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原生家庭影响 >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说说 原生家庭被拖累的儿女

1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说说 原生家庭被拖累的儿女 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父母对我们每个人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然婚姻也不例外。 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父母的鲜血,血液的血型多多少少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每个人的做事风格,而做事风格就意味着在遇到同样一件事时,每个人处理的方式不同。在婚姻中的体现就是,当一件事件发现时,你会怎么处理它。 另外,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父母的身边长大,父母的互动模式在我们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我们对婚姻的态度,这是我们许多人都意识不到的。1.父母的婚姻模式对我们婚姻关系的影响 一位女士来我这里咨询,问是否与现在的男朋友结婚?她的男朋友对她非常好,事业也非常成功,现在要到国外去发展,想在出国之前与她成婚,等他在国外稳定下来后再接她出去。她也非常爱她的男朋友,可是,她就是不敢与他结婚,一直担心将来丈夫会抛弃她。无论她男朋友怎么解释都没有用,在朋友的建议下前来咨询。在咨询师的分析下,才发现原来她的爸爸也是在年轻的时候出国的,在出国不久后,就丢下了她母亲和年幼的她。她的母亲非常恨她父亲,从小就一直告诉她,世上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的,都是负心郎。现在她也碰到了同样的情况,所以在她心灵深处有个声音在告诉她,别与他结婚,他将来一定会抛弃你的。可是,她又非常爱她的男朋友,所以,处于非常矛盾,每天吃不下,睡不着,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她认识到,她的这种过分概括的理念是错误的,她父亲一个人对家庭的背叛并不意味着天下所有的男士都是负心郎。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后,她高高兴兴地与男朋友结了婚。如果这位女士未能在婚前解决她对未来丈夫(其实是对所有男士)的认识问题,那么,在婚后她就会一直处在担心害怕中,一件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事件,也会引起她被抛弃的担忧,从而会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来处理它,最终也许她的丈夫可能会受不了而离开她。而她也许不会意识到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错误观点引起的,反而可能认为她母亲告诫她的是千真万确的真理。2.将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投射到配偶身上 一位来访者说他真想与他妻子离婚。问其原因,他说,他父亲刚刚去世不久,因为怕母亲一个孤单,所以他想接他母亲来同住。但他妻子不同意,他认为他妻子连对抚养了他二十多年的母亲都不肯抚养,将来还会对他及女儿好吗?还不如早点离婚算了。婆媳关系不好的多啦,为什么他对此事看得如此之重,以至于要离婚呢?其实他妻子也是同意出钱给她母亲请个保姆的,可是他就是不同意。在慢慢的交谈中,他提到在他父亲去世前曾对一个亲戚说,"唉,我儿子与我一样可怜,娶了一个强悍的老婆"。后来,那位亲戚将此话告诉了他,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想到小时候他母亲对他采取的强压式的教育方式,所以,他对妻子现在对他讲的一些稍强硬的话极其反感,即使一些可能对于别人来讲是很普通的话,对他来说有时也受不了。所以,在他妻子对于如何赡养母亲问题有不同意见时,他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况,对于由此而产生的离婚的借口,不过是他心里希望逃离强悍女性的呐喊。不过,如果他真的离了婚而再婚的话,也许他找的另一位妻子可能还是这种性格,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影响。你在生活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子女真的是继承了父母的生活方式,包括婚姻。这就是为什么说,离婚父母子女的离婚率也会高一些的原因。当然,这并不一种遗传,而是父母错误的婚姻模式对子女产生了一种错误认知。而错误认知又造成了错误行为,许多错误行为的累积真的会造成家庭的解体。很多看似夫妻的问题,实质不是夫妻问题,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问题;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成为一种"病症",而不是"病根"。3.原生家庭对我们婚姻生活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由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看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个性、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是导致离婚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谐。 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对"婚姻"这两字的解释,婚就是指男方家庭,姻则是指女方家庭。王海瓴最新小说《新结婚时代》在这方面就有生动的描写,顾小西和何建国"城乡结合"的婚姻冲突就是在两个家庭的影响下升级,成功地演绎了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巨大影响。文章为心理老师左叔(老左心理工作室)原创,已在新浪心理学播种者左利平博客发表过,转载或在其他媒体使用请与心理老师左叔联系。 心理老师左叔致力于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传授心理健康方法,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提升感受幸福能力。请各位朋友关注心理老师左叔的头条号。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说说 原生家庭被拖累的儿女

 在你该在的位置上承担你应负的责任 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 原生家庭中的角色错位 文/唐婧 发于2022.3.7总第1034期《中国新闻周刊》你见过“角色错位”的家庭关系吗?比如:明明是孩子,却表现得像父母;明明是父母,却表现得像孩子。通常而言,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里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角色上——父母是彼此的伴侣,孩子是被父母照顾与保护的对象,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之间彼此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这个生态系统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有对应的位置。假如位置发生了偏差,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的来访者T女士就有着这种烦恼。她被人称为“扶弟魔”,对弟弟百般扶持:为弟弟还房贷,为弟弟买重疾险,为弟弟找工作,弟弟生孩子她给请保姆。弟弟一边花着她的钱,一边还不领她的情:她介绍的工作弟弟不喜欢;她买的保险弟弟总想退;房子的贷款弟弟从不过问,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她请的保姆,弟弟和弟媳天天挑剔。此外,T女士对父母也是百依百顺:父亲想换高档车,T女士明知没必要,自己手上也没那么多钱,却依然贷款给父亲买;母亲做手术让T女士垫付医药费,说等医保报销下来就给她,结果医保报销了,母亲却把钱拿去打麻将,输光了才告诉她;母亲的远房亲戚结婚,父母让T女士给大红包,为他们绷面子……T女士经常觉得,自己就是全家人的大家长和钱袋子,没有人真正心疼自己。不难察觉出,T女士的家庭角色出现了问题:T女士明明是弟弟的姐姐,却活成了弟弟的母亲;T女士父母像不懂事的孩子,而T女士却像溺爱孩子的父母。如此错乱的角色混淆是如何发生的?T女士出生在农村,五岁开始做饭。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喜欢打牌。上小学的时候,T女士每天中午都要回来给母亲做饭,做好了饭挨家挨户去找在打牌的母亲。有时候母亲正打在兴头上,她只能饿着肚子在一边等着;母亲打牌输了迁怒于她,她还得哄着。弟弟比她小七岁,几乎就是她带大的,只要她一放学,母亲就把弟弟丢给她,自己出去打牌。她背着弟弟做饭、背着弟弟学习,家里还摆了个小摊儿,她还得背着弟弟摆摊卖货。在父母心中,T女士似乎从来就不是个孩子,而是这个家的小家长、顶梁柱。他们总觉得弟弟年纪小、能力弱,需要姐姐多照顾,而T女士似乎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并且永远不会有脆弱和累的时候。原生家庭中的角色错位常见于两种情况:孩子充当了伴侣的角色,孩子充当了父母的角色。 在角色错位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人,容易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角色混淆、对自己定位不清。他们常常压抑隐忍、委曲求全,过度承担和损耗自己。背负着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承受过多的压力。同时,他们还易被别人侵犯边界,也易侵犯别人的边界,常遇到人际关系困扰。总的来说,生活得很累又费力不讨好,常有过度付出后的亏空感和不公平感。令人不解的是,在角色错位的家庭中,子女明知自己被过度索取却无法拒绝,甚至自己主动去承担。这是为何?在这其中有一条隐形的控制线,叫做“内疚”——父母用爱的名义绑架子女,如果子女不遵从父母的意愿,内心就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道德评价(不爱父母、不孝顺、没良心),从而陷于自我攻击的痛苦中,继而迫使自己去服从父母。这,就是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逻辑。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顺从父母就是对父母爱的表现,实则不然。要知道,爱和控制是两回事。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并且在付出的过程中双方都有心理获益,而即使你不为对方付出,也不会因此而承担内疚和痛苦。但“控制”却相反,它是由一方的委曲求全,去成全另一方的一意孤行。爱带给我们的是滋养,而控制带给我们的却是压力和负担。放下内疚,勇于保护自己的边界。在你该在的位置上承担你应负的责任,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放下生活中的不该承受之重,实现更加轻松和舒展的人生状态。(作者系资深肿瘤心理咨询师,公众号“唐婧心理”创始人)值班编辑:王琳推荐阅读 ▼ 公布手机号后发生了什么?亳州市委书记这样说 封面报道 《求解稳增长》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2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说说 原生家庭被拖累的儿女 妻子原生家庭问题


 现下人们对一些心理学的概念了解越发深入,比如原生家庭的概念,经常会被提起。原生家庭指的是一个人从小长大的家庭,至少包括自己,父母与祖父母三代,在我们一生中对我们的影响最持久深远。 于是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人们渐渐发现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包括性格与行为习惯甚至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有些隐形的伤害却是不为人知的。以下是征集的一些网友们的真实事例。 有些伤害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或许你嘴上说已经放下了,但是心里的那个最深处还是最阴暗的。原生家庭以及父母我们不可以选择,但是面对生活的痛苦与磨难,我们却可以与之斗争。 幸福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这位网友既是不幸的但又是幸福的。 我们必须努力奔跑,才能不被挫折追赶上。我们必须非常努力,才能治愈自己,保护想要保护的人。 原生家庭的影响波及一代又一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还有多少网友也一样在经历着这样的事情,而如今长大了的他又过的怎么样呢? 这位网友的记忆中的家庭却是这样的不堪回首。我只希望你现在一切都好。作为孩子,我们都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只要努力的往前走,看到更多的风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这个时候我们就超越了阶层局限,也就有了自己向上生长的力量。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说说,原生家庭被拖累的儿女,原生家庭困难学生帮扶

3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说说 原生家庭被拖累的儿女 发现原生家庭的人叫啥名字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原生家庭指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 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对于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遗憾和伤痛,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治愈的方法。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了解我们的原生家庭。 ①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我们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它不为一切问题“背锅”; ②我们谈论原生家庭,是为了觉察、疗愈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出生后就被很好的善待,但好在,即便你经历过再糟糕的童年,受尽了折磨和虐待,都可以走出去,通过另一个环境,另一个人重塑人生。 无疑,婚姻中的另一半成为我们最好的“良药”。我们渴望有一个人以爱情的名义,治愈我们内心的伤痛,而忽略了爱情本身是没有这个义务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童年缺失父爱的女孩,进入婚姻后对另一半表现出超出常人的依赖,要求对方把她当个小女儿一样宠爱着,迁就着,她是在找老公,也是在找缺失的“父亲”。 还有一些人深受父母的“压迫”,就对另一半类似的特质表现出惊人的“零容忍度”。比如因为小时候母亲控制欲过强,进入婚姻后,面对对方的一点点约束都会激烈地反抗,对自由空间的要求很高。 这些残余的心理情结,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涡暗流。带进婚姻中的残余情结愈多,渡过婚姻之河的危险性也就愈高。 这些心理情结,好似在成长过程中,被设定在自己心里的“心理程式”。别人“输入”了某个特定的行为——说了某句话或做了某件事时,经过了自己心中程式的解释与处理,就产生了某些情绪或行为反应。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些人因为在过去的经历中见证了不好、不吸引人、令人痛苦或麻木的婚姻,这可能来自他们的父母、家人或者其他亲近的人,他们担心自己会重演那些人的套路,甚至会害怕亲密关系,害怕走进婚姻。 面对糟糕的原生家庭,最好的自救方式是自我觉察。 陈小春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家庭,贫穷到父母能为了3000块生活费,把陈小春最小的弟弟卖掉。父亲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稍有不顺就对妻子孩子非打即骂,他的童年是被暴力父亲用锁链锁在家中度过的。 陈小春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自己也承认:“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的童年的影响。不相信他人而过度封闭自己,感情中也是一样,他的成长里太缺少接受和表达爱的能力了。 但正是对自我的认知,正视原生家庭的不幸,让他喜欢上一个爱笑的女孩,遇到应采儿,她的爽朗乐观、积极向上,带着美国加州的阳光,很大程度影响了陈小春。 陈小春说:应采儿是我坚定不移的选择,她给我带来了人生最大的改变,这就是重要他人的力量和影响。 应采儿的家庭观念,岳父岳母一家人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过去的自己。 这是通过自己的尝试“改写”纠正命运给自己的部分,也是正确认知和选择,成就了婚姻幸福。 所谓婚姻,就是有个人和我们并肩同行,两个人都能从这段关系中获得能量,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如果一方不停在展现童年的伤痛,另一方不停被消耗,时间久了,再多的爱也会让两人伤痕累累,疲惫不堪。 婚姻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双方都成了对方原生家庭问题的投影,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和父母之间的问题,复制到亲密关系中。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当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夫妻关系,很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点燃一盏灯。 了解“强迫性重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问题,我们来思考一下。 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原生家庭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 不要觉得原生家庭的问题改变不了,当然我说的是有心改变、以及付诸行动的,那些明知道有问题,还觉得都是别人的问题的除外。 要想改变,就先按照上面说的步骤去做:先去思考,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的依恋模式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它们是怎么影响你的?把这些问题和你在现实感情里出现的问题去链接,就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就能找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回想你父母的相处模式,是恩爱式、相爱相杀式还是谁也不搭理谁,还是吵架、冲突不断、或者已经分开……同样去做链接,思考对你的感情产生了什么影响?了解了问题产生的源头,我们才可以正面突破,而不是陷入一种无法改变的深深的无力感。 所以,如果原生家庭对你的感情产生了影响,一定要学会追溯本源,发现本质,精准突破。

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不少人陆续发现,从前最让自己烦恼的父母辈的缺点,正在自己身上一点一点的展现出来。 小时候最怕看到家长会结束后妈妈既严厉又不屑的眼神,现在自己去孩子的家长会,竟也能惟妙惟肖做出那种眼神; 以前极度厌恶父母吵架时摔东西的行为,现在自己也会忍不住摔东西; 明明最不喜欢爸爸发脾气爆粗口,可自己现在一动怒就克制不住的爆粗口; ...... 小时候发誓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长大后却发现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他们的影子。 原生家庭是一串密码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当儿女尚未结婚和别人组成新的家庭,那么ta所在的家庭就是原生家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家的三个孩子性格各异,但都能从他们的原生家庭中找到对应。苏家母亲强势,父亲软弱,老大乍一看光鲜亮丽能力十足,实际却和父亲一样是个只会逃避没有担当的男人;老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此不求上进,只会啃老;老三最不受母亲待见,即使长大后靠自己逆袭成功,看起来独立又自信,事实上却极度缺乏安全感。 很多人以为长大离开家了,就能摆脱原生家庭不好的一面,然而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如同在孩子心里输入了一个密码,或许一生都无法改变。原生家庭的可复制性极强 曾经有个漫画非常火,画面上儿子刚被爸爸打完,趴在沙发上哭泣,这边爷爷正拽着鸡毛掸子抽爸爸,嘴里还嚷着:“跟你说多少遍了,让你不要打孩子!” 可笑,又悲哀。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会十全十美,但是从家里受到的伤害只要被及时纠正和弥补了,通常并不会产生大问题。但如果孩子被父母伤害,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疗愈,极大可能会将此行为一直复制给下一代,给自己的小家也带来不幸。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意识层面的,更多是潜意识层面的。这意味着你的很多不好的行为模式明明是父母的传承,但你自己根本没发现,甚至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父母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希望所有人都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这个家庭将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将会影响他的一生,父母要温良勇敢、诚信担当,因为你的孩子,将是下一个你。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说说 原生家庭被拖累的儿女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说说 原生家庭被拖累的儿女 我们的人生有几十年好活,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影响确实可以涉及一生,但能我们不能让自己的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里。

本文关键字: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说说,原生家庭被拖累的儿女,原生家庭困难学生帮扶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