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原生家庭的心理思考 原生家庭留下的伤感经历
1 否认原生家庭的心理思考 原生家庭留下的伤感经历 原生家庭裂痕修复
KY作者 /Li 策划/狗儿 插画/Always 编辑/KY主创们前段时间,我们收到一封求助信:(向上滑动启阅)我们俩都来自不太幸福的家庭,所以早早下决心绝不重蹈父母的覆辙,因此更用心地经营关系,感情确实一直很好。可是前段时间,可能因为生活中压力增多,我们的冲突也多了,双方深层的性格缺陷暴露出来,父母身上那些被我们极力避免的方面,似乎也留存了下来,会在我们吵架上头的时候爆发。我忽然对未来产生了不确定。原以为见证了那么多不好,到自己的关系时就能少走弯路,可现在却觉得,在不幸家庭中长大的我们,不会爱和被爱,不会真正正确地相处,未来也许还会有更多阻碍。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在一起,到底是会更容易,还是会更难?我该继续和同样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在一起吗?这样的来信让我感到心酸。原生家庭的问题已经让ta备受困扰,好不容易可以拥有自己的小家,却还要面对原生家庭留下的影响。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未来的婚姻中确实可能表现出较低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婚姻适应能力,对婚姻有更多负面感受和更低的满意度(Brownetal.,2015;Falckeetal.,2008)。但同时,研究者们也发现这并不是必然的结果,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也可以得到幸福的婚姻。这当中的区别在哪儿?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需要先花一点篇幅和大家聊聊,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对子女未来亲密关系的影响,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注:分析这一问题的理论非常庞杂,流派众多,本文仅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家庭治疗的先驱MurrayBowen曾指出,一个健康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拥有健康的距离,既能相互影响,又不会融合不清(fusion),保持情感联结的同时,给每个家庭成员独立自主的空间。但一个不健康的家庭,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都有的共同特征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找不到那个适当的距离(Kerr&Bowen,1988)。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关系过近,完全揉在一起。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完全取决于对方,自己没有独立的选择和感受,也不允许别人有。 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则非常疏离、冷漠,导致想要被关心的人不得不竭力取悦他人,祈求他人多和自己靠近。 无论距离过近还是过远,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会对关系产生一种焦虑感:ta们感到关系本身是不稳定的,只有不断满足对方的需求,才可能维系关系。否则便会爆发冲突,甚至造成关系崩塌。因此,ta们不得不搁置自己的想法,一切根据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行动。当ta们长大离开家,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时,原先一直满足他人的模式,会直接导致ta们不会恰当地经营和管理自己的关系。有的人会延续原生家庭的模式,和伴侣过度融合。有的人则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选择情感阻断。过度融合的人会继续为了维系感情牺牲自主,一切行动取决于对方,并且期待对方也这么做,认为这才是想要维护关系的表现。一旦对方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满足ta们的需求,不论客观上对方做了多少巩固感情的事,ta们也会认为对方不爱自己、不想继续关系。 选择情感阻断(emotionalcutoff)的人,则通过不和他人建立深厚紧密的关系,避免自己再像在家时那样,总为了满足别人压抑自己。Ta们可能即使身在关系中也独来独往,拒绝频繁和伴侣见面、相处,拒绝接受伴侣的好意。而一旦伴侣希望ta们在做决定时考虑自己的感受,ta们就会指责伴侣在“情感绑架”。 无论是和伴侣融合,还是选择情感阻断,都会令关系非常脆弱。因为这种选择无法令ta们既维系和对方的情感,又理智成熟地看待问题。Ta们往往会做出冲动的行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缺乏建设性,甚至对关系造成破坏。Ta们的关系因此更加坎坷。 不是的,有意识的努力,是可以给你带来好的亲密关系的。STEP1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对自己的信任你可以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工作、学习、日常事务中体会自己的能力,建立对自己的信任感。你也可以通过解决关系中的一些小问题,感受自己在经营和管理关系,体会自己有能力抵挡原生家庭的影响,维护眼前的关系。STEP2 通过个人事务练习情感和理智的平衡你可以在一个人做决定时,将推动你做决策的思维和情感过程记录下来,尤其注意相矛盾的部分,练习如何平衡。 不断练习平衡情感和理智,你在关系中也会更容易做到。STEP3 邀请关系的另一方帮助你处理对关系的焦虑这一步是建立在你对自己做决定的推动因素有明显觉察的基础上。当你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的一些决定是出于一些情绪性的考量: 你需要尝试冷静地和对方沟通你的不安,了解ta的想法。这首先会让对方感到你在乎ta,巩固你们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当你一次次确认对方不会离开你,对方也不会束缚你,你会从焦虑中解脱,慢慢学会勇敢地做自己的决定。写这篇文章时,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调查,结果显示,在一系列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中,原生家庭大约能发挥23.7%的作用,也就是说,还剩下超过75%的空间,是供我们自己发挥,以调节自己婚姻质量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对待关系的方式一定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新的关系就是我们自己的。即使来处不够幸福,我们仍有能力、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未来。原生家庭都有问题的人在一起会更难还是更容易呢?我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我想,当你们都真心地、坚定地爱着对方,想和对方在一起时。真正能决定你们未来的,早已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们自己。文末互动:你自己或身边的朋友,做过哪些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来评论区分享吧,也许可以帮到更多的人~点点「在看」,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也可以得到幸福~ 看了今天的文章,你对原生家庭给亲密关系带来的影响是不是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呢?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曾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感到惶惑不安,或是做过很多尝试想要让自己和这段关系变得更好,欢迎你来话题群分享你的故事,也听听其他人对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的不同见解。↓扫描二维码,小管家带你进入KY话题群↓References: Alder,M.C.,Yorgason,J.B.,Sandberg,J.G.,&Davis,S.(2018).Perceptionsofparents'marriagepredictingmaritalsatisfaction:Themoderatingroleofattachmentbehaviors.JournalofCouple&RelationshipTherapy,17(2),146-164. Brown,J.(1999).Bowenfamilysystemstheoryandpractice:Illustrationandcritique.AustralianandNewZealandJournalofFamilyTherapy,20(2),94-103. Brown,M.,Larson,J.,Harper,J.,&Holman,T.(2016).Family‐of‐originexperienceandemotionalhealthaspredictorsofrelationshipself‐regulationinmarriage.JournalofFamilyTherapy,38(3),319-339. Carr,K.,&Kellas,J.K.(2018).Theroleoffamilyandmaritalcommunicationindevelopingresiliencetofamily-of-originadversity.JournalofFamilyCommunication,18(1),68-84. Falcke,D.,Wagner,A.,&Mosmann,C.P.(2008).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of-originandmaritaladjustmentforcouplesinBrazil.Journaloffamilypsychotherapy,19(2),170-186. Kerr,M.E.,&Bowen,M.(1988).Familyevaluation.NewYork,NY:Norton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 请戳菜单栏bd@knowyourself.cc 商务合作请洽mkt@knowyourself.cc 品牌合作请洽 Copyright@2021 KnowYourselfAllRights Reserved
文:Lily 设计:Paulodybala01 「成年人眼里,孩子永远是简单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孩子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 “秦昊喊你去爬山,去吗?”这句话最近已经成为网络上的“名言”。为什么?因为秦昊演的一部网剧在微博上总是抢占热搜。 这部网剧的名字叫《隐秘的角落》,这是根据紫金陈的推理小说《坏小孩》改编。 作为上门女婿入赘的张东升(秦昊饰演),婚前有过财产公证,一旦离婚,几乎是净身出户。再加上结婚的第四年,他的老婆徐静有了外遇,并向张东升提出离婚。 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做几件事改变这个结局。 他假意带岳父母旅游,在市郊的三名山上,突然将两人推下山崖摔死。 这本是他精心设计的完美的犯罪开场白,谁知,这一幕却被三个在远处玩耍的小孩,无意中用相机的摄像功能拍了下来。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三个小孩,一点都不善良。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普普,严良和朱朝阳,普普和严良是在福利院认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逃离了福利院,普普想要去找自己的弟弟,想给弄钱给自己的弟弟看病,他们就找到了严良曾经儿时的玩伴,朱朝阳。原本只是好朋友见面的喜悦,但是最后故事的走向却超出他们的想象,他们目睹了张东升杀人的过程。 两条平行线就这样相遇了,到最后一切都变得无法控制,事情朝着他们完全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 朱朝阳同父异母的妹妹意外坠楼死亡,张东升如愿以偿地把自己的老婆杀了,朱朝阳的父亲和继母也被张东升的残忍的杀害,最后张东升也被警察枪毙。 结局是坏人终于等到了惩罚,得到了正义。但如果你看过书就会发现电视剧的结局过于美好,在原著中,普普和严良之所以逃出福利院是因为普普遭受到了福利院长的猥亵,朱朝阳的妹妹是朱朝阳从阳台上推下去的,张东升之所以把朱朝阳的爸爸和后母杀掉,是朱朝阳指使的,普普和严良的死也是朱朝阳导致的,书中只有朱朝阳笑到了最后。 但书中的结局过于黑暗并没有在电视剧中展现出来,但是有一点可以从网剧或者书中可以知道的是朱朝阳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 02 “幸福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即便你离家很远,但你走过的路,接触的人,甚至细微到你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都深切地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 我们的很多技能、习惯、处事方式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养成的,包括如何与人沟通、互动,处理我们的情绪和需求。 同样,我们价值观和信仰的形成也与我们的父母息息相关。 朱朝阳的父亲因为出轨离婚,与小三也就是朱朝阳的后母开心的生活在一起,生了朱朝阳的妹妹,一家三口很开心的在一起。朱朝阳的父亲也就不怎么管朱朝阳,朱朝阳考了年级第一也是因为父亲从自己的牌友的口中知道的。朱朝阳的父亲为了证明自己是关心自己的儿子就带朱朝阳去买鞋,但是可笑的是他连朱朝阳的鞋码是几号都不知道。 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会让孩子感受到了缺爱。 他们并不缺衣少食,却从来都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父母之间有强烈的距离感。 事实上,往往这些父母自身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朱朝阳的父亲为了小三抛弃了朱朝阳和他的妈妈,他没有感受过父爱,或者说他的父亲从来没有机会给他父爱。原生家庭对人生观的影响,完全是两个极端: 一种会带来坦然和充足的爱,饿了找妈妈,累了就回家,从来不害怕,因为有爸爸。 一种会带来埋怨和无奈,一方面感谢父母让自己提前拥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另一方面又真的心疼自己,错过了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东西——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朱朝阳爸爸开车载着朝阳时,问他为什么不坐前面,小时候最喜欢坐在前面了。 朝阳推说,后面宽敞。 然后镜头给到车前的“幸福挂坠”,上面是朱永平现在一家三口的照片——那不是朝阳能待的地方了。 但即使是这样的父爱,仍然是朱朝阳极度渴望、想抓住不放的东西。 所以,妹妹坠楼前说到那句“爸爸喜欢我,不喜欢你”,才会格外刺激到朝阳。剧中时妹妹是妹妹不小心坠落下去的,但在书中是朱朝阳把妹妹推了下去。 当朱朝阳的后母怀疑自己的女儿与朱朝阳有关,就让朱朝阳的爸爸去试探他,当爸爸带他吃心爱的糖水,问他“你和妹妹的死有没有关系“时,他发现爸爸竟然在偷偷录音。 那种被欺骗的失望,直接推动了他后来的变化。 03 这种原生家庭带给朱朝阳是压抑的,父爱是敷衍,漫不经心的,母爱确是窒息的,控制,极度操劳的。 朱朝阳在学校里学习很好,智商很高,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布置所有的局。 当老师向他妈妈反应朱朝阳在学校里几乎没有朋友,他妈妈就跟不乐意说到:“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其实我还真怕朝阳跟一些坏小孩瞎玩,耽误了学习”。 他妈妈让朱朝阳以学习为中心,但实际上也是在漠视儿子其他的需求,忽略他内心的各种恐惧和孤独。 所以当严良和普普给朱朝阳过生日时,朱朝阳感受到了温暖,这才决定帮他们俩去勒索张东升。 朝阳知道妈妈一个人拉扯自己不容易,所以他很乖,千方百计想让妈妈满意,但妈妈的爱,混杂了她自己的各种缺憾,变得偏执、脆弱,甚至歇斯底里。 这种爱并不是朱朝阳想要的。很多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安全感的孩子会努力避免去认为他们的父母是坏的、或者有缺陷的,而是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试着让自己追求变得“好”、“完美”,以此来“赢得”父母的爱。 朱朝阳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他会努力学习让妈妈放心,他想证实自己妹妹说的是不是对的,自己的父亲并不爱自己。 剧中虽说没有直接说张东升的原生家庭,但在细节之中了解到张东升是个凤凰男,入赘到他老婆家,在他老婆家总是低人一等,肾并不是特别好,想要孩子一直没有要上。 从某一点来说张东升和朱朝阳俩人的性格都是相似的,张东升是有压抑的婚姻。朱朝阳是压抑的父爱母爱。身处其中,他们其实都快透不过气来了,却都卑微地忍受着,害怕连这也失去。 东升和朝阳这两个被家庭急于厚望的名字,就暗示了他们相同的成长环境下,相似的选择。 朱朝阳,严良和普普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因为他们都是些不满14岁的孩子,他们也知道不满14岁是可以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的。 对于严良和普普他们来说什么叫恶吗? 在书中可以知道严良和普普之所以进福利院,是因为父母的都是杀人犯,被枪毙了。 亲戚不想抚养他们。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一张白纸,映射的是家庭的模样。 他们没有道德的标尺,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来自家庭的示范。 所以我们所见的三个小孩的作恶,像是潜移默化的改造。对于原生家庭,他们都是受害者,但是随着我们不断长大,我们是能够选择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的。 我们对于原生家庭中成员现在的关系是有责任的。因此我们也有力量去改变在我们成年后的原生家庭的关系。 他们原本可以把摄像机交给警察,但是为了朋友利益并没有这么做,一步错,步步错。 这都是可以选择的,但他们偏偏选择了最凶险的一条。 几乎所有问题少年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 所有问题,其实都是他们用力撞向原生家庭时受伤溅出的血液。 没有天生就该善良的孩子,只有没有做好表率的大人。就像朱朝阳说的那样:“成年人眼里,刚出生的婴儿到十几岁的学生,他们都一概视作小孩。 几岁大的小孩当然很简单,撒的谎也很容易识破,可是到了十几岁,小孩小孩已经不再单纯了,可是他们还是把小孩想象的很简单。”
2 否认原生家庭的心理思考 原生家庭留下的伤感经历 原生家庭穷而不敢谈恋爱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当然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上半生都在受着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但如果我们不断学习成长,不断觉察修正,我们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把控好自己的后半生。01为什么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心理学家Ainsworth从陌生情境实验中发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依恋模式,每个模式都对应一个不同的母婴在家庭里互动的模式,这是她对依恋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她的研究表明了:我们小时候怎样被养育,怎么被照顾,就会影响到成年后我们与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处模式。而你的依恋策略,是你的亲密关系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会被特定的人吸引?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些都和你的依恋类型有关。当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得不到父母在生理和心理上及时的照料,甚至被虐待、忽视,那么,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的类型,就会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重复小时候的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不够信任,没有安全感。所以,有一句话叫“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时期的我们特别容易受到创伤,也是因为我们在那个时候,不得不依赖我们的父母,这种生存的本能,让小时候的我们很难逃避来自父母的伤害。我们生存的本能决定了,在我们的能力还没发展好之前,我们会十分依赖重要抚养者,自然也就无法躲开来自重要抚养者的伤害,这是人类的共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以更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伤害。 02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有限的尽管我们必然要受到一些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但这些伤害是有限的,更是可以弥补的。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最早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原生家庭”确实是对一个人影响巨大的子系统,但并不是唯一的,除了原生家庭,还有学校、社会等等。而且,不管哪个子系统,对一个人的影响都不是决定性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并非无法弥补。影响人成长的因素实在太多了,除了原生家庭这个子系统外,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还会接触到学校、朋友、同事等等其他圈子,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而最重要的呢,我们的内心还拥有很大的心理复原力,这是属于我们自身的力量,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自我修复和成长。 因此,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只要你后期不断去成长,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完善自己,你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03养育孩子,要注重早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正是由于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真的要非常注重孩子早期的生理和生理需求。尤其是一岁以内,要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的家长担心,这样会不会把孩子给宠坏了。其实不会的,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孩子在一岁以前的发展需求是:建立安全感。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他们对世间的一切都是胆小陌生的,很多新生儿一被妈妈抱起来就瞬间止哭,这种止哭不是偶然性的、而是属于安全感的感情深厚,新生儿对母亲的情感依赖也是从胚胎发育那一刻便逐渐积累,别看小小身板咿咿呀呀、他们对安全感的渴望却特别深,一看到爸爸妈妈或平时依赖的人突然离开就哇哇大哭个不停。孩子这种以哭留人的情感需求,就是企图通过哭闹让安全感一直都停留在自己的身边,如果孩子从幼时起安全感不够充足,到了儿童、青春乃至成人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通常是自卑、喜欢一个人独处,甚至与人交谈的时候还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这种性格不论从儿时、还是成人角度分析都不利于心理健康,也从社交能力方面影响着与外界的联系和机会把握。那么,安全感怎么建立呢?就是对于宝宝的需求要及时敏锐地发现,并及时满足他的需求,比如他饿了、渴了、尿了、拉了或者需要抱抱等,都要及时满足他,这在一岁以前特别重要。当孩子到了两岁多,再给他建立规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样孩子就会在每个阶段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为日后的生活打下好的心理发展基础。 04成人如何建立安全感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的确比较糟糕,那么,我们就需要学会帮助自己建立起安全感,弥补原生家庭的缺失。安全感来自内在,来自于自己有没有在成长。如果我们一直等待着别人给我们安全感,就是充满了不安全感。当别人不愿意这样做,那么你会感到更不安全。当你的安全感依赖于别人的时候,你就会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投给了别人。这就是被拒绝、被忽视或被背叛时,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因此,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给自己真正的安全感。我们需要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并用行动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成长自己,不断向前。 也许你在小的时候觉得自己被拒绝,或者在你之前的关系中,别人让你觉得自己不重要或者不尊重你。他们没有反映出你的自我价值。那么,当你感到不安全时,你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你觉得自己缺乏的东西上。例如,当你对自己的内心感觉不好时,完全可以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的外部寻找验证。但这并不是保持自给自足的好方法。相反,做一些让自己感觉良好、有安全感的事情,你就不会再向外界寻求确认。去运动,去看一本书,去做一些家务,去听一会儿音乐,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我们掌控不了别人的行为和想法,我们能掌控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当你把自己能掌控的都掌控好了,而不把精力耗费在对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上,不去纠结别人的评价以及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你的内心将会轻松和稳定很多。如此,你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成长你自己,而成长就是建立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我在做全职妈妈的那几年,在外人看来,我是非常幸福的,只要在家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其他时间就可以刷剧,逛街,旅行……好像无忧无虑,没有压力,老公也的确把我保护得很好,不让我操心任何事情,也不让我去工作,就包括我要去考个驾照,他都觉得没必要,说会有人为我开车…但是,我的内心是抑郁的,是没有力量的,是自卑敏感的,因为没有成长,就很没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外在的财富和物质,而是内在对自己是否有信心,而我那段时间,只是觉得自己除了带孩子,做家务,什么都不会……但是,我的确有一颗求知的心,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我坚持去考驾照,考心理咨询师,老公也支持我了,当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驾照,拿到了二级咨询师的证书,还拿到了教师资格证,我渐渐地找回了自信,找回了那个充满安全感的自己,因为,我一直在成长,我的内在一直有力量。所以,我现在不惧怕挑战,我会一直坚持成长,因为只有不断成长,才会让我的内心感到安全,感到有力量,而生活也更加丰富充实,有活力!最后,我想说,我们的确决定不了我们的童年,但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现在的生活。不管是原生家庭也好,还是其他的外在环境,都不是约束的障碍,能够束缚你的,从来只有你自己!

3 否认原生家庭的心理思考 原生家庭留下的伤感经历 原生家庭导致内心压抑怎么办
网络上有这样一段女人的倾诉: 当初因为男方觉得自己该结婚了,而自己也因为原生家庭缺爱想早点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步入了结婚殿堂后,才发现结婚之前根本不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婚后不久我们两个人就有了孩子,既然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就让女方和婆婆照顾着,这样有矛盾必然的。男人呢平时对孩子生活教育要不就是不管不顾,要不就是每天看孩子的时间都有限,结了婚对于他而言比单身的时候还舒服,在家的时候经常出去,不是出门找朋友就是出去做人家爱做的事,你要是问他去哪,就和你说我去哪不用你管,我不管你你也不需要管我,你对我们家人不好,我也不会对你好,从此之后我们互不干涉。 当女人想解决这个矛盾让男人多承担点当父亲的责任,一起照顾孩子,也多留点时间给老婆孩子,他是怎么做的呢?经常把孩子留放他妈那,自己去找朋友玩去了。 无论是婚后,还是生完孩子,这个男人就是每天和父母住在一块女方也和他一起和公婆住,男人和朋友、父母,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回家对老婆只有冷漠,也不会聊自己的事。 他们的朋友一般不怎么来他们家,因为一到了他们家,他们家人就会说不要总带我儿子出去瞎混,把我家孩子带坏。男方的家庭是不和睦的,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会经常和母亲吵架,也不管孩子,甚至在外面寻求安慰。这男人的成家前所有事情都是他的妈妈全权负责,他赚的钱也都交给他妈。成了家,也是他的父母在掌权,他在这个家话语权不高。 倾诉者自述:“前不久,我们两个人因为经济的原因,两个人大吵一架,差点离了婚,至于是怎么回事呢?他借了网贷,窟窿越来越大,还不上,把主义打到我的头上,我想着孩子还小,给他借了几次钱,我自己手上也没什么钱,他也承诺工作的钱都交给我,但是到了还款的时候又变了卦,我问他要钱他说,我这也没有,我非常愤怒的质问他,他妈听到了却过来说,我把他的钱花完了,自己又借钱,现在又诬赖他的儿子,你这个女人真不是个好女人,之后,经过两方父母协调,债务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但是他在他妈的谎言捏造之下,也居然也真的认为我把他的钱花完了,每个月甚至一千块钱都给不到我手里,我好奇他为什么会态度转变如此大,做出来这么多算计的事,某天我看到聊天记录里他妈和他说,以后一千块钱都不要给我手里,就这样拿捏她,反正小孩肯定在他们手里。从他们家人此种做法后,我也不再想自己一昧的缓和关系,和我的丈夫便成了两个人即使是在一间屋睡觉,也不说话,不沟通。” 因为现在还住在一起期间也因孩子的事,我和他父母还是会有争吵。他还是不管孩子,我和他的母亲在照顾。 现在他出去外面打工,每天我们两个一句话也没有,我偶尔会和他说孩子的事,除此之外他不会主动和我说一句话。 我目前还不打算和他离婚,但他不说离婚,也不解决问题,但我也不想被他这样对待,但我不知道怎么和他相处下去。现在我要怎么做呢?我们现在先来分析你老公和造成他现在状况的原因。因为你必须要详细了解他这个人,你才会知道以后跟他在一起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 你老公的几个细节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 1.结婚是觉得自己年龄到了。 2.结婚生子一直在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3.和他的父母,朋友话多,在家里没什么话。 4.对孩子基本不管,过得比单身得时候还自由。 5.家里是他父母掌权,说了算,他没有什么话语权。 6.他说你对他们家人不好,他也不会对你好。 7.他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他的父亲也不怎么管他,他的事情都是他母亲全权负责。 这个男人无论外表多大,年龄多大,他的心理还处在蛋壳期,什么是蛋壳期呢? 你见过孩子小的时候被父母保护时会发生什么吗?白天上学,回家了有父母操心,想和朋友玩的时候就和朋友玩,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责任,这就是蛋壳阶段的状态。在蛋壳阶段对这个人的好处是,我不必处理压力,我不必负责任,我不必处理我无法处理的困难,因为当天塌下来的时候,别人替我挡着。处于蛋壳阶段的缺点是:权利和责任是相互对应的。我必须交出我的一些权利,我必须把我的事交给别人。我不能为自己做选择。 而且,蛋壳阶段的人并不真正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对自己有怀疑和不信任,经常认为别人可能做得更好。 处在蛋壳期的人,基本上在照顾别人的感受,他们的人生处处充满了禁止。别人会怎么想,别人对我满不满意,别人怎么看待我,我有没有让别人觉得是懂事的,听话的,乖巧的,顺从的。 心理处在蛋壳期的人基本上就是父母的影子,他们就像是母鸡下的蛋,没有自己的身份。同样的,他们也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小家庭和母亲划清边界。 他们过去的生活是建立在母亲的教养之上的。事实上,他们所有的成就和失败就像他们母亲的私有财产,他们必须为她而活,以她喜欢的方式,以她赞同的方式,而不是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想要打破这个局面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只要丈夫自身成长起来负起应该负的责任来,站在妻子这一边,不含敌意且坚定地拒绝母亲的过度干涉,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 其实,在自己没有孩子之前男人和自己家人怎么好都可以,婚后必须男人,否则就是违反自然。成熟后才能结果,不成熟的种子结果也是劣质种苗,产不出好苗。 上面的例子中做为婆婆守寡式的带娃,但同时她不会处理自身压力、情绪。把她儿子打压着,儿子习惯了也被这样道德绑架,母子二人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其实这种男人和他妈也会有矛盾,但过后他会更加好的对他妈,应该就是觉得他妈一辈子为他辛苦的愧疚感。所以男的心底里有恨,没有爱。你想着修复其实对你来说你光自己一个人做出改变是没有用的,离开他和他的家庭,和孩子处好关系,教育好孩子,至于老公你已经用尽解数想让他成长起来,最终还是没办法就算了。其实,这样家庭教育出来这样的男人这样的家庭,就算不是这个女人,换一个老婆他们家也一样,男人面对未解决的问题,不解决不处理只逃避无论是换任何一个人最后结果永远都是这样。 女人你要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克服不了他原生家庭的影响的。一个人心里没有你,不是等多久说多少就可以回头的,没有感情的生活还不如不要。 你首先要学会的是好好爱自己,别把希望寄托在你老公身上,他没有爱的能力,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你们两个人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即便是有,你光靠自己永远斩不断他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羁绊。这样的两个人过下去也只会伤了自己,离婚是最好的选择,勇敢踏出这一步,可能对你来说并没有那么难。最近,电视剧《都挺好》火了,涛哥俺也正在看。 个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其实主要讲了如何跳出原生家庭的故事,特推荐一篇相关文章。 可扫以下二维码阅读。

否认原生家庭的心理思考 原生家庭留下的伤感经历 视频聚焦于当下“城市病”的症状之一:即便物质条件足够优渥,但生活的幸福感却没跟上。《同学,你好》着眼于这个问题,以一个平凡家庭故事为缩影,反映出当代家庭关系的真实一面。它的镜头倾注在家庭的生活日常之间,从一位中年父亲的生活展开叙事,日复一日的早晚高峰,看不到尽头的塞车长龙,耳边此起彼伏的鸣笛声,工作的奔波、家庭的重担、孩子的埋怨……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欢乐越发稀少,本就不多的闲暇时光,大半都浪费在往返在单位与家的路上。
本文关键字:否认原生家庭的心理思考,原生家庭留下的伤感经历,怎样治愈原生家庭的创伤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