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 >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命理说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千字

1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命理说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千字 幸福婚姻和原生家庭

弓是父母,箭是孩子,弓箭手是我们的人生,箭靶是幸福。 打骂、宠溺,控制、情绪勒索,过度期待,这些不当的教养,大多源于父母的潜意识恐惧。比如说:担心孩子不够努力,将来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一味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期许做事,孩子表现的不如预期,父母就会恨铁不成钢,进而严厉的责骂。 经常会听到父母对我们说:“我们都是为你好,听父母的话准没错,等你长大了就会知道,我们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如果现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建议你读读吴娟瑜这本书【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 作者吴娟瑜是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应用社会学硕士,国际演说家,演说场次超过6000场,风趣幽默又深具专业素养,备受观众和媒体欢迎,知名情绪管理,亲子教育专家,陪伴年轻父母进行自我探索,改变不当的教养方式,避免伤害孩子而不自知,畅销书作家,著有【不做情绪的奴隶】,【吴娟瑜的父母成功学】【说不出的羞涩:告别青春期的76种困惑】等三十几部作品。 作者吴娟瑜关心亲子教育40多年,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6000多场,接触面广,发现很多父母共同的隐忧,明明爱孩子却做出“毒害”孩子的行为,却不自知。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部分,来带你学习本书的重点内容。 第一部分,什么“个人潜意识里的恐惧”,书中建议父母只要警觉得到自己的恐惧感,造成家庭纷争并决心改善,亲子之间一定可以和解。 第二部分,个人潜意识恐惧背后的原因:自责感,唯有断开过度的连接,孩子才会才能学会自立,这也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祝福。 最后,我们来谈谈原生家庭潜意识里的恐惧:望子成龙,接受“不一样”的孩子。 别着急,答案都在这本书中。01 什么是“个人潜意识里的恐惧”以作者为例:作者总是对两个儿子晚归莫名的担心,在他们求学阶段,作者是一个爱操心的妈妈。如果他们在该到家的时间却不见到人影,作者就会到巷口探望,打电话询问同学妈妈,或者在客厅坐立难安。等儿子一进门,就立刻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晚到家?”你去哪里了?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同学一个小时前就到家了,你怎么那么慢?” 妈妈会连珠炮弹的追问,表面上是关心儿子,实际上是潜意识的恐惧发作了,担心孩子被人坏人带走,担心孩子出事,担心孩子说谎骗我…什么是“个人潜意识的恐惧”呢? 担心自己自信不足,性格懦弱,做任何事情都战战兢兢,害怕别人不满意,担心自己辜负别人的好意。 这样的畏缩和不安,表现在夫妻关系上,就是常因不服输,和老公争吵。 表现在亲子关系上,就是对孩子叮咛,再叮咛,追问,再追问。 家庭里总是弥漫着担心的气息,彼此的关系也十分紧张。02 个人潜意识恐惧背后的原因:自责感是担心悲剧再次的发生,举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一遇到感情不顺利,妈妈就会就帮助孩子挽回这段恋情,过没几天,两个人感情又不好了,儿子就开始怪罪妈妈。 妈妈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在妈妈11岁的时候,哥哥因失恋自杀,她一直怨恨父母不够关心哥哥,没能及时阻止悲剧发生。 如果当时父母能够多陪陪哥哥,并且跟女方家长沟通,就不会悲剧发生。 妈妈一再的替儿子收拾残局,也导致他一再重复和异性交往的错误模式,而妈妈的潜意识里的恐惧源自于兄长自杀,“我要阻止悲剧再次发生”念头,反而阻碍了儿子的成长。 只有正视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和自己的错误教育,孩子才能学会独立面对遇到的问题。03 原生家庭潜意识里的恐惧:望子成龙 担心孩子没出息而严厉管教,简单来说,这位爸爸是因为晚婚将近50才有了这个独子,他和老婆教育方式不同,老婆认为爱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独立的孩子,但身为爸爸认为社会上是竞争激烈,男人必须从小在铁的纪律下磨练,才能出人头地。 原来小时候,爸爸的父亲有一把戒尺,他一拿出来我们兄弟姐妹就吓得发抖,同时我爸爸爱比较,排行中间的我,没姐姐会念书,也没妹妹会撒娇,我和弟弟常被老爸嫌东嫌西,还有爸爸常喜欢在家人面前说我将来一定不成材,这也是我晚婚的原因。 我想拼出比兄弟姐妹更好的成绩,证明我是有出息的人。 而自己不知不觉中把这些从原生家庭带来恐惧转移给了儿子。 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要坚强,要勇敢,要成材,等自己当了父亲,自然而然就把这种观念传承下去,无法接受“不一样”的儿子。 然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每个人都会走父母的路线,所以才会有许多人在年轻时早早离家,或者和爸爸抗争到底。到这里,我们已经学完了整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今天讲了共3个点: 第一部分,什么是“个人潜意识里的恐惧”,父母只要警觉得到自己的恐惧感,造成家庭纷争并决心改善,亲子之间一定可以和解。 第二部分,个人潜意识恐惧背后的原因:自责感,唯有断开过度的连接,孩子才会才能学会自立,这也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祝福。 最后,接受“不一样”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除了以上三部分,整本书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一定要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孩子,为人父母要将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感恩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成长的机会。 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但尊重和理解确实永恒不变的原则。 养育孩子,除了对孩子的爱,还需要运气和技巧。 有人可能会问:“有了运气,为什么还需要技巧”“? 回答是:“这是为了不要糟蹋运气。” 祝你养育出一个理想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越学习,越幸运吧。良心创作,会持续奉献优质好文,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分享关注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命理说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千字

 巨婴国》这本书在2016年12月上市,出版后被《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作家张德芬等知名人士极力推荐。不料却在2017年2月17日被下架,如此火爆的一本书为什么会被禁销。《巨婴国》究竟讲了什么? 什么是巨婴国? 作者武志红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巨婴的四个阶段 01 我是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识运转。 02 意愿被拒绝,神变成魔,暴怒并生出摧毁欲。 03 对象太强大,暴怒无法表达,彻底无助,转为压抑,变成抑郁或讨好。 04 被害妄想,我的所有不幸都是某人或某类人害的,我是被害者。 武志红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富二代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2014年,5月5日,在成都,26辆法拉利、玛莎拉蒂等豪华跑车超速飙车在网上传开,车主竟是清一色的“富二代”。 2014年,5月12日,在福州一家KTV,一位“富二代”王某调戏19岁少女遭拒后大打出手,事后王某企图逃往国外。 2019年,7月3日晚,在商丘,谭某驾驶玛莎拉蒂连续剐蹭多辆车后逃逸,在红绿灯路口撞翻正在等红绿灯的宝马,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随后谭某在社交论坛上发文称“我长得好看点,家里有点小钱,我咋了?”此事一出,网友坐不住了,在网上评论说“的确,长得好看没有错,有钱更没有错,但是你喝醉了开车出来就是错了,你剐蹭、你追尾、你逃逸、你造成了2死4伤……你自己犯错了,却拿别人的生命来开玩笑。”这些“富二代”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惹完事都不知道反省呢?网上有新闻爆出,谭某家确实家境殷实,但父母常年忙于工作对女儿的管教少之又少,在谭某醉驾撞人后,谭父曾懊悔地抽自己耳光。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里陈思诚饰演的程峰;《欢乐颂》里曲筱绡的哥哥曲连杰;电影《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不管是影视作品里的富二代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谭某,富二代的悲剧大多与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关。孩子在童年缺少了什么,长大后就容易做出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时父母再去管教恐怕已经来不及。 为什么女人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务 中国男人都去哪儿了? 在中国从不缺少婆媳矛盾,仿佛婆媳之间总有一条难以逾越的弧沟,“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夹在婆媳中间的公公和儿子常常处于缺席状态,一个躲得远远的不说话,而另一个只会玩手机,好像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朋友的老公是个独生子,他们自打结婚以来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由于要等拆迁的关系,老公家也一直没购新房。老公上班远,周末才回家,她下班回家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负担家务,有时候需要加班,她就让孩子自己在家中玩。婆婆总是抱怨她,“不管孩子、不给孩子做饭、不做家务,整天就知道忙工作,不知道能挣多少钱”等等,而坐在一旁玩手机的老公则被美化,“工作太忙好不容易回家,就让他休息一会。”还有一个朋友,她比较幸运,没和公婆同住,但婆婆对儿子的控制似乎也无法摆脱。有一次她和老公一起回婆婆家吃饭,婆婆给老公买了双新袜子让老公试穿,老公躺在床上懒洋洋的不肯动,婆婆只好亲自给儿子试穿,并将换下来的脏袜子塞进儿媳的手中,示意她去洗。朋友的老公从小养尊处优,是家里的小皇帝,他想要什么,家里的人总会千方百计的满足他,以至于他从小到大从不会洗衣、做饭,并不需要承担任何家务。 为什么在中国愿意结婚的女性越来越少,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单身一辈子,也不愿走入婚姻。在中国这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女孩从小就被教育的懂事、听话、识大体,而男孩却是一副“小皇帝”的模样,当然,重男轻女的情况在农村更为严重,所以长大后男孩变成了男人,但仍然想给自己找个妈。“妈,我要吃奶”等同于“老婆,我饿了”;“妈,我累了”等同于“老婆,家务交给你了”。据统计,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男人多做家务,多承担孩子的教育,多陪伴老婆听她诉说,这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就会很高,相反,如果老公不参与家庭事务,媳妇又遇上个强势的婆婆,这个家庭很快就会玩完。 30岁,还和妈妈“睡”在一起的男人 你会嫁吗? 在一些家庭伦理剧中经常会上演婆媳大战,而婆媳大战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一个“妈宝男”,为什么“妈宝男”是造成婆媳大战的主要原因?“妈宝男”就是说男人30多岁,甚至找了老婆,但还是要和妈妈睡在一起,一切都听妈妈的,完全没有主见。 朋友的老公在单亲家庭长大,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宠溺,所以常常导致母亲累得重病在身,还拖着虚弱的身体照顾儿子,而儿子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刚结婚时,她和老公正在家里睡觉,婆婆三更半夜推门而入帮儿子盖被子,睡梦中的她吓了一大跳,险些叫出声音。第二天,她希望老公能跟婆婆沟通下,让婆婆不要再这样做了,谁料老公并不认为妈妈做错了,他只是觉得妈妈害怕他着凉,不用大惊小怪。 只有一张床的情况下,你会和妈妈睡在一起吗?很多男孩子不太介意和妈妈睡在一起,而大多数女孩子会比较介意和爸爸睡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在孩子6个月之前,他觉得妈妈就是他,他就是妈妈,他和妈妈是一体,6个月之后开始产生妈妈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乳房是他的,身体是他的,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神,而妈妈也是全能妈妈。在3岁之后会发生与异性争夺妈妈的想法,女儿则争夺爸爸。嫁给“妈宝男”有多可怕,可想而知。在电影《找到你》里,姚晨坚持和老公离婚,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我妈妈说她会照顾孩子……”“我妈妈说保姆照顾不了孩子……”“我妈妈说……”站在一旁的姚晨摇头不语,心想,这婚我离定了。这些情节不只是发生在影视作品里,然而我那位朋友也和他的“妈宝男”老公离婚了。与其受气一辈子,不如早离早解脱。 如何避免成为巨婴? 01 孩子0-3岁,一定要和父母在一起。 被抛弃创伤,主要是三岁前,孩子最需要妈妈时,而妈妈经常不在他身边,或者在他身边也看不到他;被吞没创伤,从一岁半开始,孩子特别需要自由与独立,但妈妈与其他大人,却要孩子听他们的话,于是孩子有了被吞没的感觉;性羞耻感,即俄狄浦斯情结,或恋父恋母情结。从3岁开始,孩子的性能量开始喷涌而出,而且是指向异性父母,并要与同性父母竞争。这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孩子有严重的性羞耻感。具体表现就是,所有的需要都是不好的,特别是性需要是最坏的。所以,孩子0-3岁一定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切勿将孩子扔在老家给老人带,也切勿忙于工作将孩子扔给其他大人。为什么同龄的孩子,上学后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些都与孩子3岁之前的教育有关。 02 不归罪于别人,也不归罪于自己。 巨婴的两个呈现形式:一是,我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神,我谁都不服气;二是,我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神,我要毁灭自己。在婴儿期,大多时候缺乏安全感,如果这两种情绪无法达成平衡,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在未来成为巨婴。在成长的过程中,尽可能做真实的、独立的自己,而不是做第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无需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我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 一是自信,二是自己不装,三是不控制别人。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一个人早年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高质量、无条件但有边界的爱),那么等到他成年,他便会去自己寻找激情和独立,渴望做一个独立、负责的成年人。

2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命理说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千字 从国学分析原生家庭的特征


人就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我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与自己和解还有好多性格弱点需要完善,继续努力中,真的,只要意识到问题,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反正我是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来世界走一趟不容易,一定要幸福啊。, 可慢慢地通过他我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行为是那么的幼稚冲动,自我,情绪化,经历了发现原生家庭对自己许多负面影响,进而愤怒的想去摆脱而不得,而后逐渐明白这些根深蒂固的影响,当五年后第一次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后,突然就愿意去选择和解,当不再带着认为所有都是不好的想法再去观察,发现父母忽然有很多的不合适,但还好也有许多好的。 不断告诫自己不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但是自己清楚,很多时候自己都表现得跟母亲一样的个性,潜移默化已经很严重了……原生家庭不好加上父母严重重男轻女,长此以往培养的孩子性格看上去很好,有时候又很暴躁,思想偏激,敏感,自卑,没安全感,人际交往障碍难于与异性相处,对美好的事情感觉迟钝。虽然如此很多人会以为这样的人生应该会有转折原生家庭的不和谐让我的性格很消极并且暴戾,与人交往更是有一种自然的抵触,不相信别人的善意也不相信有真正的情谊。并且这种消极暴躁的性格就好像根深蒂固,刻在骨子里了,想改变却无能为力。 有的时候也会恨自己的家庭,恨命运,可是我还是很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没有给我好的生活,却在努力地爱我,对我造成的伤害都只是他们的不经意。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可能会到一辈子,有的人会有意或无意间发现并自己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不好,有的人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并且继续给下一代造就存在同样问题的原生家庭!但是意识到的人,怎么去改正呢?那种渗入骨髓的东西,已经成为性格、以及待人处事的一部分,它们会在每个人不经意间出现。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不管你的原生家庭如不如意,也不管你的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幸福,我们都永远脱离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幸福,那么说明你很幸运。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或者说你对原生家庭失望至极,想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道德绑架会把你死死地钉在原生家庭里面。因此,不管这个家庭待你怎么样,你根本不可能彻底地脱离原生家庭。 子女能够在很健全的家庭中长大,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充满自信,并且积极阳光。而且,因为是健全的原生家庭,父母给子女无私的爱不用受任何人影响,父母会把力往一处使,会尽全力支持子女的学业,事业以及婚姻,这种家庭总体上是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父母很上进,那么子女也会比较勤快,但如果父母生活懒散,子女也会慢慢变懒散。为什么说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原生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环境。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 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 用了一些时间和精力认真思考我的原生家庭给我带来了这些影响,让我慢慢地明白了原来有些模式是源于非常认同父母,认同他们的为人处事模式,所以延续了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模式。值得庆幸的是,我看到了原生家庭带给我好的与不好的影响。人生来就有学习与模仿的天性和能力。孩子会自觉或不自觉模仿周围人的一言一行,而在幼生期,孩子的活动范围几乎局限于家,接触最多的人便是父母,在长期的影响下,孩子与父母的习惯相近,性格相近也便可以理解。 我们永远无法选择生于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有幸遇上好的,那就一边感恩,一边努力;如果遇上不够好的,那就在不幸中学会慈悲,在寂寞中学会宽容。面对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给自己时间表达悲伤或者愤怒,写日记或者找朋友倾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要放下受害者的幻想,不要把生活一切的苦难都归咎于父母身上,选择止损。试着去理解父母,毕竟,我们一生都在等着父母说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着我们说句谢谢。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命理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千字,老拿原生家庭说事的成语

3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命理说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千字 攻原生家庭很惨的小说古言

广州心理咨询:原生家庭的几大影响,你知道吗?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影响你的三观、处事方式,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换句话来讲,你的择业、择友、择偶都或多或少跟你的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   什么是原生家庭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影响?   父母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世风格、家庭环境等,会潜移默化地复制到后辈身上烙下印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   1.原生家庭影响了我们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之前有段话在微博上很火:   “一直觉得在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因为知道往正确的方向跑,所以总是过得很幸福、总能交到不同的朋友,然后从不同人那里收获更多的温暖和爱。   那么,在凑合、冷战、吵架的夫妻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呢?   “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他们不够幸运,没能享受更多的保护和关爱,却承受了冷漠的暴力。于是,变得独立却没有安全感,表现上无忧无虑,内心里千疮百孔。   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而她在找工作时,也会因为觉得自己太差,配不上那些好的高薪的职位;在单位也不敢提要求,总觉得自己不配。   2.影响亲密关系   1   有些人在冰冷的家庭中成长,从小目睹了父母不和、爸爸的出轨,觉得婚姻很可怕,习惯把一切亲密关系都拒之门外,即使遇到喜欢的人,一想到家庭和父母,也会默默告诉自己:“算了吧”。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和父母婚姻状况惊人地相似。   有位女士婚后发现,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在婚姻关系里的表现几乎一模一样,都是非常大男子主义,对伴侣统统指责加控制。而家里的女人也是如出一辙,统统地讨好丈夫并忍气吞声。   有些年轻人虽然进入了婚姻,依然被原生家庭控制,这种情况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   比如婆婆百般干涉小俩口生活,或者有的丈母娘也包办小俩口的家务甚至代替小俩口养育孩子,这种影响对年轻人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   3.影响自尊、情绪、性格和行为习惯   父母脾气暴躁 = 我时常难以掌控自己的脾气   父母性格呈现极端多面性 = 我性格古怪多变   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夸奖 = 即使自己已经在优秀的水平线上也内在自卑   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经常被忽略 = 严重讨好型人格,希望全世界都喜欢自己   一位女士发现,因为她扮演的是“家中佣人”的角色(料理家务、照顾弟妹;为了让父母都可以出外上班,以及让弟弟可以读大学,她自己只读到小学就没有再继续上学),所以她在重要的朋友关系及亲密关系中,常常落入卑屈的模式。她没有结婚,而且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一位男士觉得要戒掉隔三差五就上酒吧喝几杯马丁尼的习惯很难。他发现自己有这种习惯,全是因为遵循父亲和祖父的惯例。   一位女士说话总是很小声,因为小时候家人不许她太大声说话或太引人注目。她也不敢向老板要求加薪,因为这样会引起别人“特别的注意”。   许多在“谨慎的双亲”照料下长大的来访者发现,当他们年龄愈长,就愈害怕在金钱上、职场上,及亲密关系上冒险。   在不允许表达强烈情绪——不管正面或负面——的家庭中长大的男性与女性,长大成人后很难了解自己的感觉,当然更不可能将感觉表达出来。   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影响的人,往往第一时间会非常迫切地希望消除过往的痕迹。   比如,有些人想通过逃离家庭(如外地上学、出国等)来逃离这一切,却发现,它在内心留下的烙印,那些条件反射、依恋模式、价值观念,那些痛苦的孤独的回忆……都从未离开自己。   另外,一个人虽然非常渴望 “改写过去”,但无意识中却倾向于不由自主地重复一些早年的创伤性体验。   “强迫性重复是这样一种心理现象——个体不断重复一种创伤性的事件或境遇,包括不断重新制造类似的事件,或者反复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类似的创伤极有可能重新发生’的处境里。”   比如曾经因为被羞辱的孩子,当他成年后,他会不断无意识中去创造曾经被羞辱的类似场景,然后会被再度羞辱;   曾经因为妈妈抑郁而不能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当他成年后会不断与受苦的女人交往,从而不断重复曾经需要不断照顾母亲时痛苦的那些体验等。   没有人愿意让自己一直重复体验那些痛苦的体验,但是潜意识会带领他们去再次重复体会那些痛苦,如果没有人帮助,会很难从那些体验中逃出来。   那么,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限制?   ◎ 1. 认识到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这只是你人生的第一次成长。   父母只能陪伴我们人生的一段小时光,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才是终其一生陪伴自己的那个人,童年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生命质量,但成长却是我们自己一辈子去完成的事情。   我们作为成年人,脱离了原生家庭,需要也完全能够自己去掌控自己的意识和人生,而这也是决定能否完全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   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大量的人和事,而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的性格,帮助我们成长,改写我们的人生。   人生越往后走,你会越来越发现,父母对你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少。   ◎ 2.承认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局限性。   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是降低原生家庭对我们负面影响的第一步。   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没法带给你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带给他们一个好的原生家庭。   父母有自己的局限性,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让父母的悲剧,在自己的身上重新上演,以免造成代代相传的“强迫性重复”。   ◎ 3. 以更开放的视角去看待早年的经历。   其实,成长中的负面经历确实对我们有着深远影响,却不仅仅是负面的影响。不幸的经历并不总是破坏性的,它还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   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益处,而非沉浸在崩溃之中。   可以思考自己从原生家庭继承下来的思考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帮助自己成长,还是阻碍成长?是否有更好的方式? 虽然反思的过程会是痛苦的,但收获肯定是非常大的。   ◎ 4.寻找心理咨询的帮助   一旦你觉察到一些自我限制的行为、思维和模式,你就可以选择赋予自己力量,去学习和改变。   学会接受不同人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去理解他们为何这样做。如果你有了新生家庭,也可以去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更多地理解对方。   理清自己受到负面影响形成的当下状态是怎样的,想象理想状态的自己是怎样的,然后思考如何从当下变为理想状态的方法。   这个过程中,若能找寻到一位心理咨询师,适时给予指点和反馈,会更有效。   而在一段安全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可以一起探索出使你纠结与痛苦的原因,也可以带你重新体会早年与父母互动的过程,获得新的经验和认知。随着不断获得一种更加清晰的理解,可以成功地降低各种强迫性重复的行为。   广州心理咨询结语:   从原生家庭中继承的一些模式和规则,在过去也许是必要的,但现在可能只会对自己造成限制。   如果想拥有比原生家庭更好的生活,就努力尝试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去主动吸收更好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心理咨询体验:虽然很贵,但我还是坚持了心理咨询   个人成长心理咨询:不合年龄的幼稚,不是可爱,而是傻   恋爱心理咨询:要求不高,为何遇不到合适的人?   心理咨询:我好像有亲密关系障碍,怎么办?

原生家庭的魔咒无法摆脱吗?   医生:   您好!我今年19岁,是一名在北京读大学的大二女生。从上大学以来强烈的自卑感和羞耻感围绕着我,尽管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很漂亮、很优秀,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很差劲。在前段时间学生会干部竞选中,同学们都觉得我机会很大,但我却最终退出了竞选,因为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万一没选上丢人现眼,会引来别人的笑话。竞选那天看着其它同学自信地演讲、拉票,我十分羡慕,更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当天晚上我在校园里一个僻静的角落大哭了一场。回想我的人生,童年时父亲出轨、父母离婚,随后我和母亲生活,很少与父亲见面。母亲对我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不仅要求我在学校考试要名列前茅,还让我努力学习跳舞和钢琴,只要我稍有松懈或者没有令她满意,母亲就会很生气、很伤心,会骂我、吼我还会不理我,她总是告诉我“你只有足够优秀了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否则你会被这个世界抛弃”。在这种环境下,我兢兢业业地成长起来,考上了一个别人羡慕的大学,成为了所谓“别人家的孩子”,但我没有感到一丝快乐和满足,反而是愈加的自卑和胆怯,总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优秀的称赞,也不配得到别人的喜爱。最近看“知乎”上说,原生家庭决定人的一生,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将决定你成年后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觉得在童年时期父母没有给予我足够的爱,让我形成了现在的性格,那是不是我的人生就注定是一场悲剧了呢?   吴同学   吴同学:   你好!感谢你的来信和对我们的信任!   原生家庭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近年来被不断提起,比如“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无形中将父母的重要性强化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毋庸置疑,童年、父母、成长环境,都是生命历程的一部分,一个人现在是什么模样,和过去必有关联。根据家庭系统理论中“多代传递”的概念,父母一代的相处模式、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以及焦虑情感,可能会一代代延续下去。对每个人来说,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一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仅局限于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环境所塑造。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有可能伴随我们的一生。在人生中的某个时间,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在心理上很少能够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即使你跟原生家庭远隔重洋,或者离开之后再也没有返回过,但是你在自己建立的新家庭中,仍然会重复原生家庭的各种机制和规则。当然,某些具体内容和细节也许会有差异。   如此说来,难道原生家庭真的是无法摆脱的魔咒吗?当然不是。有三个关键词,也许是破解“魔咒”的有力武器。一是情境。不同的情境,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说原生家庭是一个情境,我们日常所处的绝不止这一个。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里切换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模式和情感,也意味着我们有很多机会观察、学习别人是如何处理与经营人际关系的。二是模式。家庭关系、模式的形成与变更,父母并不是唯一的主导。所谓关系,包含着互动的特质,即一个人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带动别人的变化。当我们意识到在家庭中的僵化模式时,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个微小的改变,然后看看这个改变带来了什么。当模式发生改变的时候,整个家庭都会有新的体验。三是弹性。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弹性,能够帮助我们适应环境的压力及变化。正因心理弹性的存在,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受到的伤害,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那么,恢复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困难。自我分化,是成长过程中的人生任务,也许会很容易,也许会很困难,当我们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分开爱与责任时,也许就是变化的开始。   原生家庭可能会影响你一阵子,但未必決定你一辈子。人会花一生的时间来整理童年,但此生,你是要不停向父母追责、整理童年,还是懂得内心缺憾,哀悼失去,然后陪着自己朝着星辰大海继续前行?萧伯纳曾说过:“如果无法摆脱家丑,那就欣然接受吧!”如果以你现在的力量还无法去应对这些情绪,在人际关系中不断重复过去的模式,你可以选择找到一个你信赖的心理咨询师,在与咨询师深度的心理互动过程中,去疗愈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正视原生家庭的问题,帮助你安放内心的痛苦,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然后更好地前行。   李润霞 医生   参考:   《超越原生家庭》罗纳德·理查森   《原生家庭真的是无法摆脱的魔咒吗?》应飞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命理说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千字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命理说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千字 李老师和妈妈模仿母子对话,发现妈妈喜欢自说自话,活在没长大的小孩状态。妈妈简单介绍了和孩子爸的事情,李老师又问了妈妈原生家庭父母的情况。她和孩子爸都已再婚,孩子爸又生了孩子,刚重病手术不久,无力照管儿子,和现任老婆关系不好;妈妈自己和现任老公关系不好。妈妈在原生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也不太好,没有得到好好照顾,心中有对父母的不满。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命理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千字,老拿原生家庭说事的成语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