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作文 原生家庭害怕结婚吗
1 原生家庭的痛作文 原生家庭害怕结婚吗 苏大强引发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甚大,就连外表光鲜的明星也难以躲避,甚至一些当红大咖也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因此导致个性自卑,或是出现恐婚心理。 1.董卿 作为主持圈的一姐,董卿不论气质还是专业能力,都堪称满分选手。可是,董卿却声称自己其实很自卑,根源就在于原生家庭。 董卿在采访中表示,父亲对自己十分严苛,不允许她照镜子,不让母亲给她买新衣服,更要求她不许参加任何文体活动。这么一看,董卿的童年确实缺乏乐趣。不仅缺衣少物,父亲还要求她在高中期间,利用寒暑假自己打工挣钱,所以,董卿的假期生活基本都是在宾馆承担清洁工作。当别人家的小孩躲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尚未成年的董卿已经较早地品尝到社会的艰辛。正是这种狼爸教育,让董卿迅速成长并拥有超强的抗压能力。然而凡事都有利弊,董卿自认为这种教育风格让自己缺乏自信,经常感到自卑。只要自己的成绩或是能力没有超出别人很多,就会失去安全感。除非她大幅度地超过他人,才能感到安心。2.王子文 如今正在蜜运之中的王子文,在这之前,却是极其敏感的特质,这一点也影响到她的婚恋选择。她在谈到原生家庭时,表示父母很早就已分开,虽然她在小时候并不在意,甚至和父母以此开玩笑。但是她自小就懂得察言观色,个性十分敏感。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她缺少关爱,虽然令她成为独立的女性,可在感情方面她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自己渴望恋爱,就是希望从一段关系中得到爱、得到关注。 王子文在与男友的相亲时透露,她最大的梦想并非事业有成,而是结婚以及给对方生孩子。从王子文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她的感情状态十分被动,如果没有遇见良人的话,很容易沦为努力讨好对方的角色。就目前来看,王子文正在乐享一场美好浪漫的恋情,整个人的气质照比以往,也更加积极阳光。 3.伊能静 谈到伊能静的原生家庭,更是令人心疼。自她出生之后,因为是女生的缘故,重男轻女的父亲便离开了家庭。 为此,伊能静只有独自坚强,她立誓一定要像男孩一样强。在那个时候,为了帮家里还债,伊能静只有早早出道做艺人,挣钱养家。正是原生家庭的种种变故,令她渴望关爱、渴望家庭,甚至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爱情上。 事实证明,这种个性影响了她的择偶观,以及第一段婚姻的结局。缺乏父爱让她十分期待另一半的爱与支持。结果事与愿违,她没有遇到能够治疗心病的爱人,所以结局早就在意料之中。 所幸她遇见了演员秦昊,对方的直男个性可能不够温柔,可正是这种个性,再加上公婆的暖心呵护,给予伊能静足够的安全感,使她可以破茧成蝶,重新成为闪光的文艺女神。4.李承铉 “宠妻狂魔”李承铉同样来自离异家庭,父母对自己关注不多,而且自己与母亲竟然十多年不曾互动。特别是在青春叛逆期,有一次母亲前去探望他,却被他拒之门外。 这种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影响到李承铉的婚恋观,起初他只想找到一个不会离婚的女孩。随着他遇见戚薇,再到为人父母,心中对于父母的恨意和遗憾,也都随之消散。 5.黄轩 当红男星黄轩在采访中表达自己恐婚的心理,主因也是来自原生家庭。在黄轩少年时期,父母就已离异,他则跟随母亲离开家乡,前往广州生活。 在父母离异之前,他也常常目睹父母之间并不愉快的氛围,还有母亲的日常倾诉,这种环境为他埋下了恐婚的种子。难怪已近四十的黄轩虽然乐享恋情,却迟迟未有喜讯传出。6.春夏 女星春夏是内地首位获得金像奖影后的90后女星,属于年少成名的类型,可在感情上,她竟然也是恐婚一族。她曾透露,自己家族中的女性都属于婚姻不幸的状态,这也成为她恐惧婚姻的主要原因,因为她看不到幸福婚姻的模样。尽管她也渴望爱情和婚姻,但心里始终存在抗拒和犹疑。看到这样的春夏实在令人心疼啊,希望她可以早日收获幸福,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 7.马天宇 马天宇曾在综艺中分享过童年过往,他透露妈妈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便服药自杀。当时妈妈让他去买安眠药,年幼的他为了趁机买些巧克力,并没有拒绝母亲的要求,最终母亲离他而去。这样的经历让在场的所有嘉宾都为之动容。 如此悲惨的童年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马天宇曾经自曝想要退圈,声称自己从未真正享受过人生,打拼事业只是为了养家。虽然“退圈”一说只是戏言,但在他的言谈话语之间,可以感受到他的孤独感。不久前,马天宇分享了关于原生家庭的一些看法,文字不仅是在表达自己,也是在鼓励同类型的人群,可谓是人间清醒,也让他的一众粉丝心生安慰。 从这些明星的经历来看,原生家庭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个性产生很大影响,但只要不纠结于过往,勇敢走出来,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有一天和朋友在外面,时间有点晚了,其中一个朋友接到父母的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另一个朋友看到这个画面,自言自语了一句,为什么你们爸妈知道这么晚了要打电话,而我的爸妈从来不会。我听到惊讶了一下,想不到她会介意这种小事,安慰她:没关系,这样反而会自在一点。她没有说话,只是情绪突然低落了。看她这样子,我突然觉得窥探到了她内心一些隐秘的角落。在我看来,朋友的家庭是非常标准的原生家庭。父母关系和谐,她成长环境稳定,从小接受到的也都是素质教育,没受过打骂、挨过饿、遭过冷眼。如果单拎出来统计,很多人的家庭情况应该和她的一样。原本以为在这样标准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她,不会有什么原生家庭类的问题。但我们太天真。后来我知道,她那极端的理性与自虐,都是受原生家庭影响。她理性到有时我们会觉得不近人情,但这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她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一定的关心肯定是有的,但远达不到她需求的量。长期没有足量的温暖,她就封存了自己对温暖的需求,也不太愿意输出这方面的东西。她自虐的性格也是如此,想要的东西,既然连说出来都得不到,那干脆就不说了。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不是只有分崩离析的家庭,才存在问题;不是看不见伤害,就没有伤害。有些伤害,它没有外在创伤,但腐蚀的却是内在的东西,是精神的力量。而且看似完美的原生家庭,它们的隐形伤害,都发生在小事中。偶尔的忽视、失望的眼神、温柔,却让人觉得沉重的鼓励等等,这些都是伤害我们的地方。虽然受到伤害了,却没有理由怪罪父母。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来养育我们,不知道怎样拿捏分寸,所以总有家庭会在有些地方强一点,一些地方弱一点。比如有些父母爱护太过,孩子在家庭中非但没有感受到温暖,反而感受到窒息;有些则是放权太多,不加约束,于是孩子就变得缺爱,或者猖狂;有些父母要求太严苛,所以孩子谨慎、自卑、胆小、唯唯诺诺;有的则是父母太宽泛,放任自流,所以孩子不服管教、目中无人。正是拿捏得强弱的地方,形成了我们痛苦的根源。好在,如果已经意识到伤害,那就不要再延续伤害,并且我们自己的问题,也不必让小孩承担。就让原生家庭的问题,在你这里解决,就算无法解决,也要争取有所治愈。加入我们的原生家庭训练营,你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原生家庭病存在的原因,并且找到自己的类型,得到“治疗”的方法。→如果你对原生家庭已有不满,并因此感到痛苦; →如果你意识到你情绪上出现的一些状况,正是原生家庭导致; →如果你没有可行的方法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 →如果你不想让伤害无期限地延续,让你的孩子也遭受这种桎梏……那么你很适合来参与我们的训练营。不仅仅只是文中表述的情况,还有一些显性的情况,比如父母离异、暴力等等,只要觉得原生家庭对你产生创伤了,就可以来报名。21天原生家庭矫正训练营(录播课) 由陆琪老师倾力打造 16节纯干货视频课,4阶段循序渐进 带你认清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的真实影响 助你找到自我矫正的思路与方法2场互动式直播答疑 陆琪老师为你扫清学习障碍,解开课后疑问 从而脱离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回归正确心态 坦然面对你的原生家庭,以及你的人生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开营时间: 2022年6月 特别说明: 1.报名成功后自动安排本期训练营,不能延期; 2.退款规则:由于每期训练营名额有限,报名后就会占用名额,所以开营前>7天扣除实付金额的1%违约金;开营前4-7天扣除实付金额的10%违约金;开营前≤3天扣除实付金额的30%违约金;开营后一律不予退款。
2 原生家庭的痛作文 原生家庭害怕结婚吗 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人被生下来、活下去、死掉,光是这样就很厉害——北野武 原生家庭的不幸在于,当你可以独当一面了,你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谈笑风生,挥斥方遒。你以为只要笑声足够大,就能掩盖四下无人时汹涌而出的无力感。 午夜梦回时,从脚底下渗出的怯懦和丝丝缕缕的卑微悄无声息间就让你暴露无遗。你恨极、厌极,却始终摆脱不掉。羡慕着擦肩而过的一家三口,你不自觉地回想起记忆中被刻意忽略的阴霾地带,想起那些刻在你内心、流淌在血液里的悲哀。 想起你曾有的破裂家庭,父母的争吵和厮杀,想起那个封闭的屋子,被父母反锁在里面强迫你好好学习,黑屋子里是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你,黑屋子外的欢笑声、谩骂声甚至厮打声,都与你无关,被迫无关。 你想起那个内向的你,没有做错任何事的你,不知道哪天起你忽然就没有朋友了。你想参与同学间的游戏,他们总是有100种方法拒绝你的参与,你把你的委屈告诉父母,他们却说去学校是去学习的,这种小事以后不要跟他讲了。 于是你便再也没有向谁寻求过保护,你甘心遭遇了六年的校园暴力,忍受来自身边一切恶意和嘲讽,你知道你背后空无一人!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的不幸会烙刻在你的灵魂中,深入骨髓。 01“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宿命” 人不信“命”,却被“宿命”牵绊一生。 苏有一个比她大5岁的哥哥,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她的家庭里根深蒂固。小时候,奶奶煮了东西从来只会叫哥哥去吃,极自然地过滤了视线里的苏。每到这时,仿佛有一条楚河汉界将奶奶和哥哥、苏和邻居小孩儿隔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方阵营…… 奶奶快去世前托过得还不错的女儿给苏找了一份工作,仿佛是人生最后时刻才终于看到这个无辜的女孩,也真的希望在最后能看到她过得好一些,但是这一切好意都被苏拒绝了。因为童年的伤痛已经烙在了她的心中。 当有能力作为一个成年人生活的时候,她不愿意再给别人忽视自己的机会。那条被反复划刻的楚河,已经长成裂谷,年幼时对亲情的渴求变成了悬崖边的利刺提醒着她,那些得不到的温柔没必要再等。时间会把关于疼痛的记忆变得模糊,但痛苦却不会因为模糊的记忆而消逝。 一年春节,父亲准备了一笔钱,让母亲带着哥哥和自己一起去县城采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去县城的路上苏跟哥哥说,想保管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沉默寡言的哥哥反手就打了她一耳光。 母亲被吓呆了2秒,但最终选择了保持沉默。 晚餐时,苏试图向父亲控诉白天发生的事。哥哥突然发飙,猛地掀翻桌子,一脚把她踹到在地。当晚苏就叫朋友接她回了北京,那一脚导致她肋骨轻微骨折。 一个月之后母亲打来电话,苏正在办理出院手续。 母亲觉得她该消气了,问她什么时候回家,苏没有回答。一个不问一个不提,仿佛那个大年夜无事发生,她还是那个忙碌到春节都没有时间回家的“大忙人”。从来不肯也不敢告诉父母在外打拼的辛苦和委屈,忍着,怕他们担心,直到有一天发现原来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有的时候,她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孤儿,但是孤儿至少还可以幻想自己的亲生父母是怎样的人,而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得不到温暖。 所以,她很多时候会悄悄羡慕孤儿,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失去呢。至少不用重复经历希望泯灭的痛苦。面对渐渐老去的父母她无法憎恨,也无法原谅。宁愿选择“成为孤儿”。 自那之后,她再也没有回过家。 02抹不掉的基因记忆 对于大多数原生家庭幸福感不是很强的人,最害怕的,应该就是发现自己与一直想逃离的父母越来越像。小时候最讨厌的人,好像在一点一点成为他们,同时也很难克制自己不去成为他们。 作为家中独子,我没有过重男轻女的家庭体验。但是,我很害怕,父母过于集中注意力在我身上。从小学到高中,我必须严格遵守9点上床睡觉的时间,高三最晚十点必须睡觉。大学以前,我的卧室门都是没有锁的,门锁在我三年级时父亲一脚把门踹开的时候就坏了。 他们时刻监视着我的交友圈,对我的朋友评价最多的就是,“你跟这种人来往能有什么出息!”、“你看看ta那个样子,一看就是不学好的”、“不准跟ta来往”。 要不是我他们早就分居了、要不是我他们说不定会有更好的人生选择、都是因为我所以他们凑合过了一辈子……我厌倦了他们把一切的争吵和拉扯都“归功”于我。 少年时我拼命学习,就为了早点逃离。后来如愿以偿,我来到千里之外上大学,看到了新世界,但也渐渐发现了另一个悲哀的事实:家庭阴影对我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我不喜欢母亲偶尔如祥林嫂一般的唠叨和自怨自艾,不喜欢父亲否定我的一切交友标准。 但是我无法控制习惯性对别人充满戒备、对世界充满悲观,不愿相信善良和爱,甚至会在一些时候使用父母的方式思考、攻击,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自己发誓不会成为的人。尤其当朋友说起自己的家庭,他们平和而完美,我却激烈、暴戾,越是这样,我就越对自己心生厌恶。 终于,我陷入了轻微抑郁,经常站在6楼宿舍阳台上莫名有俯身一跃的冲动。直到一次,我恰好站在了那么一个护栏刚好及膝的边缘,风轻轻一吹,我忽然一身冷汗。 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不能这样。似乎是因为有了所谓生死边缘的体会,我开始自救,因为我想活着。我强迫自己拼命泡图书馆、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性活动、勤奋地触碰家以外的世界,短暂填补内心的空虚似乎成了自救的最好途径。 03把“我”归还给自己 我一直认为人的“自愈”能力是灵长类生物的奇迹。 人类的群居属性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强,个体意识逐渐被社会忽略,社会规则又要求我们的内心做到独自强大。我们通过内察、自省、自我调节,来自我欺骗式的快速逃离原生家庭的阴影,同时想要得到自我救赎,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条长而窄的道路并不好走。一个优秀的成年人似乎不会、也不该被存在于过去的“童年往事”绊住。但是谁又能保证提起原生家庭他们不再会痛苦呢?我们可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但应该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 直视过去,过去才会变成真正的养分。他们毁了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这么做了。时间会把痛苦的记忆变得模糊,但是被刻上的伤痕却永远无法磨灭。不要忽视那个瑟缩在记忆角落,独自颤抖的自己。去正视ta,拥抱ta,拥抱你自己。就像走过无数次黑暗夜路的人,渐渐就成了指引方向的明灯。 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我们首先需要发泄愤怒,需要哀悼我们从未得到过渴望许久的父爱和母爱,需要承认我们没有享受足够的爱这一事实,我们没必要去弱化和抹杀曾遭受的伤害。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不过是另一种封闭和压迫。 摊上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不一定意味着人生不幸、结局凄凉。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找回来。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不能拥有好的童年,但是我们还有机会成为一个好的大人。

3 原生家庭的痛作文 原生家庭害怕结婚吗 转变原生家庭
世界曾经薄待我,还好将你赠予我 文|唐尧 把《婚前21天》傅首尔和她丈夫老刘的部分看完,又哭又笑的同时,越来越赞同傅首尔在微博说的那句话—— 好的伴侣,治愈原生家庭。 心理学上认为,我们的婚姻、情感模式,和伴侣的互动方式都受到原生家庭的极大影响,在原生家庭中受过的伤,很容易被带进婚姻当中。 有人缺乏安全感,时刻被失去对方的焦虑掌控;也有人恐惧亲密关系,觉得任何事都能自己解决,不投入就不会受伤。 如果遇到一个坏的伴侣,很可能重复父母婚姻的悲剧; 而遇到一个好的伴侣,则有可能治愈原生家庭的伤痛。 01 好的伴侣,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奇葩说》金句频出,怼天怼地的傅首尔,童年过得并不快乐。 她没见过爸爸,妈妈在粮店工作,扛着米包把她养大。 后来妈妈改嫁,她被送到了姥姥家。 家里没钱,她为了尝尝泡泡糖的滋味,曾经嚼过同学吃剩的;为了见妈妈一面,她也曾经喝下洗洁精,把自己弄病。丈夫老刘说,在听她讲过这些事之后,他下定决心好好保护她,这辈子不能让她再受委屈。那些她在童年受过的创伤,他会努力去弥补。看过《奇葩说》的都知道,傅首尔经常在节目里吐槽老刘。他们家女主外男主内,傅首尔曾经说老刘:是一条资深咸鱼。很多人问过傅首尔,女强男弱的关系,你是怎么坚持到今天的? 但傅首尔说,一直在坚持的人,不是她。 如果说一个家庭像一面旗子,她是旗帜,老刘就是旗杆。 迎风招展光鲜靓丽的是她,但是支撑她的,是老刘。 她在节目把他讲成段子,问他是不是真的不介意,老刘回答她:只要对你有帮助,我怎么都行,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奇葩说》决赛前,傅首尔内心处在崩溃边缘,跟老刘说,我不想弄了。 老刘回她:放弃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等她第一场比完出来,他已经在来现场的高铁上了,等比赛结束,他拿着一束花在备战间等她。 《婚前21天》里,他们一起去一个小岛上露营,状况频出,傅首尔又焦虑又绝望。老刘安抚她:不急。她筋疲力尽,想尽快离开这个小岛?老刘一边倒腾炉子一边说:我觉得这个大有希望。她连着把烤好的虾不小心掉进沙子里,老刘也不生气,只是笑着说:我来。 她的任何事都可以跟他说。 她脾气急,容易焦躁,老刘情绪稳定,整个人非常自洽。 她从小被教育争气,但老刘告诉她,没事儿,放弃也可以。她鞭策他,他却接受她。 傅首尔说,如果没有碰到老刘,她可能不会结婚。 老刘是他的礼物,这段婚姻也是她的顶配婚姻。“那些艰难时刻,脆弱时刻,心力交瘁绝望到几乎要放弃自己的时刻,都在他的拥抱里度过。” 众人眼中强势、独立,在辩论场上闪闪发光的傅妈,在丈夫老刘眼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需要保护,也有对浪漫的向往。他不急不躁地,把她受过的创伤一一抚平,她没有的安全感,这个家庭可以给她。 好的伴侣,不是让你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改变自己,而是治愈你受过的伤,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02 好的伴侣,让你知道自己值得被爱 很多在原生家庭受过伤害的人,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父母的婚姻有问题,他们有的不相信爱情,有的相信爱情,却不相信爱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比如蔡少芬。 她出生在单亲家庭,她说自己并不相信婚姻那样的东西,也不觉得婚姻会带给人安全感,更不相信,有人可以爱一生一世。 对婚姻中可能出现的欺骗、背叛、拒绝、离弃的焦虑,都可能和童年时一些没有被识别和解决的创伤有关。一些人因为在过去的经历中见证了不好、不吸引人、令人痛苦或麻木的婚姻,这可能来自他们的父母、家人或者其他亲近的人,他们担心自己会重演那些人的套路。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她小时候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在一起,觉得:人家有幸福,可是不在我这里。 直到丈夫张晋出现在她的生命里。 在《我最爱的女人们》里,提到妻子以前的经历,张晋红了眼睛,背过身去抹眼泪。他对妻子满是心疼,觉得她以前很不容易,改变不了她的以前,就只能让她的以后更幸福一点。 蔡少芬说:真的很感谢有他的出现,让我重新有这么一个温馨的家。 贾静雯也曾经说过,原生家庭会成为孩子的隐形誓言。因为小时候家道中落,和修杰楷在一起之后,她也曾担心眼前的幸福会不会像梦一样消失。 可如今她不怕了。 那些爱让她越来越切实地感受到:我没有不好,我很好。 《婚前21天》里,露营的小岛,老刘给傅首尔点起了烟花棒。十年婚姻,一个直男的小小浪漫,让她确信,在老刘这里,她不需要争气、优秀、充满上进心,那个嚼别人泡泡糖的小女孩,那个喝洗洁精的小女孩,都一样值得被爱和保护。 那个别人眼里的咸鱼老公,可能什么事儿都做不到完美,但却给了她最需要的东西。 好的伴侣让你相信,总会有爱你的人告诉你:承诺是可以被兑现的,誓言是可以相信的,你是值得被爱的。 03 “世界曾经薄待我,还好将你赠予我” 傅首尔在微博里对老刘说:世界曾经薄待我,还好将你赠予我。 蔡少芬对张晋说:我真的谢谢你,在我的生命出现。 因为童年经历变得很闷很严肃的陈小春说应采儿:她教会我享受,带给我阳光。 小时候经常被妈妈骂,甚至被问为什么没有替溺水的妹妹去死的秋瓷炫对于晓光说:谢谢你来到我身边,成为我的至亲。很多人惧怕婚姻,其实害怕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害怕目睹的悲剧在自己的身上重演,害怕自己不配得到,害怕自己得到又失去。 一项针对未婚同居伴侣的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伴侣表示,他们经常会有对未来可能离婚的恐惧。 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带着童年的遗憾、自卑、恐惧,去寻找、去修补、去弥合。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人。 Ta可以舒缓你的焦虑,抚平你的伤口,让你知道,爱不需要患得患失也可以拥有,自己不需要改变成不喜欢的样子,也值得被爱。 原生家庭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都挺好》苏明玉有很多让网友羡慕的地方,穿着精致的职业装,开着百万豪车,职场上高职高薪深得老板信任,感情上遇到了欣赏包容她的好男人。 这些光鲜的标签,让人容易忘记她曾受过的委屈,觉得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害已经过去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几个画面让我看到了扎心的真相。母亲葬礼上被二哥指责,在车上嚎啕大哭,没有人看到她背后的付出与伤痛。在自己宽敞的大房子里,经常做噩梦失眠。在大哥家里,当萌萌哒的侄女小咪向她示好,这个职场上的钢铁女强人,竟然紧张得不知所措,完全不知如何应对家庭亲密关系。这些情景让我们发现,童年的伤痛并没有过去,只是深入骨髓。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从苏明玉身上看到,一个在家庭中受过伤害的孩子,如果不能与原生家庭和解,超越原生家庭的桎梏,就很难有真正的幸福。 01伤害过我的原生家庭,还要主动和解,是圣母心吗?心理大师费洛姆说过,痛苦和伤害只存在于过去,当你用爱与尊严对待他人时,上帝都会治愈你。 主动与原生家庭和解,不是让我们当圣人,而是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行。 首先,与原生家庭和解,是走出原生家庭伤害的必经之路。 有一个网友,父母和爷爷奶奶都重男轻女,她能顺利长大考上大学全凭自己顽强的求生欲望。一次吃饭时,桌上有4个鸡腿,她以为每人都有份,夹起一个正准备往嘴里送,父亲一筷子夺过去放到弟弟碗里,一个耳光甩得她眼冒火星,骂她不懂谦让弟弟,罚她一天不准吃饭。从小到大,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长大经济独立后,她远离父母,发誓永不原谅他们。后来发现,不管走多远,不管多久不联系他们,她都没法摆脱童年的阴影。父母的影响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束缚着她。反复自我折磨之后发现,原谅父母,和原生家庭和解,才能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原谅对方,不是对方的需要,而是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 其次,与原生家庭和解,才有力量和经验去重建其它人际关系。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他不知亲密正常的关系是如何建立和维护的,成年后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因为原生家庭里没有给他提供模板和示范。 小龙工作能力很强,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一直磕磕碰碰。因为他脾气暴躁,嘴巴碎喜欢埋怨别人。要好的同事去小龙家玩过几次才开始理解他。原来小龙父母讲话很冲,即使有客人在场,也能一言不合就吵起来,准备饭菜时为一点小事相互指责,旁边的小龙无辜受牵连,父母又同时埋怨他。小龙气得满脸通红,不顾我们在场就大声辩解。看得出来,小龙的性格和人际关系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不自觉地沿袭了父母的相处模式,并应用到其它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道社会关系,孩子在这道关系中习得的经验会套用在其它社会关系中。 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只有正视伤害,并努力和父母和解,尝试以正常模式重建亲子关系,才有力量和经验去重建其它的人际关系。 第三,与原生家庭和解,才能将原生家庭的伤害终结自己身上,不再延续到下一代。 谢贤曾经在访谈节目中表示,自己两次婚姻失败,对儿子谢霆锋的婚姻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导致他也早早离婚。父亲的婚姻可能不是谢霆锋离婚的直接导火索,但不可否认,父母婚姻质量肯定会对孩子的婚姻产生影响。所以现在很多人找对象,新增了一项要求,对方父母感情和睦。 我小时候父母很忙,脾气暴躁,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或做错事,都会有严重的体罚,每次被打之后,都恨恨地发誓以后对自己的孩子绝不这样。 但当儿子小时候一再调皮,轻言细语不起作用时,我打骂完他才发现,虽然自己平时隐藏得极好,但极端情况下,就像被父母附体了,手会控制不住地打孩子。我这才意识到,如果不修正原生家庭在我身上的影响,不改变我的行为模式,原生家庭的伤害就会一代代传下去。我打孩子,孩子长大之后也会打他的孩子。只有发现原生家庭的问题,与原生家庭和解,修正原生家庭的影响,才能让这种伤害在自己身上终结,不再向下传递。 02如何才能与原生家庭和解,修正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要修正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个高难度的事情,它需要冷静地思考,很好地控制情绪,重新认识自已和父母,通过分化的方式,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才能平复自己曾经所受的伤害,恢复与原生家庭健康的关系。 第一,放过自己,拥抱自己内心那个曾受伤的小孩。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阴影”理论告诉我们,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会躲到阴影里,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 成年之后,我们的身高和体能可以和父母抗衡,经济独立,父母的态度大多有所改善,看起来好像已经摆脱父母的控制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其实曾经受过的伤害,并不会自行消失。 正如明玉已与家人断绝往来10年,但成长过程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跟二哥起冲突的那一瞬间都涌现出来。她回到老宅,一遍遍回忆年少的自己,她心疼过去的自己,拥抱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把曾受过的委曲放到阳光下来品味,而不是将它压制在角落里去发酵。 在原生家庭不被善待的孩子,总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自觉地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当你回忆过去,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的错,当年的自己只是一个无力反抗的小孩。将责任归还给父母,不再苛责自己,这是迈出原生家庭之伤的第一步。第二,认识父母爱的能力有限,放弃与父母的对错纠缠。 明玉因为母亲重男轻女,受了很多的委曲,怨恨了母亲很多年。后来发现,原来母亲自己也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明玉外婆曾牺牲女儿的终生幸福来成全儿子的利益。了解真相之后,明玉对往事释怀,放弃对母亲的怨恨,其实也是放过自己。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父母很厉害,他们是爱我们的,他们的爱是无私公平的。后来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缺点和局限。他们成长过程中可能也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然后不自觉地将这种伤害再带给我们。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因原生家庭的伤害否定自己,知道那是父母的责任,但也不再苛责父母,接受父母不是完人,正视曾经受过的伤害,放弃与父母斗争。因为纠缠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只会将大家都拖着深陷泥潭。 父母不是不爱你,是他们爱的能力有限,没有学会正确地爱孩子,接受这一点是走出原生家庭伤害的第二步。第三,分化自我,保持与原生家庭适当关联与合理距离。 心理治疗师罗纳德在《超越原生家庭》书中提供了一个修正原生家庭影响的好方法,发现自已,做自己,并且保持亲密关系,这个方法叫分化。 从原生家庭分化的过程,类似于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的过程,子细胞和母细胞分离之后,相对独立,但仍保持着某种关联。 很多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要么顺从家庭,失去自我,要么对抗家庭,两败俱伤。而成功分化的人,既能轻松做自己,又能与原生家庭保持较亲密的关系。如何才能成功分化呢?罗纳德博士告诉我们,首先我们要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有目标指向性。为什么真实地表达自己,反而会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呢,这类似于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当你表达清楚自己的需求,父母与你相处时,会自觉地往你的需求上靠,双方会形成一个良性的沟通循环。其次能够区分感受与现实。分化不成功的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把主观感受当作客观事实。比方,当对方心情不好时,他会认定对方不爱自己,对自己不够好,从而产生怨气。过分解读和过多心理活动,对任何关系都有害无益。 分化成功的人,既能做真实的自己,满足自我需求,同时与原生家庭保持适当关联和距离,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但不让他们过多地干预影响自己的生活。像网上所说的,与父母的住处保持一碗热汤的距离,这就是一种完美的分化。人生在世,婚姻、职业和生活方式都可以选择,唯有父母不可选,原生家庭不可选。也许这方面上天没有给我们一副好牌,让我们吃了更多的苦,但只要我们努力不放弃,仍有很多的机会修正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将烂牌打出王炸来。 你的努力很值得,不仅可以修复自己的内伤,还能避免历史在孩子身上重演。 富妈,家有难搞儿女逼我修炼,专注6-15岁孩子家庭教育,一年提供100个育儿干货,欢迎大家关注原创,一起做更优秀的父母。各平台账号:富妈育儿。

原生家庭的痛作文 原生家庭害怕结婚吗 家庭因素是最重要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若是家庭常有暴力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身上。这种小时候的心理阴影最容易造就一个人的个性行为,如若家庭中长辈们常常有这样的行为,我们就必须注意他是否有隐藏的暴力倾向。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的痛作文,原生家庭害怕结婚吗,原生家庭影响深远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