怎么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线上线下原生家庭
1 怎么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线上线下原生家庭 魔术师原生家庭小说百度云

我是燕子,85后宝妈,职业教师,爱好写作。点击上方关注,每天分享个人成长干货。 糟糕的原生家庭,一度让我特别抑郁,我曾经对父母充满了怨恨,我不想回家,我也不知道如何面对他们。该如何走出来,是我近几年来一直探寻的话题。小时候,父母的重男轻女,母亲的冷嘲热讽,嫌弃指责,贬低打压,父亲的缺位,都让我长期自卑,抑郁,自我价值感特别低。成年后成立家庭也一度走在婚姻的边缘,进入职场唯唯诺诺,讨好,迷失自我。直到我发现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生活。曾经一度认为是自己太差了,无处不在的贬低自我,否定自我。看了一些书后才知道是父母从小对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我们的生长环境造成了我们这样的性格。于是把问题归结到父母,怨恨父母,确实,我们没有从父母哪里获得应有的爱,良好的教育。但是怨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怨恨里面走出来,才能减少内耗,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也是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慢慢从怨恨到原谅。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1.了解父母的成长环境,心态心理,接纳现实。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父母不懂如何做父母,也没有爱的能力,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的性格如此,他们也没有发达的网络去学习,改进,修正自己的言行。我妈为什么对我这么苛刻,其实她对自己就特别的苛刻,她恨自己的女性身份,所以她也嫌弃我,讨厌我。她接受不了自己的平庸,于是把对自己的嫌弃投射到我的身上,母亲小时候总是听她的母亲抱怨说外面的人都欺负他们孤儿寡母,母亲六岁她的父亲就去世了,只剩下她和她的母亲艰难度日,这样的言语暗示了社会上人都很坏,我们都是受害者。所以她要拼命反抗,事实她也是这么做的,她的强悍不仅针对外界,还针对她的孩子和亲人。母亲也变得特别要强,什么事都要争对错,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于是她很累。了解了母亲的性格形成原因,内心里有了同情,也有了理解。 2.写自传,走疗愈之路。你喝过的每一杯茶,吃过的每一顿饭,读过的每一本书,上过的每一次课,入过的每一个群,住过的每一个店,交往过的每个人,走过的每一条路,做过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你心灵的一部分。你做过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白费的。如果你现在为自己写一本自传,你的人生,将会发生极大的改变。通过撰写自传,你可以梳理自己的过去、畅想自己的未来,进而打通时空,让过去和未来都为现在所用。你可以从过去汲取力量,并修正一些过时的观念,强有力地提升自我。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每件事,听到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人格都有影响,有一些东西压抑在了我们的潜意识,当我们理清后可能会有痛苦,崩溃,难过。3.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我们心中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们可以尝试跟那个内心的小孩对话,安抚她。我的印象里,内心的那个小孩是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紧张,委屈,我走过去,抱在怀里,告诉她,你没有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力做到了最好。我会永远爱你。再后来,我的心里的那个小孩就是一个站立起来的,还有这羞涩的孩子,我对她微笑,接纳她。她慢慢开心起来。 4.向前看,接触高能量的圈子。父母没有提升自己,因为他们的圈子能量低,我们要冲出熟悉圈,熟人圈,接触高能量的圈子。有人说,熟人使人落后。 虽然我是一名老师,周围接触最多的也是老师,可是在老师这一行,他们也只限于职场内的学习,而对于其他方面,学习的不多,平时聊天,也是生活家长里短,八卦新闻的多一些。我接触的高能量的圈子是在网上,加入一些付费社群,他们的人生信念,做事方式方法和能量低的人群不同。改变圈子,才能改变人生。给自己做适当的投资,是有意义的。 5.多看书。朱永新说“我们读过的书,与我们吃过的食物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作用、留下痕迹一样,也会对我们的精神产生作用、留下痕迹,会以某些特殊的方式来影响我们的生活。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读书可以是纸质书,也可以是电子书,个人比较喜欢纸质书。听书也可以。贵在坚持。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是对自己最大的投资。 6.坚持自我觉察,自我成长。我们的讨好,在意他人,是小时候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选择的一种方式,现在长大了,与人交往可能还在重复这种模式,要想改变只有觉察,反复练习。《刻意练习》中说道,我们在现实学习过程中如果建立了心理表征,并不断的重复操作,大脑会将这个技能进行“自动化”,成为一种本能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在学会某种技能后就很难忘记它。这是一种大脑自我的保护机制,但是却也阻碍了我们的一步学习,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平衡阶段也就是进入了舒适区。所以我们改变起来很难,但是不是不能,反复练习,觉察纠正,相信一定可以。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几点,我们可以做到的,摆脱当下困境的几种方法,只有我们变得强大了,才会原谅父母,选择放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关注,我是燕子,每天分享个人成长干货。谢谢你。
2 怎么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线上线下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小品
躲过了“林有有的绿茶”,没躲过“凌霄家的女性三代”。 《以家人之名》正在热播,一家五口三孩两爸的设定让人耳目一新,没有血缘关系但胜过血缘关系的美好亲情让芭姐为之动容。可隐藏在背后的关于原生家庭的伤痛,也随着剧情的推进渐渐被放大在人们眼前。宋威龙、张新成和谭松韵饰演的凌霄、贺子秋和李尖尖是来自三个不同的家庭,没有血缘关系,同吃一锅饭长大的三兄妹。“团宠小妹”李尖尖,是面馆老板李海潮的女儿,小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家里只剩下她和爸爸两人相依为命。“小哥”贺子秋原本是李海潮相亲对象的儿子,因为后悔独自生下儿子,子秋妈妈丢下了小小的子秋,一个人去大城市打工,再也没有回来。爹不疼娘不爱的子秋被寄养在了李尖尖家。“大哥”凌霄是住在李尖尖一家楼上的邻居,因为失去小女儿,凌霄的母亲抛下了凌霄和丈夫凌和平,离家出走了。三个在童年就尝过人间最大悲痛的孩子,两个被迫成为单亲父亲的男人,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一家五口三孩两爸。最新的剧情中,凌霄的母亲随现任丈夫工作调动回到凌霄身边。先是对凌霄的生活指手画脚,而后痛斥凌和平把凌霄交给李海潮照顾的行为,最后把自己和现任丈夫生的女儿当作缓和母子关系的工具。殊不知,对凌霄伤害最深的人,就是他的母亲陈婷。陈婷因为自己出去玩,把儿子和女儿反锁在家。小凌霄独自照顾3岁的妹妹,给妹妹喂核桃发生了意外,屋外的大雨阻隔了小凌霄求助的呼喊,妹妹就在他身边一点一点地失去了呼吸。这件事成为了凌霄心里的阴影,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事,而是因为他的母亲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他,把所有的内疚和痛苦都推到了他身上。母亲通过指责和打骂,来平息自己的怒气,规避自己的责任。妹妹成为了凌霄家的禁忌,死亡成为了凌霄必须要逃避的回忆,而原生家庭带给凌霄的也只有指责和阴影。相反地,李尖尖一家却选择了珍藏回忆。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所说的那样,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人只有在不被任何人记得的时候才会真正消失,而活在别人心里的人永远活着。陈婷发现了凌霄藏在床底的和妹妹的全家福,二话不说就撕碎丢进了垃圾桶。小尖尖从垃圾桶里捡回了照片,小心翼翼地粘好还给了凌霄,并拿爸爸的话安慰他:“你小妹妹和我妈妈一样,去海上做仙女了。”凌霄低头抚摸着照片上被撕扯过的痕迹,他说:“她们死了,死了就是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没有了,再也见不到了。人都会死的,死了以后,就烧掉她的东西,撕掉她的照片,把死的人忘掉。”尖尖带着凌霄来到爸爸的房间,给他展示爸爸的秘密。尖尖妈妈的东西被整整齐齐放在抽屉里,衣服、鞋子、面霜,所有的东西都寄托着尖尖爸爸的思念和回忆。“我爸爸是不会忘记我妈妈的”,“我妈妈很香的,这是我妈妈的味道”,“其实我都知道,我也会一个人偷偷地想我妈妈”,面对着爸爸饱含爱意与保护的教育,小尖尖乐观向上地在成长。童年时期,原生家庭的关系、情感和教育会影响很多人的一生。两个家庭对待死亡的不同方式,也对两个孩子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凌霄听话懂事,却沉默地背负原本不属于他的内疚和责任,造就了他内敛的性格;而尖尖生活在爱的教育里,活泼开朗,眼睛里有光,更能让自己的光去照耀别人。而“爹不疼娘不爱”的贺子秋,更是在童年时期尝尽人情冷暖,早早学会懂事。最开始不被尖尖接受,后来在面馆给李爸打下手,还要被碎嘴的邻居说不听话就会被再次抛弃。长大了,还要被二姨教育要珍惜、要感恩、要孝顺。小小年纪被父母抛弃,寄人篱下,所有的委屈都藏在子秋心里。还好,李爸永远在用自己的爱保护他们,掏心窝地对孩子们好。后面的剧情中,子秋因为不愿意让李爸再辛苦,选择和生父出国读书。在李爸关怀下健康长大的子秋,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和感恩。大家都说心疼贺子秋,在没有亲生父母关怀下长大,但李尖尖一家带给他的却是比原生家庭更值得珍惜的亲情。这是三个看似都不健全的原生家庭,但是培养出的三个孩子却各有不同。我们总说童年时期原生家庭的关系和情感会对很多人的一生都产生影响,你是否认同呢?芭姐的粉丝也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的故事……@匿名 幸福的原生家庭成长下的孩子真的乐观,我很羡慕我的男朋友遇到事情总是往最好的一面去想,而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受家庭的影响总是不能好好说话,即使和亲近的人沟通也会不自觉说出伤到别人的话,尽管这不是我的本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次和男朋友有矛盾时我总说狠话,把分手挂在嘴边,觉得我们俩真的无法走下去。而男朋友总是想办法开解我,积极地解决问题。我很庆幸他一直陪着我,没有真的同意我无理的分手要求。他的爸爸妈妈很恩爱,对我也很好,也让我对组建一个家庭产生憧憬。 很感谢他的父母把他教育得这么好,也感谢他们让我感受到幸福家庭的感觉。我也努力在改变自己,改掉那些容易伤到别人的缺点,做一个nice的人。 原生家庭有时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有时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磨炼。我们无法选择,但是可以改变。让人羡慕有“两个哥哥”的李尖尖自小失去母亲,在父亲的呵护下依然乐观成长,而同样失去亲人的凌霄和贺子秋,在李尖尖乐观光芒的照耀下也没有消极对待生活。 幸福家庭的光总是耀眼明亮的,也许我们不曾拥有,但身边人的照耀也是明媚的。揭开原生家庭的痛不是为了责怪谁,而是为了与自己和解。承认过去的伤痛,才不会被伤痛蒙住眼睛,错过身边的光芒。 @匿名 我的爸妈是晚婚晚育的那一代人,我妈妈生我的时候已经40岁了。我小时候的童年是在被同学嘲笑中度过的,总是听到同学说“你妈妈好老呀!看起来像你奶奶耶!你爸爸好像你爷爷……”诸如此类的话听了不知道多少遍……虽说童言无忌,但是当时真的有被伤害到,心里很难过,久而久之我的性格变得特别自卑。在那以后我便让爸妈接我的时候离校门口远一点……不想让同学看见…… 回想起那段时光,当时的爸妈应该也觉得很难过吧……长大后的现在一个人背井离乡在外工作,一到周末就回家,很珍惜和爸妈相处的时光,时常在想我妈妈真伟大,高龄生下了我,多么不容易。看着爸妈一年比一年多的白头发,心里有太多说不出的酸楚,希望时光慢些吧! 原生家庭的不同也许会让旁人产生误解,会以自己的经历去开“善意的玩笑”,就像让子秋听话的阿婆一样。虽然“无伤大雅”,但是造成的伤害也许会让你因为面子去疏离自己最亲的人。当无关紧要的人拍拍屁股离开你的生活,与最亲的人之间的裂痕却留在了那里。原生家庭我们选择不了,所以当面对外界不善的眼光,站直了,保护好最爱我们的人。@匿名 经常听到大家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独生子女都是自私的人。但我觉得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因为家里没有其他兄弟姐妹,所以长辈们会把很多的爱和精力倾注在我身上,这让我觉得肩膀上有重量,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推着我往前走的动力。我相信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小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性格和视野。 我爸妈都是各自家里唯一接受教育的孩子,文化和科学对他们的影响很深,所以我从小就被叮嘱一定要好好学习,开卷有益,亦能改命。明年就要高考了,我希望我能够不负众望,给自己还有长辈们最好的交代️。 我们说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伤痛,其实家庭给予的幸福比伤痛要多得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原动力,父母给予了我们好的生活、教育环境,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尽自己所能完成他们的期望,然后用自己所学所做出的成绩回报他们。 即使是带来伤痛的原生家庭,想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也会成为我们向上进步的原动力,无论怎样,家庭是我们的后盾,不会是站在对面的敌人。 现实中的狗血远比影视剧里来得真切,原生家庭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人生的决定。原生家庭亏欠你的,你最终会自己找回来;原生家庭给予你的,你最终会回报给他们。认识自己的伤痛,也承认你值得被爱、被接受,好好爱自己。BAZAARDaily 原生家庭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有故事想说给芭姐听? 想和芭姐聊聊心事? 编辑:Miffy 文字助理:雨佳

3 怎么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线上线下原生家庭 陈松伶原生家庭背景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以及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关系。 那么最后,我们就来讲讲,我们要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 有许多人觉得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它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很难超越原生家庭,将自己成功地从家庭中分化出来。 是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巨大,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先转变思维。 性格是每个人自己塑造的,家人提供的只是环境,他们根本无法决定你对这个环境的态度,家庭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为你的性格形成负责,你需要为你自己负责,即便你无法改变你的家庭,但你可以改变你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能超越原生家庭。 如果我们想超越原生家庭,那么你就应该先要充分认识你的原生家庭,绘制家族图谱。 很多人会觉得,绘制图谱是什么鬼?那是封建社会干的吧?这也太奇怪了,我对我的原生家庭很了解啊。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对原生家庭中的成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了解。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试着绘制一张家族图谱,这张图谱应该包括家庭成员的姓名与年龄,他们每个人的出生日期,如果已经去世,那么加上逝世的日期,还有他们结婚或离婚的日期,至少涵盖三代人。 绘制好之后,复印几份寄给你的家庭成员,让他们确认一下是否有任何错误之处,如果有补充的地方,那么可以让他们帮忙补上。 不要忽略那些被家人长期“忽略”或者“驱逐”的家庭成员。比如,那些因为与父母长期不合而离家出走,或者彻底与父母断绝关系的孩子,他们往往是了解家族的突破口。 第二步,联系一下你的家庭成员,和他们聊一聊,不要觉得你们生活在一起就会对对方有足够的了解,实际上,每个人出生的时间不同,必然处于家庭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未必与你的观点相同。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步,无论他们用什么语言来描述你的家庭,以及其中的成员,都是带着他个人的理解,也许并非事实真相。 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家庭中的“潜规则”,有许多话我们避免讨论,难以开口,所以公开联系家庭成员并当面讨论家庭关系,一开始未免让人觉得尴尬,但实际上家庭成员非常愿意且乐于与你聊聊家中的事情。 比如小a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从没有见过父亲,他为了不让母亲尴尬,一直都避免讨论到父亲。 直到他成年之后开始研究原生家庭,他便写信询问自己的母亲,关于亲生父亲的一切。 结果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母亲给他回了整整好几页纸来讨论他的父亲,并说道:我还以为你永远都不会问我了呢。 那么,当前两步完成之后,就开始创建一部包括三代人的“家庭编年史”,看看当时的大环境对于你的家庭成员有什么影响。 比如,你的家人是否经历过“经济危机”,或者其他的政治、经济大事,它对你们家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只有你对整个大家族,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有所了解,你才能知道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在对我们的家庭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我们就需要了解自己家庭的内部运作机制,正如第一部分所讲的那样,一个家庭的运作是由内部规则来维系的。发现这些运作规则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掘家庭中的主要三角关系,用笔在你所绘制的家谱之上,标注出三角关系。 比如,你可以研究你母亲的原生家庭,她与你的外祖母、外祖父哪个比较亲密,在这个三角形中,你的母亲是处于被排斥的那一方,还是被拉拢同盟的一方。 如果你的母亲没有从家庭三角关系中走出来,那么她就没有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这一定会对你有所影响。 你也可以研究你兄弟姐妹的出生顺序、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在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功能过度者还是功能不足者,他们是如何处理家庭中的分歧的。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找出家谱中五个主要的三角关系进行研究,然后亲自拜访你的家庭成员,确认你前面的研究是否正确。 无论你的家庭成员给你讲述了什么故事,对家庭持有什么样的观点,都不要指责他,与他发生争吵。 因为他们对家庭的认识与你不同,你要做的是作为第三者客观观察你的家庭,不要带着主观意愿与他们争辩,经过这一切之后,你就会以一种全新的、更开阔的视野来重新认识你的家庭,以及你在这个家庭中的角色。 一旦我们了解了家庭的运作机制,和我们自己在家庭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实现从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所谓自我分化,就是从家庭的这些三角关系中脱离出来。 在这一步骤中,要记住,你的责任是改变自己,即改变你对原生家庭的态度和对家庭中发生事件的反应,并不包括改变你的父母和其他的家庭成员,你无法改变他人,你只需要保持自我,达到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的目的。 要知道,一个真正超越原生家庭的人,是一个在与家庭成员保持亲密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做自己的人,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用过度考虑别人的想法,那些与原生家庭“一刀切”断绝联系的行为,并不是超越原生家庭的正确典范。 当然,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分化成功”的人,但是我们必须尽力使自己做到最好。下面两个方法可以引导我们从原生家庭分化出来。 首先,我们要抛弃“关系导向性”,专注于“目标导向性”。 什么叫关系导向性,就是说有这个特征的人。 他们总喜欢在情感上依赖他人,把精力花在人际关系之上,以此获得他人认可,却忽略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目标导向性的人则完全相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可以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真我”显示出来的时候,人际关系往往会更加愉快。 因此,要保持自我,不要为了实现良好的关系,而错过表达自我想法的机会。 除了这个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区分想法与感受,从而引导自己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 如果有人说,“我觉得他会拒绝我。”“我觉得他会骂我。”“我觉得他会讨厌我。”,这就是典型的想法,是对别人行为的解读。 但如果有人说,“当你不同意我的意见时,我感到自己被抛弃了”,这才是感受。 无法区分这两点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错误判断当成事实,不要使用“我觉得”句型,它会使你陷入错误的判断,从而拒绝做出任何实际行动来改善状况,使用“我认为”,清楚明白地向他人表达你的看法。 当你谨记这两点,开始试着表达自己,不再被错误的想法所迷惑,慢慢地你就会达到分化的目的。当然,随着你在家庭中角色的变化,其他家庭成员一定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对你进行攻击或者批评,甚至威胁你。 但不要放弃,你的态度应该是: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做出的改变,但这是我需要做出的改变,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这样做会让我变得更好。 对于别人的攻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与他人争吵,如果你一直保持这种立场,那么他们最终会适应你的改变。为了维系家庭运作,他们会重新调整家庭中的运作机制。 通过这一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想要超越原生家庭的第一步需要先对自己的家庭有深入的了解,绘制出家庭图谱;接下来,通过研究家庭关系,发现你在家庭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们需要不断与家族成员进行磨合,设立自己的目标,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成功地从原生家族中分化出来。
怎么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线上线下原生家庭 那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与原生家庭的距离并不仅仅是一张车票,还有非常多无法跨过去的问题。对于女孩的父母而言,自己辛苦半辈子,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只能自己度过最后的晚年生活。
本文关键字:怎么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呢,线上线下原生家庭,恶劣型原生家庭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