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 >

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逆境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图片

1 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逆境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图片 为啥孩子讨厌原生家庭

最近这几年,原生家庭成了一个高敏感话题,很多人都因为原生家庭的一些因素而感到生气与沮丧,实际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真的大吗? 想说确实有影响,但是至于具体有多大影响得看你如何去评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蛮重要的,父母相爱,家庭和睦,从小在爱的光环下长大的小孩,长大后自信坚强,勇敢有魄力,做什么事都不需要瞻前顾后,顾东顾西。 而反之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对孩子不管不问,打击式教育,真的会让一个孩子的自信满满消耗殆尽,只会陷入无尽的自卑当中。 以至于长大后可能都陷入在不停地自我否定与不安当中,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畏畏缩缩,太过于考虑他人,做什么都没有自信,当被人肯定时也会习惯性地否定自己,做错一丁点儿事都会对自己责备不堪,敏感缺爱,长大后很容易走歪路受挫折。 好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从小缺爱缺鼓励的孩子长大后都很难与自己和解,很难做到让自己充满信心,变得开朗乐观,当然也可能有人会做到不一样,但是大部分人都依旧在那个怪圈里出不来。 原生家庭里出现的一些问题在长大后会慢慢暴露,越是缺什么越是希望能够得到什么,越在乎什么越不能释怀,在感情里遇到稍微对自己好点的人,就像抓住一把稻草一样紧紧攥住,以为那就是救赎。 哪怕本性善良,也很容易被辜负被伤害。想要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却发现处处都是原生家庭的影子,真的很难做到真正挣脱。 原生家庭确实对一个人影响很大,但是一定也要相信,过去不代表全部,未来才是,但未来在自己手里,别人没资格评头论足,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希望每个被原生家庭所影响过的人,都能够早日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做个温暖向阳的人。 你也可以成为被人小心翼翼珍藏且爱着的人。

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逆境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作者:宋春光,编辑:温丽虹,原文标题:《彭凯平: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是错误的》,头图来自:《小舍得》2021年最令人心寒的新闻,是一个女孩在街上打母亲。事情发生在江苏常州街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女儿坐在母亲的电动车后座,吼叫着“走啊,快走”,戴着头盔的母亲不为所动,最后女儿愤怒了,与母亲扭打在一起。闹剧的起因其实是母亲食言。故事里后来发怒的女儿,原本打工攒了4000元,和母亲说好请她添2000元,给自己买一款心仪已久的新款手机。但到了手机店,听店员说旧手机修修还能用,母亲旋即拒绝给女儿买新手机。走出店铺,母亲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街道边,有故意引来路人围观女儿“任性”之嫌疑,在人群凝视下,女儿的情绪逐渐被击碎。事情传到网上继续发酵、反转。网友的舆论从指责女孩,到指责母亲利用“煤气灯效应”让女儿当众失控,再落到了“原生家庭”四个字,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原生家庭的不幸。原生家庭理论流行之后,许多人为自己的困惑找到了答案。性格胆小自卑源于幼时父母的重男轻女;与男女朋友相互猜忌是因为自己破碎的家庭;无法从容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则是因为从小成长在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中。“原生家庭”的理由匹配任何一种情况都看似合理,这一讨论愈发笃定,有了“原生家庭宿命论”的意思。从理论到宿命论的变化,真的能解决人的问题吗,这也引起了一众心理学家们的反思。彭凯平教授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国内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是中国较早一批赴美研习心理学的学者。2021年8月,他在某杂志的访谈中,用“有失偏颇”来描述当前社会中原生家庭论调的流行,彭教授认为,“人是被未来决定的,而非过去”,一则标题为“原生家庭理论是错误的”视频内容随即在网络传播,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一位叫“小布晚”的网友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理想化,“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说是人一生中最重大的影响,不是说往前看就可以理解和化解的。”也有一些网友认为“这是种‘凡尔赛式’的正能量”。彭教授习惯于这样的争论,在二十多年的研究中,他笃定积极心理学能够激发人对未来的憧憬。真实故事计划联系上彭凯平教授,请他就他主张的“原生家庭理论无法决定个人未来”的观点,展开更多讲述。以下是真实故事计划与彭凯平教授的对话。真实故事计划:“原生家庭”理论最近频繁被人们提起,作为解释自己生活境况的成因,您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彭凯平:人普遍会去探索自我边界。小的时候,我们认知自己有怎样的特点,是从认知父母身上有怎样的特点开始的。原生家庭对人的发展确实有影响。我曾接待过一个高三学生的家长,说孩子患上了抑郁症,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不愿意去上学,谁也不想见。后来我了解到,孩子拒绝去学校,是因为一次学校老师在班里谈论毕加索画作的时候说:“毕加索的画没什么了不起的,连小孩子都能画出来。”当时班级里有许多同学都附和老师的说法。这位学生觉得老师没有尊重历史事实和艺术,反而一味在课堂上讲自己没有根据的说辞,这令他十分愤怒。下课后,他将自己的看法说给了班上的同学,大家觉得他过于小题大做,在这上面较真儿很无聊。孩子回到家后向妈妈倾诉,没想到妈妈也不理解、不认可他。我看了这位学生写的作文,发现他是个对世界有自己见解的孩子。他生活在单亲家庭,由妈妈带大,一直以来,他母亲处在巨大压力中,对他十分严厉,从小到大鲜少和他深入聊天、谈心,只要求他无论做什么都遵照安排。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孩子逐渐滑向了消极。但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不是真的无法处理,若过度强调以至于演变成“宿命论”,就不正确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发现自己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逐渐独立于父母亲的特性,发现“自我”,这是正常的心理成熟过程,这期间我们会逐渐不认可父母的价值方式与生活理念。可我们要在对父辈的反思和批判中找到一种安宁和平静,不能沉溺在批判与冲突中。 图 彭凯平教授谈原生家庭真实故事计划:您提到“过度强调原生家庭”,想知道这会给人带来什么?彭凯平:对原生家庭的讨论,本身是积极的。因为它让人开始关注“过去”和人的关系、父母亲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把原生家庭作为归因结果,也可以产生短暂的心理慰藉。比如说,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有一小部分人发现自己累了,跟不上了,一想到是自己的父母没有让自己足够有钱,是自己的家庭没有让自己社会地位更高一点,如此转移责任,暂时会对情绪有调节作用。当前我们的社会中,“内卷”是很庞大的心理感受。我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与成功人士的对比越来越强烈,对我们的刺激也越强烈,渲染一种“不知不觉间,你的同代人就抛弃你了”的焦虑不安。一面是难以适从的社会环境,一面是能够轻易归因的原生家庭,有越来越多人沉溺在这种“原生家庭宿命论”的心理安慰中。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原生家庭的批判,沉溺于原生家庭宿命论。它觉得人的一切都由原生家庭所决定,且原生家庭决定的事情我们无法挣脱,认为你的一切已被过去注定好。但恰恰相反,人的一切是被未来决定的,这个未来就需要人去奋斗、去谋略和计划。这些才是积极心理学对原生家庭学说批判的部分。我们要超越这种宿命论。原生家庭可能对我们活成现在这个样子起了作用,但我们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创造我们下一代生活的“原生家庭”。如果我们发生改变,由我们创造的家庭,可能就是一个积极的原生家庭。打个比方。“鸡娃”是由父母内卷造成的。有一部分相信原生家庭理论的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过去是在“鸡娃”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却依旧不由自主地选择“鸡娃”育儿,没有意识到自己抵触被父母“鸡娃”与自己选择“鸡”孩子之间的矛盾,就无形之中形成了新的原生家庭风险。说点题外话,所谓的“为孩子好”本质上是“为了自己好”,这后面真正的心理动机是为了让自己有一种心理安慰。甚至有些人把养育子女作为自己的人生借口,他们会说,“虽然我这一生完了,但好歹我还养了孩子,我把一生都献给了孩子”。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慰藉,有保护作用,就像人经常需要为自己的生活找些托词,所以“鸡娃”也是父母面对焦虑的自我防御机制。 图 《小舍得》剧照真实故事计划:互联网上曾有一个讨论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讨论成员人数有十万人左右。彭凯平:“父母皆祸害”的说法肯定是不准确的。世界上也存在爱子女的父母,有很多人与其说不爱孩子,更不如说是还不会正确地表达爱。在信奉“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中,有些人真的被父母伤害了,有些人则是通过类似“原生家庭决定未来”的观点,给自己眼下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状况找个心理安慰。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理解方式会在个别人身上出现报复的心态和行为,一旦这个人为此做出行动,就为时已晚。我们难以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一个人从小生长在被父母打压批判的环境中,我们很难更改这个事实,但如果我们改变了对事情的想法,就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真实故事计划:时代的不同对当前“原生家庭宿命论”的演化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彭凯平: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组建的家庭。我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我和祖辈几代国人都生活在贫穷的时代,甚至有吃不饱饭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是穷怕了的人,自然有因物质匮乏感造成的恐惧和担忧。反映到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是更依恋体制、相信奋斗、相信用双手创造。对于80、90后,还有00后的孩子们来说,关乎生存的贫穷不再成为威胁,没有了对物质的深层担忧,所以他们才能更加追求个性、追求欲望的释放和个人自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对家庭的依恋感就受到了影响。我们这一代很相信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觉得就算自己在外面闯荡失败后,还能再回归家庭;但现在越来越多90后的孩子们,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能比父母亲活得更好,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更丰富的资源与交流体验。他们发现,“原来父母亲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坚强能干、靠得住。”这种依恋观念的变化,也加剧了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反思、批判与冲突。真实故事计划:有关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理论也在进行演化吗?彭凯平:起初,国内外很多心理学的科普和心理咨询师,受到了早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认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会长期存在于我们的人生之中,难以撼动。所以,在咨询时过度渲染了这个论调。实际上,我认为这已经不符合当前心理学中的新观点。真实故事计划:请您展开讲讲。彭凯平:以前我们总以为人最伟大的天性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成长。但现在发现,人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对未来的想象。当一个人面对对手扔过来的石头,能相对准确地预见它未来轨迹的人,显然比一点预见能力都没有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所以,进化选择的是有未来预见能力的人。根据既有的经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通过深度计算与学习过去的棋谱,能够打败冠军棋手。人类无法做到像机器人一样计算,因为人类对过去的记忆都是有限的。但是人类却有一个机器人没有,其他动物也没有的优势,就是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你比如说“望梅止渴”。人都还没有看到梅林,通过对吃到梅子的想象,产生唾液。机器能够穷尽分析过去,但面对未来,只有人类可以得到生理和精神的双重感召力。所以原生家庭宿命论的错误在于认为“人的一切都是被过去决定的”,而实际上,人是被未来所决定,这个未来的选择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需要我们去奋斗,活出未来感召的力量,这是我认为比起过往经历更核心的人生。真实故事计划:这种面向未来积极的憧憬,对真正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他们的心理创伤很难疗愈。彭凯平:当然,但认识到心理创伤的来源,拥有改变的意识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行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改变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模式,自己已经有了小孩的话,就改变与小孩的相处模式。如果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批评中,那么现在对自己的孩子可以以夸奖为主,如果在幼时父母总是对自己不理不睬,那么现在就每天留出至少1小时与孩子沟通。过去无法更改,想要改变别人也十分不易,我们可以先换个思路。所以我特别着急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很多朋友因为没有学过心理学,更容易相信各种“教育学家”的经验宣讲与建议。但过往特定的案例具有不可重复性,别人成功的经验对于其他个体来说只有鼓励的作用,所以“经验”有可能是错误结论的合集。我写《孩子的品格》这本书的时候,提到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以经验为重,想着自己带过几个孩子、教过很多学生、当过小学的校长,就一定认为自己懂孩子,其实懂的是自己的经验总结,并不一定是科学的结论。“挫折教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家庭。我的一个学生说,他小时候总是特别努力做每一件事,为的是父母亲能在他表现不错时,说出一句表扬、赞赏的话来鼓励他。但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没有得到过一句夸奖。即使高考考入了清华大学,父母也只是和他说:“你本来就能考上清华,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后来他读到了博士,在不经意间发现父母是认可他的,只是担心表扬赞美会令他骄傲,才故意摆出一副不满意的样子,想激励他时刻追求卓越。这位学生和我说:“当我知道了这个情况后,我不仅不感激他们,反而有一种怨恨感。” 图彭凯平教授正在上课(图源受访者微博)真实故事计划:您刚才说,年幼时孩子的认知与父母的边界模糊,但随着成长,他们会在矛盾中更清楚自己是单独的个体,除依赖家庭外,能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比如选择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彭凯平:是的。很多人将人生比作一个自我发现的历程,这里的“自我发现”就是找到独立于父母之外的自我,主动选择不再由父母的特性来定义“自我”。真实故事计划:在苏珊·福沃德(SusanForword)《原生家庭》一书的书评中,有位读者写到“一个人身上活着两代人的灵魂”,您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彭凯平:这种格言式的总结总是显得非常精辟。但其实我们仔细推演,真的是两代人吗?父母对自己的影响,父母也受到了他们父母的影响,是不是四代人也可以说得通呢?一个人身上会有很多代人的灵魂,不止是接受我们父母的影响,还会有先祖留下的影响。我们生活在强烈的集体无意识中,这个集体无意识包括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方方面面造成的影响,并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文化总是宏大、潜移默化的,我们在具象的生活中很难想象也很难发现,但讲到“家庭”就更容易理解了。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家庭与其他家庭间的差异,然后将现在所不满足的、难以控制的、备受压力的因素归因到童年经验与自己的家庭。对“原生家庭”的探讨演变为“原生家庭宿命论”也有这层原因。真实故事计划:在2021年的数据统计中,青年人的结婚意愿持续下降,您怎样看待一部分人对于组建新生家庭、成为父母亲是有顾虑和担忧的呢?彭凯平:出现这种担忧和顾虑是出于人积极的天性,因为他们希望对自己的家庭好,对自己的孩子好。我听过一些说法,有人觉得我们生活的社会很糟糕,担心把孩子带到这样糟糕的社会是不是另一种罪过?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更适合养育孩子,因为他们已经在爱一个还不存在的生命。当人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可以选择积极面对与改变;但当他们不知道自己称职与否,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沾沾自喜时,更容易滋生问题。人终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物种,当我们面对“原生家庭”的课题时,也能随着既有观念的破除更加从容。不要相信我们是不变的,我们是可以选择改变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作者:宋春光,编辑:温丽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End 想涨知识关注虎嗅视频号!

2 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逆境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图片 三代女人原生家庭


"她脾气有点古怪",“李茜哪里都好,就是话多,不会察言观色”这是同事们对茜茜的评价,2016年那时我对她也难以理解,直到相处之后,才明白她为何如此;  从小她跟着奶奶和爸爸在农村长大,妈妈在广州长年务工,一年到头春节回来一周,她奶奶有重男轻女思想,加之还有其他几个孙子孙女,分身乏术,对于她的关爱也不多;她爸爸呢平时少言寡语,朴实农民,忙于种地,但是对自家人,遇到心情不好,总是口出恶言,丝毫不顾情面,茜茜就在这样环境长大,从小缺乏母爱,父爱和奶奶辈的爱也少的可怜。她有时给我倾诉,小时候好想和妈妈在一起,可是妈妈为了家庭生活,要持续上班,平时沟通就只有电话,那时聊天软件还不发达。上高二后,她开始失眠了,一是学业压力,二是极度缺乏安全感,无人倾诉,原生家庭也让她感到自卑,失眠一直伴随至今,时好时坏,有时情绪不稳定,不愿出门,就想一个人静静待着,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中医西医都看过,前几年还去做了催眠,童年有些心结打开了,整个身体状态有所好转,于是,家里人开始催婚,尤其妈妈,毕竟女儿30+,抵不住周围邻居的闲言琐语,指指点点,茜茜也选择接受他人介绍,最后谈了一年选择结婚;去年已有个可爱的小棉袄;好景不长,由于产后长期照看宝宝,休息不足,产后抑郁又复发;而她老公一周回来两天,平时都在厂里上班,性格内向,少言少语,两人当初选择一起,有着同样的境遇,年龄大了,家人催婚,于是选择一起搭伙吧,也算了却老人一桩心愿,封住七大姑八大姨的嘴。所以感情是没啥,也没关爱,两人平时微信联系也少,本以为结婚,会获得关爱,弥补过去缺乏的爱,终究是大意了…她平时和公婆住一起,众所周知,婆媳关系从古至今都是大难题,生活习惯,时代鸿沟同住屋檐下,长此以往,难免心生矛盾;导致她心情不好,一直没有归属感,这个家好像和她无关,时常想要逃离,但是已有宝宝,她不想自己吃过的苦,自幼经历的心酸往事让孩子再尝一遍,于是,失落时,想妈妈时,就会带着孩子回趟娘家,索性不远,1小时公交直达,娘家成了唯一精神寄托的地方;茜茜妈妈是在女儿结婚时才正式回四川,毕竟年龄大了,然而命途多舛,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位母亲,由于平时和老公聚少离多,长年异地,于2020年离婚。我时常感慨:如果能够早点回来,或者离家近一点,给予女儿更多关爱和陪伴,茜茜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是不是就不会抑郁,也不会那么痛苦;这10几年,失眠、情绪低落、身体不适…一系列躯体症状伴随她,而她要用尽一生来弥补童年的缺失…
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逆境,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图片,贾宝玉原生家庭背景介绍

3 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逆境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图片 原生家庭对个体爱情观影响

人这一生,会经历两个家庭。 一个是出生和成长的家,一个是长大成人后自己组建的家,第一个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一提起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有钱没钱。 对于家庭来说,钱固然重要,可比钱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氛围”。 有两种家庭: 一种是爸爸喜欢读书,妈妈喜欢旅游,闲着没事儿就带你去看山看水,你喜欢体育就叫你打球,你喜欢音乐就带你学钢琴; 另一种是爸爸喜欢打牌,妈妈喜欢看电视,打牌输了骂你一顿解气,电视看得开心就忘记你在做作业。 你选哪一种?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烙下深刻的烙印,然后在未来的成长过程里,逐渐清晰的显现出来。 没钱不可怕,如果你有温柔体贴的妈妈和以身作则的爸爸,没钱根本不是事儿;怕的是,家庭富裕,却没有丝毫精神补给。 因为原生家庭带给孩子最重要的,是为人处事的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诚然,金钱确实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比金钱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02影响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之前有段话在微博上很火: “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因为知道往正确的方向跑,所以总是过得很幸福,总能交到不同的朋友,然后从不同人那里收获到更多的温暖和爱。 那么在凑合、冷战、吵架的夫妻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呢? “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他们不够幸运,所以没能享受更多的保护和关爱,却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冷漠的暴力。于是,变得又独立,又没有安全感,表面上无忧无虑,内心里千疮百孔。 原生家庭对人生观的影响,完全是两个极端。 一种会带来坦然和充足的爱,饿了找妈妈,累了就回家,从来不害怕,因为有爸爸。 一种会带来埋怨和无奈,一方面感谢父母让自己提前拥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另一方面又真的心疼自己,错过了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东西——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03影响婚姻观和爱情观 幸福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 就算单身,就不会丧失对爱情的期待,更不会随便将就;就算分手,也不会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始终对婚姻怀着最美好的想象和希望。 如果是在吵架和家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对爱情和婚姻缺乏信心。 就像某位网友说的: “我爸妈吵了二十多年,每次吵架都摔东西,我家的餐具都是不锈钢的。那时我就想,以后一定不要生孩子,不要让孩子过和我一样的日子。” 他们把一切亲密关系拒之门外,哪怕遇到喜欢的人,一想到家庭和父母,也会默默告诉自己,“算了吧”; 如果恋爱失败,就觉得自己没办法再相信任何人了,明明年纪不大,却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爱情观最大的影响就是,只有体会过爱的人,才会有勇气相信爱。05别管发给你什么牌只管打好它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懂得接纳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懂得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也就学会了创造自己的再生家庭。 如果原生家庭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爱,那就自己给自己更多的爱; 如果原生家庭没有给自己太多的钱,那就自己努力赚钱; 如果原生家庭让自己变得自卑,那就一点点学着变得自信。 所谓成长,本来就是用自己的好,弥补之前的不好,用自己的爱,去弥补那些缺失的爱。 不管发给你什么牌,努力打好它,就等于做对了人生大部分事情。

 原生家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影响着每个人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金钱关系、性格模式。 你会发现自己总是重复着父母的人生模式很难挣脱,你在亲密关系中也会不自觉延续父母的关系模式。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到:“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01 原生家庭影响亲密关系 我遇到过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童年时候她父母经常吵架,还用难听的字眼骂她。 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公司管理层,外人看来她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其实她跟老公的感情很淡,她还有过一段婚外情,分手之后对丈夫充满着羞愧感。 她的父母都很强势经常吵架,所以她决心要找一个温和的丈夫,但婚后又偏偏出轨了像父亲那样强势性格的人。 我们都会在生活中对父母的婚姻模式,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或者排斥,我们越是逃避就越会受到伤害。 所以,想要疗愈原生家庭创伤,第一步就是看见。 02 原生家庭影响亲子关系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 郑渊洁写过一个小故事,大概是一个小姑娘被老师冤枉偷了别的同学钱。然后那个小姑娘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叫我父母过来。老师还挺吃惊。 小孩子真遇到大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想到父母,并坚信父母肯定相信自己(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并帮忙解决,我想这就是一个幸福家庭成长下的典型心态吧。 (来自@德州扒鸭) 一个人小时候被爱的方式,会成为他长大后“爱的模样”。 缺爱的孩子,内心往往缺乏安全感,比较脆弱,很容易自卑,总有不配得的感受,一生都在向外寻找爱。 从小被爱(不是溺爱)滋养长大的孩子,他们可以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信爱、回馈爱,内心会更强大和笃定。 03 原生家庭影响金钱关系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平日里省吃俭用,却在家里藏了满满一冰箱、一整床、一面墙的钱,但是一分钱都不敢花。 事情败露之后,他说:“我们家祖祖辈辈是农民,穷怕了。” 父母如果一直跟孩子说赚钱不容易,时时提醒孩子钱都花在他们身上,孩子的内心就会有强烈的匮乏感,不敢花钱,觉得自己不配得拥有好的生活。 即便是长大后赚了很多钱,这种对金钱的匮乏感都很难消除。 04 原生家庭影响个人性格塑造 徐静蕾受的是挫折教育,爸爸管她特别严,“我爸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我身上,小时候对他除了怕,没什么其他感情。” 那些童年阴影,伴随了徐静蕾很长一段时间。 小时候的乖乖女,长大之后选择的是叛逆和反抗,徐静蕾通过不断地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来逃脱原生家庭的枷锁。 原生家庭是我们人生的起点,绝不是终点。 当一个人对原生家庭一直充满着抱怨、憎恨、冷漠等情绪时,那将无法过好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来了,生活越来越幸福; 有的人,一辈子都陷在原生家庭的泥沼里,日子只会越过越惨。 孙俪12岁的时候父母离婚,她和妈妈只拿到了2000块钱的抚养费。 妈妈白天在商场工作,下班又去当清洁工,看到妈妈这么辛苦,孙俪带着对父亲的怨恨长大,甚至想以后不结婚,永远陪着妈妈。 但是她并没有沉浸原生家庭的伤痛里,而是和邓超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在婚姻中得到爱的滋养,还与父亲的关系达到了和解。 所以,不要再拿原生家庭来当挡箭牌了,即使生活给了你一手烂牌,也同样能打得风生水起。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有两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作为新生儿从妈妈的子宫里出来,是生理上的出生无法选择; 第二次出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人格的个体,经过了许多反抗、蜕变终于掌握自己的命运,是精神上的出生,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礼物。 这两次出生,关系着一个人的命运。 如果你把所有的伤害都归结于原生家庭,自己却不改变,那你的一生也就这样了,你孩子的人生也会受到影响。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要告诉自己: 我不要继续做一个受害者了!我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525心理网(ID:psy525_cn)一个有营养的心理网!



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逆境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图片

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逆境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图片 所以,身为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就要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示范榜样来培养孩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让孩子在原生家庭里习得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力量与滋养。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逆境,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图片,贾宝玉原生家庭背景介绍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