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 >

远离原生家庭的困扰英语 和原生家庭共成长的感悟

1 远离原生家庭的困扰英语 和原生家庭共成长的感悟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课件



远离原生家庭的困扰英语 和原生家庭共成长的感悟

 《今晚你要去哪里》是一部纪录片,总共10集,每集10分钟左右,每集都有一个嘉宾围绕一个主题去讲述ta的故事。 家暴常见,但不正常嘉宾:王子,女,大学毕业4年 小学的时候,她看见爸爸养兰花,大声地问:这是不是兰花啊? 她爸爸就把她拉进房间里,直接一个耳光,说道:不要到处嚷嚷。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就懵了。 她说她的经历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主人公很像,有一个专制、蛮横不讲理的父亲,至今还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反复原谅又反复被伤害。 她一边为父亲找到各种原因去解释他的家暴,但有时候又真的特别憎恨父亲的行为,因为即使成年了,原生家庭的伤害已经深入骨髓。 上初中后,住宿比较少在家,就没有被家暴了。她非常努力地学习,为了远离原生家庭,这是她叛逆的行为。 她认为那些染头发、交男朋友、去网吧、抽烟是非常低级的叛逆,因为她们好像永远都摆脱不了当下的命运。 她现在工作之余,会买很多书去看,她想以后买房了,一定要在客厅里放一个巨大的书架,堆满书。读书的意义是让书本来引导自己思考,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她很赞同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一句话: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一间房间。 她觉得一个没有经济基础的人,说话再大声别人都听不见,她不接受自己是一个柔弱的个体,也不接受自己没有话语权,有自己的房子是她认为的一个经济基础。 她是一个需要很大安全感的人,但是她认为不能从别人身上去获得。 虽然羡慕别人有父母的支持,但是她永远也成为不了这样的人,她心想永远不能去依赖另外一个人。 她北漂是希望自己能挣到一些钱,在成都买一个大一点的房子,获得一些成长,人生能上到一个更好的台阶。 她说一个人不能要求太多,想清楚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可以为了目标去牺牲其他一些想要的东西。 原生家庭说到家庭暴力,我们大部分人想到的应该都是新生家庭中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 纪录片讲述的是原生家庭对小孩的影响,以下是我的故事和想法。 我爸妈经常吵架,记忆最深的就是我读三年级的一次,反正我们三姐弟半夜躲在楼梯里。 如果没有我们,那一次我妈真的会离开这个家吧。动手是没有的,我记忆里是没有过,吵架是经常的事。 小时候,我根本不敢在爸妈面前造次,他们都是比较强势的人,我爸用重一点的语气说我,我都会自己躲在房里哭,然后想着生命就此刻结束该多好。 我爸从来没有打过我们,我妈会把我们拖进小黑屋,其实也只有一次吧。 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我也爱他们,也知道他们养我们真的很辛苦,但是不能否认童年的生活让我的性格有了很大的缺陷。 我特别的敏感小心,不敢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不高,感觉挺小气的,不够爽朗。 我希望自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声说话的大侠,但我好像是武功低下的梁上盗贼。 我现在觉得我们不能总是去抱怨原生家庭,抱怨基因,抱怨环境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因素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是每个人的潜力也都是无限的。 我们能够自我反思,能够创造条件,能够自我成长,改变很难,但是不是不可能,否则人类依旧是活在食物链的底端。 性格有了缺陷,总归要去填补,疗愈,如果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我们也可以选择自我疗愈,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等等。 我觉得人类的反思促使社会一直在进步,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的人在新生家庭中会努力避免在原生家庭中的错误。

2 远离原生家庭的困扰英语 和原生家庭共成长的感悟 原生家庭父母有一方小气


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不少人陆续发现,从前最让自己烦恼的父母辈的缺点,正在自己身上一点一点的展现出来。 小时候最怕看到家长会结束后妈妈既严厉又不屑的眼神,现在自己去孩子的家长会,竟也能惟妙惟肖做出那种眼神; 以前极度厌恶父母吵架时摔东西的行为,现在自己也会忍不住摔东西; 明明最不喜欢爸爸发脾气爆粗口,可自己现在一动怒就克制不住的爆粗口; ...... 小时候发誓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长大后却发现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他们的影子。 原生家庭是一串密码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当儿女尚未结婚和别人组成新的家庭,那么ta所在的家庭就是原生家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家的三个孩子性格各异,但都能从他们的原生家庭中找到对应。苏家母亲强势,父亲软弱,老大乍一看光鲜亮丽能力十足,实际却和父亲一样是个只会逃避没有担当的男人;老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此不求上进,只会啃老;老三最不受母亲待见,即使长大后靠自己逆袭成功,看起来独立又自信,事实上却极度缺乏安全感。 很多人以为长大离开家了,就能摆脱原生家庭不好的一面,然而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如同在孩子心里输入了一个密码,或许一生都无法改变。原生家庭的可复制性极强 曾经有个漫画非常火,画面上儿子刚被爸爸打完,趴在沙发上哭泣,这边爷爷正拽着鸡毛掸子抽爸爸,嘴里还嚷着:“跟你说多少遍了,让你不要打孩子!” 可笑,又悲哀。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会十全十美,但是从家里受到的伤害只要被及时纠正和弥补了,通常并不会产生大问题。但如果孩子被父母伤害,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疗愈,极大可能会将此行为一直复制给下一代,给自己的小家也带来不幸。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意识层面的,更多是潜意识层面的。这意味着你的很多不好的行为模式明明是父母的传承,但你自己根本没发现,甚至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父母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希望所有人都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这个家庭将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将会影响他的一生,父母要温良勇敢、诚信担当,因为你的孩子,将是下一个你。
远离原生家庭的困扰英语,和原生家庭共成长的感悟,原生家庭toxic

3 远离原生家庭的困扰英语 和原生家庭共成长的感悟 教育是原生家庭的比拼

原生家庭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如今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常觉得自己的人格缺陷、性格弱点甚至把自己的不成功、不幸福统统归咎于原生家庭,尽管有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新生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依然抓着原生家庭带来的所谓的“创伤”不放,不原谅家人也不原谅自己,进而或多或少的影响自己的新生活而不自知。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有完美的父母,所谓完美本就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更何况人无完人,我们受到遗传、社会环境、家庭状况、文化、教育等等的影响最终成为现在的我们。 我们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但这并不是逃避所有责任的借口。 成年之后,原生家庭不应该“背锅”。 你就是你自己,你有能力、有权利选择成为怎样的自己。可能与我们中国人要求内敛、谦卑、温文尔雅的文化相关,父母总会担心我们太过张扬会有不好的结果,就像很多谚语里说的“枪打出头鸟”“爬得越高摔得越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等一样,我们的生活中好像总能遇到一个喜欢打击批评、讽刺挖苦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 小薇的妈妈就是这样。 小薇从小性格活泼开朗、喜欢音乐、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和言语表达能力。 小学一年级小薇就进入学校的校舞蹈队,参加各种演出。虽然她所在的是一个小县城,没有多少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但是那时候她开心、自信,偶尔还会有点小骄傲。她唱歌很好听,对音乐有很高的天赋。学习成绩也很好,曾经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学科竞赛,并拿到奖牌。 但这一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像原来的模样。影响总是如滴水穿石,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 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时间节点,自信、优秀、被人喜欢都悄悄的不见了踪影。 如今,只记得当有人夸小薇跳舞跳得好的时候,妈妈总会说:“跳舞又不能当饭吃,我们家这么穷,哪有钱供你学跳舞?而且要想吃这碗饭,你得长的漂亮,你得有丰厚的家底,得足够优秀,还得有人脉、有手段、有后台,你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就是浪费时间!” 只记得当小薇觉得自己唱歌很好听的时候,妈妈总会打击她的信心“你没有唱歌的天赋,你的声线太细,唱出来太难听了,而心里素质又很差,一上台就忘歌词,学什么唱歌?” 只记得每次取得好成绩,妈妈总会跟别人说“她就是不努力、不认真,就是靠着聪明混的,否则考的比这好多了……” 好像所有的事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在妈妈眼里她就是一个什么都不适合做、什么都做不好的人。 她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于是她叛逆,想逃离家庭、想活出自己,但又会被指责“不听话、不懂事、不孝顺、没良心”。 很多时候我们不自信、不开心、不顺利,究其内在可能真的与我们的父母、家庭有分不开的联系。 我们深受他们影响,甚至在将来工作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突破不了、反复纠结的瓶颈,找自己的另一半的时候总会找一个跟爸爸或者妈妈很像的人,培养孩子的时候好像刻意的认同或是颠覆我们所接受的教育。 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就像一个走不出的心理怪圈。 小薇谈过很多次恋爱,她内心不认可自己,缺乏安全感,有喜欢的男神不敢表白,总在各种“不堪”的男生之间徘徊。这种恐惧让她情感隔离,不相信任何人,不信会有真心对待自己的朋友,不信自己配得上一个优秀的男人,不信有人会真的爱上她。 她要牢牢的控制她认为重要的人,从金钱、精神、身体各方面掌控一个人才能给自己稳定的“安全”,也因此她没有很知心的朋友,没有真正爱的人。 对于工作,她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又不甘心趋附于权威,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又不愿意付出努力,于是摇摆不定,懒散、迷茫、浑浑噩噩。 为了掌控一段关系,她找不如自己的男人结婚,亦或是她的男人被她培养成不如自己的“废物”,但是由于不甘心平庸的生活又会对这个男人各种挑剔、指责、打击。 她看不到生活的美好,沉寂在抱怨和负能量之中,成了自己最讨厌的自己妈妈的样子。 为了避免老板否定自己,小薇自己创业,但总会找不如自己的人合作,往往生意失败,仿佛逃不过“自己不行”的魔咒。 这种永远走不出这个“心理怪圈”的感觉大概也是很多不开心的人所面对的难题,好像无论怎么尝试新的朋友、新的婚姻、新的工作、新的行业都无济无事。在抗争、否定、妥协、再抗争、再否定、再妥协这样的怪圈里恍恍惚惚,转眼人生的奋斗期已过大半。 再过2个月,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最大的一批90后也已经30岁了,我们是不是就这样在怨怪原生家庭的声音中老去? 我们是不是就在妥协于父母带给我们的不完美的性格中,放弃追求梦想与幸福的热情? 我们是不是就奔波在房子、车子、孩子之间,不再为活出自己而努力奋斗? 不,我们决不妥协!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其实,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并非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当我们遇到糟糕的原生家庭,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走出原生家庭这个怪圈,你命由你不如天,请相信自己可以逆天改命。 比如前面提到的小薇,她想给自己找一个稳定的安全感,不是老公、不是朋友、不是陌生人,只是自己,于是她给自己求了一个“平安福”。在外人看来这是封建迷信,是不值得提倡的,她也知道,但她需要一个强大的、稳定的、能让自己依靠的、能获取安全感的“外物”,它不会“背叛”自己,不会“抛弃”自己,不会“否定”自己。 这就是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接下来需要寻找自信,找到对自己、对他人的信任感。 每次面对挑战、面对权威、面对否定,小薇就紧紧的握住自己的“安全感”,闭上眼睛给自己加油、鼓劲,然后出现第一次小成功。这对于一个总是体验挫败、否定、指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小的成功让小薇明白自己变好是有希望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但不是每一次都会成功,为了不让自己再掉回到那个怪圈里,她需要为每一次尝试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把握的、没有经过反复求证的事她不会轻易的允诺。一个又一个小的成功便是建立自信的一个个基石,良好的循环才有可能就此开始。 反复的练习可以让人更有底气,反复的成功才能让人更有安全、更有自信。这个时候小薇发现不需要“平安福”她也是个安全自信的人。 最后,从心理开始“重启”。 我们在从未成年人变为成年人,从学生变为工作者,从子女成为伴侣与父母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第二次机会”,让你远离过去的创伤。比如我们会遇到善意的同事,积极向上的朋友,倾心相待的伴侣等等。在《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第二次机会”是他的师傅,他在苏明玉的生活中扮演了父亲的角色,给予了她认可与关怀,帮助她成为女强人,完成了经济独立,远离原生家庭的控制。 改变的措施有很多,但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己的觉察,在于你自己是否“愿意改变”。 执着于原生家庭的“创伤”,不如觉察自己的过往,平复自己的情绪,生出对抗的勇气,活出最好的自己。 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不能一味地沉溺在过去,归咎于父母,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要走出怪圈,就要勇敢地尝试,不断地练习,为自己追求快乐还是逃避痛苦做出选择。 虽然不完美,但我们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虽然困难,但一切皆有可能。推荐咨询 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不可改变,你可以试着自行修炼,也可以去请高人指点,但从你看到它的此刻起,也许勇气与悟性兼具的你就踏上了这条不惧天地直面心魔的征途。人生苦短,不妨一搏。 知子花心理咨询热线:18810625671





远离原生家庭的困扰英语 和原生家庭共成长的感悟

远离原生家庭的困扰英语 和原生家庭共成长的感悟 明白得晚,总比一辈子不明白来得强。对于那些成长在父母相当偏心的家庭当中的孩子而言,由于接受长时间的洗脑,再加上亲情的原因,很容易对于原生家庭无限奉献,以此全部当成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

本文关键字:远离原生家庭的困扰英语,和原生家庭共成长的感悟,原生家庭toxic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