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差的人性格不好 不喜欢呆在原生家庭
1 原生家庭差的人性格不好 不喜欢呆在原生家庭 夏欢欢爸爸原生家庭
你好,我是婚姻情感咨询师陈劲松。 原生家庭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你知道吗? 1.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有兄弟姐妹,这个家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2.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3.原生家庭影响亲密关系,因为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模式,往往来之于童年时和父母之间的心理经验 4.原生家庭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比如说:在批评中长大孩子,责怪他人。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在羞耻中长大孩子,自觉有罪。在鼓励中长大孩子,非常自信。在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5.原生家庭影响亲子关系,因为一个从小在原生家庭没有体会到好的亲子关系,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好好相处。 如果、你在原生家庭方面遇到困扰,或者想学习原生家庭心理学内容,可以私信留言。 我是陈劲松,8年心理学经验的实战派婚姻家庭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
元旦到了,孤贫儿童志愿团为孩子们准备了过冬的羽绒服和保暖内衣,我们金雀山街道的吴老师和李老师和我组成了三人小队,我们买了些水果,一起走访了我们金雀山街道的4户家庭,5个孩子,这个过程中是有很多感受的。听到一些孩子家庭的情况,有沉重,也有难过,看到孩子监护人的状态,有着急,也有佩服,还有的是无力和无助。这份无力和无助更多的是,我们只是过段时间来跟孩子聊聊天玩一玩,孩子还是天天在他们的原生家庭当中的。孩子面对的是家人的抱怨唠叨和愤恨,那长此以往孩子会如何呢?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我们能做得很少。除了第四个家庭,我们志愿者和孩子打打闹闹玩得比较起劲,跟其他孩子几乎没什么沟通。有一个孩子,她奶奶很想表达,她爸爸也很想表达,奶奶表达了很多委屈,也表达很多心酸和不容易,我甚至都感受到孩子的尴尬和冷漠,这跟上一次见孩子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孩子大了,也有了自己的认知之后,我在路上还跟两位老师表达:我自己都不确定来看望孩子是对孩子来说有积极的意义还是消极的意义了。有句话经常被说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确,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太大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它塑造我们的个性,影响我们的人格成长,亲密关系,情绪互动,甚至我们在恋爱中和婚姻中也在不知不觉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伴随我们每一个的,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追溯到痕迹。如果原生家庭父母关系不好,对孩子也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已经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不妨和孩子坐下来聊一聊,说出你们之间存在的问题,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解开彼此的心结。 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不是你自怨自艾的借口,生活还在继续,人就应该向前看,不应该沉湎于过去的痛苦里,将过错都推给过去。 我们受到过不公平的对待,就不应该再让它延续下去,伤害到我们的下一代。 事实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为人父母。 如果一个人童年有缺陷,但是他已经形成了依赖。后来,他潜意识里,就会有补偿机制,会弥补这种缺憾。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不过是在弥补童年时就已形成的性格缺陷和问题”,不论男女都这样。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性格是怎样的,那么长大以后性格依然还是那样;如果你觉得他性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毫无疑问他是装的,或者是被迫将自己改变成了那副样子。等到没有人的时候,他依然还会变成从前的样子,卸下所有的伪装。作为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管多想逃离这个家庭,但终其一生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子。 这种感觉仿佛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觉到一股寒意从脊背上窜上来,深深地无奈与悲哀。” 后来也有很多说法,演变成,“你未来的婚姻取决于你与父亲相处的模式”,比如说很多作家,像三毛、张爱玲,后来的婚恋,都可以看到童年的影子。 婚姻也是一种补偿模式,你压抑的人格,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 如果你想要摆脱童年的“束缚”,或者想要抛开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不幸,那么你需要真正地了解自己,了解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同时认可它、尊重它、接纳它、调整它。 从心理上接纳自己的自卑和胆怯,感知父母的局限,承认原生家庭无法给予的爱。
2 原生家庭差的人性格不好 不喜欢呆在原生家庭 关于原生家庭案件数据分析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温暖、安全、充满关爱的,孩子就能培养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原始信任,成人后便会经常处于阳光小孩的模式中。相反,如果父母缺乏关爱,孩子感受不到安全,对他人缺乏信任,长大之后就会常处于阴影小孩的模式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并不复杂,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基本问题。孩子有各种不同的基本心理需求,比如需要建立关系,或者渴望得到认可。父母应该努力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帮助他在成长的路上培养出原始信任,相信自己和他人。基本心理需求包括以下四种: 第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关系需求关系需求伴随我们的一生。如果婴儿没有建立关系,就无法存活。如果父母在原生家庭中没有给予婴儿身体接触,婴儿可能会死。另外,从身体补给的角度来看,对关系和归属感的渴望是我们基本心理需求的一部分,关系需求非常重要,不仅体现在爱情和家庭关系上,当我们与朋友聚会,一起吃饭、喝酒、聊天,与同事相处,或者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抑或是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发一封邮件和一个微信时,这都是在满足自己的关系需求。 童年时期的关系需求可能因为父母的忽视、拒绝或者虐待而受到遇制。忽视的范围非常广泛,比较轻微的情况是,孩子只是感到被忽视。比如说,一对夫妇有四个孩子,但是经济状况并不好,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照顾孩子。比较严重的情况是,孩子会受到心理有问题的父母或者监护人精神或肉体上的虐待。 如果孩子的关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他的心理发展产生各种影响,并造成伤害。孩子受伤害的程度与被忽视的程度紧密相关。除此之外,还与孩子的天性有关,是大大咧咧,还是特别敏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决定情况的严重性。可能孩子只是出现轻微的自我价值感受挫,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同样是关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关系能力遭受了被坏,但具体表现却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孩子长大后变得孤僻,拒绝与他人建立关系,或者阻止某种关系的产生,成为孤独的局外人:一种是孩子长大后建立依赖性很高的关系,过度依赖伴侣或者其他人:第三种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攻击他人,破坏和推毁一切正常健康的关系。 第二种基本心理需求:独立和掌控需求除了关系需求外,孩子还有追求独立的心理需求。当然,不光是孩子,成人更有追求独立的需求。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仅想要拥抱和食物,也想要发现身边的世界。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只要他们的能力允许,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独立行动。如果他们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做成一件事,会觉得非常开心和自豪。因此,就算是很小的孩子也想要“自己动手”。事实上,我们整个人生的发展就是在寻求独立,脱离对父母的依赖。 独立意味着能够独自掌控一些事情,而掌控一些事情,是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相应地,失控则摧毁了我们对安全感的渴望。人们说到“控制狂”,一般是指这个人的行为总是以自我安全为中心,这实际上是由于受到阴影小孩的影响。内心觉得非常不安全,除了对安全感的渴望之外,独立需求还包括,对权力的渴望,从出生起,我们就在努力影响身边的人和事,避免产生无助和无力的感受。我们影响他人的方式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改变。起初,我们只能通过哭应和喊叫获得别人的关注。后来我们的方式变成了复杂的语言以及行动。 孩子独立发展的需求会受到父母的阻碍和打击。那些控制欲很强、保护欲很旺盛的父母会给自己的孩子规定许多条条框框,最终影响孩子的独立发展。孩子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化这种不安全感,以及父母的过度控制。这样的孩子可能在以后的人生中经常受到限制,因为他们非常质疑自己的能力。 另外,那些出于好心而帮孩子扫清人生障碍的父母也在负面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他们的孩子就算长大成人也并不独立,非常依赖父母。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他们会走向反面,跟自已的父母决绝地划清界限,想要独立自由地生活,极力想要控制并实施权力,这或许就是孩子叛逆的根源。第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快乐需求孩子的另外一种基本心理需求是追求快乐。成人也有着相同的需求,感受快乐的渠道多种多样,比如说吃饭、运动以及看电影都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快乐和不快乐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们也是我们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简单来说,我们一直都在追求快乐,克服不快乐,即以某种方式满足我们的快乐需求。 学习调节快乐和不快乐是生存的重要环节。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掌握容忍沮丧、延长快乐和抑制欲望的能力。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教会孩子处理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 有些父母严格限制孩子的快乐,而一些父母又过分放纵。在婴幼儿时期,满足孩子的快乐和关系需求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婴儿的感受实际上只分为两个部分:快乐和不快乐。不快乐包括饥饿、口渴、燥热、寒冷和疼痛。父母的任务就是,通过减少孩子不快乐的情绪,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最终让他感到快乐。如果父母做得不够好,那么孩子的关系需求就会受到阻碍。 另外,在接下来的成长阶段中,孩子的独立需求和快乐感知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如果妈妈不允许孩子在吃饭之前吃棒棒糖。那么孩子就会不高兴,另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自己独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孩子的快乐需求和独立性需求被过分管制的话,会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屈服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他们的人生信条将会是反对享受,强制生活:或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缺乏自律,过度沉溺于享乐,这意味着,在原生家庭中快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用更长的时间去追逐享受,以弥补缺失的快乐,其时间的长度很可能会延长到成年,甚至一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到满足快乐和抑制欲望之间的平衡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们的意志力经常受到无处不在的挑战。我们去逛超市,就需要有能力压制自己的欲望。另外,意志力不仅需要努力克制过度的快乐,还要克服不快乐。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做许多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情。大多数人的不乐意从起床开始,到晚上刷牙才结束。我们经常需要抑制自己的冲动,例如过多吃生冷食物、沉漏上网和泡吧。自律是成功人生的一个前行重要前提,可以让我们远离诱惑和歧路,坚定地沿着自己的路前行。 第四种基本心理需求:自我价值和渴望被认可的需求觉得自己有价值,渴望被认可是与生俱来的。 渴望被认可的需求和我们的关系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如果没有人认可我们,关系也就不会产生。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知实际上是爱与认知的形式,这种需求能够给予我们强烈的存在感。我们之所以寻求认可,跟另一种场最相关:在婴幼儿阶段,我们通过父母的行为获悉,自己是否受到欢迎。 大卫·史纳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把这一过程称为“镜像自我价值感知”,意思是,孩子通过父母的行为辨认自己是“好”还是“不好”,就像镜像反射一样。比如说,妈妈对孩子微笑,这个行为就像是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给他的信息是,妈妈因为他的存在很开心。在父母的行为影响下,孩子有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成人之后,我们对被认可的需求依然不减,期待从他人身上获取自身价值。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人,包括那些在原生家庭中充分被认可,或者没有被认可的人。 在原生家庭中被认可的感受会形成一种自我价值感,并将影响我们的一生,如果人们的自我价值感比较脆弱,也就是说经常受到阴影小孩控制,那么他们对外界的认可需求就比较强烈。相反,那些内心长期处于阳光小孩模式中的人,对外界认可的需求相对较少。自我价值感相当于内部的核心,给我们提供心理资源,如果受到破坏,就会带来各种问题。

3 原生家庭差的人性格不好 不喜欢呆在原生家庭 父亲打母亲的原生家庭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就是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一个人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对这个人长大后的性格、做事习惯、思想以及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之前很火的电视《都挺好》,苏明玉因为在原生家庭受尽委屈,被不公的对待,让她变得叛逆。内心变得坚强冷硬,最终成为了女强人;而苏明成因为母亲的偏爱,让他做事情不考虑后果,不懂得很好维持婚姻和生活,最好弄得离婚状态。 好的原生家庭环境,会培养出开朗、热情、做事豁达勇敢的孩子;而不好的原生家庭,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坏毛病,自卑懦弱,心眼深,爱算计等。 那么原生家庭多一个人的影响有哪些方面?1、性格 小孩子的性格,都是在遇到事情后,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慢慢养成的。例如: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父母如果告诉你,要自己鼓起勇气打回去,孩子就会学会用不能受欺负,不能受气,暴力和拳头解决问题;如果父母让孩子忍气吞声,孩子则会变得懦弱,遇到事情只会哭了逃避。 所以孩子长大后是调皮捣蛋还是文静乖巧,是乐观大方还是懦弱胆小,都与孩子成长的原生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2、脾气 父母如果是暴脾气,生活中经常吵架拌嘴,孩子的脾气也会变得暴躁,长大后也会跟大人顶嘴吵架;父母如果性格温和,家庭生活和睦,孩子的脾气也会善良温和,长大后待人处事,也会是面面俱到,细心温柔。3、价值观 父母总是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加上父母平时的做事方法,孩子的内心会变得冷漠,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都会置身事外;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热心助人,自己也会在生活中,帮助邻居和小动物等,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也会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所以孩子的价值观是根据父母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慢慢形成的。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4、为人处事的习惯 最典型的例子,父母如果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任何东西都会多次利用,不舍得扔掉,孩子也会养成勤俭的习惯,废弃的衣服、物品等,都舍不得扔;父母如果喜欢铺张浪费,喜欢带着孩子买、吃等,孩子长大后,也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喜欢在外面混日子的习惯。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洁白的纸,父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写写画画,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记录在这这张纸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性格、脾气、习惯、价值观的养成。 虽然现在很多人叫嚣着与原生家庭和解,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呢?这些经过数十年无意识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即使很多错误的影响会在孩子长大后的教育中,有所改善,但也是一个比较缓慢和痛苦的过程。父母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好的父母会培养出眼界开阔,心怀感恩,积极乐观的孩子;反之则会培养出自私狭隘,心胸狭窄,悲观堕落的孩子。所以父母们应该仔细了解一下原生家庭对孩子,有哪些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习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做那个用童年治愈一生的人。来看看你为什么恐婚吧 现如今,恐婚已成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们惧怕婚姻,选择不婚,以至于恐婚族的出现。恐婚的原因也是引起共鸣:婚姻限制自由,婚后经济条件可能下降,婆媳关系的焦虑等。 我个人,也是有一些恐婚症,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这只是一种保护机制,谁规定一个人生活,就是枯燥无味,孤独终老呢? 那么,你为什么会恐婚呢,究竟在害怕什么?一起来看看。 1.“我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父母对我造成的影响很大”。 作为一个离异家庭的普通代表,父亲重男轻女且多次出轨,醉酒后家暴,母亲无法忍受,最终离婚,这是我自己的例子。可是真的很奇怪,越是这样的家庭,父母越会逼婚,催婚,为你安排相亲。可是父母们可否想过,你们的教育,你们的做法行为,早就告诉孩子,结婚很可怕,婚姻只会成为自己的枷锁。 他们也不会在你婚姻不幸时,告诉你,离开他,你依然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是对你说,结婚是一辈子的事,离婚只会让父母蒙羞。这样的家庭让大部分孩子害怕婚姻,不屑婚姻,甚至不婚主义。 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就如我来说,结婚会让我的安全感急速下滑,从而恐婚。想到结婚后万一不幸,丈夫原形毕露,自己的孩子难道也要重蹈覆辙吗?就让我做一个恐婚人从而不婚吧。 2.“我又分手了,我不想再相信爱情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现在,今天官宣明天分手早已屡见不鲜,海王,绿茶,PUA也是见怪不怪。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永远别去评论对方所受到的伤害。作为一个专情的人,不动情就是钢铁直女,一动情就是“万劫不复”。也谈过风风火火的恋爱,分手后痛哭几天几夜走不出来。可对于感情敏感体质的人,他们会患得患失,每一次的受伤,都会加固他们心房上的城墙,次数达到上限,便可能不再相信爱情。 是的,感情是有保质期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在那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一切,毫无保留。对方离开的时候,头也不回,而你,苦苦哀求,希望看在曾经的美好的份上,再回到你身边。过了很久,你终于走出了,发现自己的感情原来这么廉价地就给予了他(她),确有不甘。新感情来时,没想到一切与上一次,不过是个循环,结局也没有改变。这样的你,又怎么会不恐婚呢?我并不认为你有错,而是如果每一次的恋爱都会是一个伤害的话,何必一次一次要伤得自己体无完肤?而结婚后,感情变淡的例子不在少数。做一个恐婚人,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可我依然祝福你,遇到那个真正属于你的人。 3.“宁缺毋滥”。 林志玲在婚礼上说,她嫁给了爱情。众所周知,她成婚时,已经45岁。在多少人眼里,是大龄剩妇?若是找不到合适的,绝不妥协的认知也是越来越普遍。只要等得起,做好找不到就不要的准备,那么又有什么好顾虑呢?比起随便就搭伙过日子的,面对生活质量下降,感情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还不如一个人潇潇洒洒走到老,与小伙伴一起住养老院,对吧?恐婚人,我支持你。 4.“我们在一起了,我们是同性”。 爱情本就与性别无关。若你是因为无法拥有合法的结婚证,那么我依然祝贺你,祝贺你找到了爱情,找到了幸福。若你是因为性取向的原因且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柴静对张北川教授进行过关于同性恋的采访,里面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他发现自己是同性恋,并去积极治疗,之后,他出家了。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病,强行的改变只会使人痛苦。 张教授还说“我们都在彼此欣赏彼此的选择,看到爱情得到了尊重”。这是极好的。 同性恋从来不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包括在大陆,现如今,同志也不在少数。或许同性恋婚姻合法在我们国家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也相信,这一天会到来。 结言 说白了,恐婚,不婚是为了减少投资风险,获得自身保障。其实不管是婚姻亦或是恋爱,都需要信任,尊重和包容,允许对方说不,允许对方无论何时都能追求幸福,。或许我们不是恐婚,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如何放手,如何放下,毕竟在那一刻来临前,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用平和的心态,去等待那个真正属于你的他(她)吧。恐婚,其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更不是一种病症。网络上的恐婚症这一说法,我并不赞成。只要你觉得幸福,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一样呢?若是有一天,你也找到了那个人,祝福你。《三十而已》也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都把婚姻当做避风港,都想避风谁当港呢?祝我们都做自己的避风港。

原生家庭差的人性格不好 不喜欢呆在原生家庭 虽说父母身上的东西不一定全遗传,但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要是不想把婚姻当作赌博,拿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当赌注,就要清楚认识到什么样的家庭不能嫁。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差的人性格不好,不喜欢呆在原生家庭,孙卓原生家庭是哪里的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