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 >

原生家庭生存剧本 原生家庭这个梗

1 原生家庭生存剧本 原生家庭这个梗 原生家庭对亲子教育的影响

文秘籍君 这两天看了一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讲女性成长的,深有感触。 故事的主人公受父母的观念影响,认为学校和医院是不洁的、危险的,于是她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生病受伤了也从来不去医院,就在家里靠母亲有限的文化和医学知识凑合度日。有精神疾病的父亲(她也是后来才知道)常常因为“世界末日”的癔想惶惶不可终日,带着几个孩子一起挖洞埋汽油,储备水果罐头,静待世界末日的到来。 想想是不是很荒谬?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最终通过和原生家庭的抗争以及突破自我的勇气,完成了蜕变。她靠自学上了大学,后来又成为博士,终于从家乡那所大山里走了出来。一、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首先,父母的视野局限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书中作者塔拉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如今家庭教育广泛受到重视,父母的视野其实决定了孩子的眼界。 那么,作为普通家庭中的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最大程度地自由发展,并且不受自己眼光所限呢?唯一的做法是,不给孩子设限。不要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孩子指路,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尊重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兴趣,哪怕你不理解。 因为,在以后这个越来越崇尚个性与自由的不稳定性社会,只有不被设限的孩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试问,父母已经是很普通的人了,再用自己平平庸庸的人生观去指导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路子走,那不是只会制造出另一个普通的自己吗? 其次,父母的婚姻模式也会影响孩子对婚姻的看法。 这其中包括父母的合作模式如何,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如何,以及父母是否享受这段婚姻。 如果父亲在家庭中是统治者的地位,霸道又专横,母亲是个顺从的影子,那孩子将来在家庭中,大概率也会如此。女儿会唯丈夫是从,儿子则大男子主义气概严重。 如果父母并不享受自己作为父母的乐趣,只觉得养孩子是件麻烦事,那么孩子长大后,大概率不会对生孩子养孩子抱有期待,可能会选择不育。 作为孩子,在意识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局限后,很容易抱怨父母。但只有试着和解,才能解除心里的魔债。二、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 首先你要意识到,你所经历的那些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是可以走出来的,如果你愿意的话。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经历本身,尤其是所谓的创伤经历,并不会伤害我们,但我们会从中提取出符合我们目的的内容并加以解释。”“我们要为过往经历赋予意义,然后自主决定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环境并不能决定事情的意义,但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却能够决定我们是怎样的人”。这话听起来有些拗口,但用大白话说就是:不是你经历的事情造就了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对这件事的看法决定了你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家庭里父亲脾气很暴躁,对家人动辄打骂,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认为,父亲就是这样,一家之主就是这样,我能怎么办,于是长大后,他也成为了脾气暴躁的男性;而另一个孩子则觉得,父亲这样太可怕,我坚决不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一定要对我的家人温柔,于是长大后,他成了性格温和的人,对家人极尽温柔体贴。 同样的家庭环境,为什么会造就两个不同的孩子?其实只是因为这两个孩子对“父亲的脾气很不好”这件事的看法不同罢了。 同理,原生家庭很不好的孩子,在长大后发现自己在成长道路上烙印着父母的“阴影”,甚至久久挥之不去时,会心生怨恨,甚至会一度痛恨自己的这个“原生家庭”,觉得是父母毁了自己的一生。但实际上,作为成年人,面对这样的创伤是可以自救的。自救的第一步是,先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局限,承认它之后再往前走,不要一直被困在对原生家庭的指责中。 要知道,父母的做法很可能也是受他们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很可能带着他们父母的烙印而不自知,才做了那些伤害自己的事。 如果把这些伤害一直背着,就太沉重了。不如放下,轻盈生活。 可如果原生家庭里的父母对自己伤害太深,自己总是无法原谅,该怎么做? 《当你像鸟飞过你的山》一书的作者在奥普拉的节目上的讲话或许能给你答案: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也就是说,你可以很爱你的父母,但依然选择和他们保持距离,或者干脆割席不再联系,这样他们大概率就不会一直影响你了。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懂养育懂心理,也关注宝妈自我成长和家庭经营,力当妈妈们的贴心人。 欢迎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儿护理、成长发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原生家庭生存剧本 原生家庭这个梗

有一天和朋友在外面,时间有点晚了,其中一个朋友接到父母的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另一个朋友看到这个画面,自言自语了一句,为什么你们爸妈知道这么晚了要打电话,而我的爸妈从来不会。我听到惊讶了一下,想不到她会介意这种小事,安慰她:没关系,这样反而会自在一点。她没有说话,只是情绪突然低落了。看她这样子,我突然觉得窥探到了她内心一些隐秘的角落。在我看来,朋友的家庭是非常标准的原生家庭。父母关系和谐,她成长环境稳定,从小接受到的也都是素质教育,没受过打骂、挨过饿、遭过冷眼。如果单拎出来统计,很多人的家庭情况应该和她的一样。原本以为在这样标准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她,不会有什么原生家庭类的问题。但我们太天真。后来我知道,她那极端的理性与自虐,都是受原生家庭影响。她理性到有时我们会觉得不近人情,但这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她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一定的关心肯定是有的,但远达不到她需求的量。长期没有足量的温暖,她就封存了自己对温暖的需求,也不太愿意输出这方面的东西。她自虐的性格也是如此,想要的东西,既然连说出来都得不到,那干脆就不说了。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不是只有分崩离析的家庭,才存在问题;不是看不见伤害,就没有伤害。有些伤害,它没有外在创伤,但腐蚀的却是内在的东西,是精神的力量。而且看似完美的原生家庭,它们的隐形伤害,都发生在小事中。偶尔的忽视、失望的眼神、温柔,却让人觉得沉重的鼓励等等,这些都是伤害我们的地方。虽然受到伤害了,却没有理由怪罪父母。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来养育我们,不知道怎样拿捏分寸,所以总有家庭会在有些地方强一点,一些地方弱一点。比如有些父母爱护太过,孩子在家庭中非但没有感受到温暖,反而感受到窒息;有些则是放权太多,不加约束,于是孩子就变得缺爱,或者猖狂;有些父母要求太严苛,所以孩子谨慎、自卑、胆小、唯唯诺诺;有的则是父母太宽泛,放任自流,所以孩子不服管教、目中无人。正是拿捏得强弱的地方,形成了我们痛苦的根源。好在,如果已经意识到伤害,那就不要再延续伤害,并且我们自己的问题,也不必让小孩承担。就让原生家庭的问题,在你这里解决,就算无法解决,也要争取有所治愈。加入我们的原生家庭训练营,你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原生家庭病存在的原因,并且找到自己的类型,得到“治疗”的方法。→如果你对原生家庭已有不满,并因此感到痛苦; →如果你意识到你情绪上出现的一些状况,正是原生家庭导致; →如果你没有可行的方法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 →如果你不想让伤害无期限地延续,让你的孩子也遭受这种桎梏……那么你很适合来参与我们的训练营。不仅仅只是文中表述的情况,还有一些显性的情况,比如父母离异、暴力等等,只要觉得原生家庭对你产生创伤了,就可以来报名。21天原生家庭矫正训练营(录播课) 由陆琪老师倾力打造 16节纯干货视频课,4阶段循序渐进 带你认清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的真实影响 助你找到自我矫正的思路与方法2场互动式直播答疑 陆琪老师为你扫清学习障碍,解开课后疑问 从而脱离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回归正确心态 坦然面对你的原生家庭,以及你的人生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开营时间: 2022年6月 特别说明: 1.报名成功后自动安排本期训练营,不能延期; 2.退款规则:由于每期训练营名额有限,报名后就会占用名额,所以开营前>7天扣除实付金额的1%违约金;开营前4-7天扣除实付金额的10%违约金;开营前≤3天扣除实付金额的30%违约金;开营后一律不予退款。

2 原生家庭生存剧本 原生家庭这个梗 原生家庭问题可以解决吗


鲁迅说:“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可是,真正能让孩子们有如此感受的父母,凤毛麟角。我们更常听到看到的,是各种关于原生家庭之伤、亲子矛盾之痛的故事。 家庭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当我们走出家门远离它的时候,会想念它的温暖,可是当我们回到家中时,温暖的感觉又总是那么短暂,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矛盾和争吵。 有个网友控诉说,她曾经因为生病体重暴涨,她的妈妈在明知道原因的情况下,每次看到她就叫她“大笨象”、“死肥猪”,还把所有不顺利的事情都“归功于”她的胖。 工作不顺是因为她胖,恋爱失败也是因为她胖,连她妈妈在外面打麻将输了也是因为她胖!总之,胖就是一切的原罪。她的生病不仅没有得到妈妈应有的关怀,反而是无底线的打击。 母爱的羁绊:金句1.jpg那位网友说,那是一段很长很心酸很艰难的时光,她感觉在妈妈眼里,她变得不漂亮了就似乎不配活着,她曾经无数次幻想着,如果自己从未出生过该多好。 也不是没和她妈妈沟通过,但她妈妈理直气壮:你是我女儿我才说大实话!我都是为你好,省的你不知道实际情况,不知道自己究竟胖成了啥样! 她尝试过离开妈妈独自生活,可是分开一段时间后,她又会很内疚,觉得自己不该把妈妈扔在一边孤孤单单的,毕竟在她爸爸离世后都是妈妈辛苦抚养她长大。 这位网友的妈妈的确是极端了些,但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挣扎在对母亲的怨恨和内疚之间找不到出路的朋友们其实很多很多。美国作者卡伦·安德森在《母爱的羁绊》中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那时,我八九岁,我在母亲的陪同下去看儿科医生。当我们回到家时,她对我的继父说:“医生说她很胖。”从那句话里,我听到了嘲讽、恐惧和厌恶。在我12岁时,母亲开始让我节食。我现在重读自己高中时写的日记时,能看到里面充斥着自我贬低的残忍句子——我是如何觉得自己像头猪一样我又是如何因为自己吃得太多而痛恨自己。 卡伦·安德森说,这段经历只不过是她和她母亲之间冲突的一个小缩影,她曾经深陷在这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中无法自拔。那她后来又是如何走出泥潭的呢? 母爱的羁绊:金句2.jpg《母爱的羁绊》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疗愈原生家庭之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公。在这本书里,作者在讲出她原生家庭之痛的同时,也讲述了她从这种痛苦之中走出来的过程和方法。 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方法分为三步:保持觉察,建立界限,疗愈之法。 保持觉察:你心中有没有一根让自己疼痛不已的“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手臂上扎进一根尖刺,任何触碰都会让他疼痛难忍。他害怕这种疼痛,所以他拒绝任何有可能碰到这根刺的活动,也不允许任何人触碰到它。 这个人很傻对吗?他直接把这根刺拔掉不就好了吗?身体上的刺很容易处理,那扎在心里的刺呢?心里的刺引起的疼痛一点也不逊色于身体上的刺,也不容易“拔”掉,甚至我们常常都意识不到自己心里有根刺。 如果你也有每次想起都会感觉痛苦的事情,或者每次听到就觉得特别讨厌特别生气的话(比如我就特别讨厌听到身边的人说“看你这次能坚持几天”这句话),这就是属于“刺”了。怎么拔掉呢? 我觉得首先就是要保持觉察,这也是应对不良情绪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正在经历什么,才能更好地找到处理它的方法。 感知自己的情绪之后,就要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可以做几次深呼吸,也可以将手放在心口上(这是一种让杏仁核迅速平静下来的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杏仁核就是负责战斗、逃跑和冻结反应的“本能脑”)为自己创造平和的心境。 然后想一想:哪些是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哪些属于不可控范围。对于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我们尽量做好就行了,不属于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就随他去吧!反正天也不会塌下来。 母爱的羁绊:金句3.jpg建立界限: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各自的“安全范围” 那些日子过得平静自在又舒心的人,大多都拥有自己强大且合适的界限。界限是我们为自己建立的“安全范围”,它可以保证我们的生活不被过分打扰。 前文故事中的那个母亲说女儿是“大象”“胖猪”,这就是很严重的越界了。试想一下,如果是除了母亲以外的其他人说这样的话,女儿会是什么反应?我想,大概率会翻脸、骂回去,甚至“掌嘴”! 可是,当说出这些侮辱语言的人是自己的母亲时我们又能怎么办?生气翻脸有可能,但其他比较激烈的反应肯定是不会有,因为在我们从小的孝道文化里,“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是任何一个孩子都听惯了的。 在我们意识里,父母具有天然的权威,要在父母面前建立界限,的确是比较难的。但是好在,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已经有了很完善的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好的沟通方法来建立起这条界线。 《母爱的羁绊》中给出了两种可行的沟通方法。一是“请求-结果式对话”,即要求对方不再做侵犯你界限的事情,否则我会怎么做;二是“请求-益处式对话”,即如果对方停止做那些冒犯界限的事情,你们的关系会获得什么样的改善。 没有界限感是长期的习惯形成的,要建立起界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保持坚定和耐心,就一定可以做得到。 母爱的羁绊:金句4.jpg疗愈之法:写下来的力量 我自己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说是日记,其实并不是每天都写,基本上都是在闲来无事时,或者情绪有很大起伏(大部分是悲伤、愤怒或难过、无助的负面情绪)的时候写的。 到现在大概写了有七八年了吧,已经写满很多本了,我把它们锁在一个箱子里,偶尔会拿出以前的日记随便翻翻。有时会觉得很惊讶:还发生过这种事?(当时)我怎么那么蠢/脆弱? 我发现,日记里的很多事现在都已经不记得了,也有隐隐约约想起来一些的事情,但当时写下的情绪和感受全部都消散了。我写日记有时候会哭,边哭边写,以至于本子上留下一些被眼泪滴下来蕰湿过的痕迹。这些痕迹和写下来的感受都证明了我当时的“痛不欲生”,可当时过境迁,我竟然都忘记了! 也许这就是“写下来的力量”吧!书写本身就是一个调节情绪的好方法,用文字表达的方式能够给情绪提供一些“缓冲”,可以让我们更平和地去面对当下的情绪感受。 《母爱的羁绊》作者也很提倡这种疗愈方式,书中许多章节后面都有个“写作框架”,这个“写作框架”也是这本书提供的“疗愈原生家庭之痛”的方法之一。照着做,我相信这样能帮助我们快速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写在最后 大家好,我是蔷薇,一个爱读书爱分享、长期致力于女性成长的宝妈。如果你也正深陷原生家庭之痛,希望能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给我,大家一起互助互暖,携手同行。 毕淑敏说:“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在所有关系中,你和你自己的关系最为重要。它是关系的总脐带。” 最后,愿我们都能处理好所有亲密关系,拥有一颗坚定的心,做自己人生的大女主!
原生家庭生存剧本,原生家庭这个梗,重度抑郁症原生家庭怎么办

3 原生家庭生存剧本 原生家庭这个梗 原生家庭差累赘婿小说下载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原生家庭”,最近这段时间这个词汇频频出现在公众平台上,人们似乎习惯了把一个人与他的原生家庭挂钩。 就像是那一首被我们从小就挂在嘴边的顺口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首顺口溜完美诠释了人们在看待一个人和其原生家庭的关系所持有的一种天然的态度。 近年选秀节目一直不断,每次一有一些新的面孔露出来,网友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挖人家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差的,网友们就给予同情,原生家庭好的,网友们也会采取相应的态度。仿佛“原生家庭”就是每一个人身上无形的却又无法摘下的标签,在这个标签下,所有的行为都会被定性。例如原生家庭好的人如果被挖出来在学生时代全身名牌,人们就会觉得是再正常不过的。但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原生家庭并不好的人身上,很可能就会被扣上“虚荣”、“攀比”等非常不好的标签。殊不知,人的生活条件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而偏见却不会改变。 原生家庭的好与坏不仅仅是指家庭经济条件方面,也指家庭氛围、父母感情等方面。那么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种影响是由内到外、全方位的影响,它带来的影响将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最主要的方面应该是性格上的影响,原生家庭好的人往往更乐观,更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对待生活也更加积极。而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往往会养成比较自卑敏感的性格,他们无法真正地信任别人,对待生活更容易陷入悲观。 在不同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不一样的。那些已经被原生家庭影响的人请不要放弃,你付出的每一滴汗水,老天都看得见。同时,也奉劝即将成为人父人母的各位,一定要给自己的下一代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否则还不如不要让孩子来到这人间受苦。不仅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

马上就要过年了,很多年轻的男孩女孩回到自己的家里,都可能会遇到父母为自己恋爱结婚的问题展开的各种话题,大家在心里是也许非常反感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么,自己作为婚恋主体,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你是否了解过,择偶观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是脱不开关系的? 择偶观是人们对选择配偶的看法和态度。古往今来,选择什么样的配偶,如何选择配偶,人们一直在寻求最佳模式。在传统社会,人们注重婚姻稳定,因而在择偶时往往都有家庭长辈、父母参与其中,还要有“媒”穿针引线;在近现代社会,则较注重婚姻质量,择偶成为当事人自己的事,主要由当事人之间权衡。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择偶形式是存在差异的,人们的择偶观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原生家庭对处于婚恋阶段孩子的影响。今天跟大女儿聊天谈到20多岁年轻人择偶观的时候,她说到:“从周围人选择男朋友的想法,我觉得跟她们的家庭都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从小玩到大的闺蜜,跟她探讨交男朋友的标准。闺蜜说:“我觉得毕业后一个人做眼镜的生意有点困难,总也发展不起来。我要是找一个跟我有同样方向的人,我的眼镜生意就好做了。最近向我表白的男生,虽然他自己不是这个行业,但是他的家里是做这方面生意的,这对我应该也有帮助!”这个闺蜜的原生家庭,父母都是做服装生意的温州人,结婚后两个人一起把生意做大发展起来的;她的舅舅也是结婚找了相同志向的人,一起做机电类生意一起发展壮大。所以,她在择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是不是能对我未来的事业有帮助的标准,也非常积极地在配合家里的相亲。大女儿的另外一个同学,她选择的男友类型都是比自己大六七岁的,物质条件很好的,她说:“我希望在婚姻中是被爱护,被照顾的,家庭条件要好一些,不需要我付出太多的辛苦。”这个同学的原生家庭,母亲一直是不断自己努力为她的父亲付出的角色。母亲病重后,虽然给她留了很多资产,但是她一直觉得内心不安全。母亲去世三个月后,父亲就再婚了,并且带走了很多资产,这也让她内心对父亲失去了信心。所以,她择偶标准就是要爱护她,要有很多物质作为内心的安全感,自己不要太辛苦付出。大女儿说,我的择偶观可能就比较简单,我觉得我们两个是互相喜欢的,都有可以出去工作挣钱的能力,我们在一个城市离得不远,彼此回家比较方便,我们的家庭都没有繁杂的礼节,父母都很踏实,很善良!所以我就没有顾及太多未来的,物质的东西,我觉得我们两个有能力来负担自己未来的生活。大女儿说:“我长大的环境里,大家都很喜欢我,我也从不用为缺吃少穿担忧,我不用担心这个房子是谁的?那个车子是谁的?我很自由自在,想法都被肯定,在妈妈的心里也总是很棒的孩子,不会给我太多的压力。家里有妹妹,我们相处也非常好,也不会有因为多一个孩子父母不爱我的想法。我觉得我就是一直很开心快乐的长到现在,所以找男朋友,我自己喜欢就好了!”通过三个25岁左右女孩的择偶观,大家可以非常明确地了解到,一个人选择结婚对象的标准和自己的家庭影响是脱不开关系的。你会选择怎样的恋人,你会和什么样的人结婚,你会因为什么吵架,你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婚姻......这一切似乎从童年中都可以找到一定程度的答案。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模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心理经验。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有所缺失的部分,往往会在成年后拼命加倍找回,甚至带入到未来的恋爱、婚姻中去寻找,给亲密关系带来困扰;而一个人在原生家庭被满足的部分,反而容易做出取舍。一个家庭内部在婚恋认知方面的和谐程度,间接影响了单身子女的脱单难易度。这主要是指,父母、长辈在为子女操持婚事的时候,更多是偏向于自己的喜好。如从商的父母更多地希望子女能够找到从商的另一半,或是对其原生家庭有所扶持的异性;而从政的家庭就更多地偏向于体制内的联姻;公务员出身的父母会更愿意子女的另一半是教师、公务员或律师等。除了婚恋观念受到父母影响之外,子女具体的择偶标准也一定程度上投射了父母的想法。调查显示,择偶标准中受到原生家庭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品德、性格、两人之间的感情、家庭经济基础等几个方面。真正好的婚姻,是需要两个人各自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脱离,斩断那些负面的锁链,不断完善自身,最终并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但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不管我们有没有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要知道,那些都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是要靠自己。所以,不要怕,让你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吧。希望所有年轻人,能够遇到自己爱的人,脱离原生家庭的束缚,找到自己幸福的婚姻!



原生家庭生存剧本 原生家庭这个梗

原生家庭生存剧本 原生家庭这个梗 第二点就是对家庭的概念非常的淡薄,结婚之后,他们对组建家庭跟维系家庭可能会存在着某种认知上的障碍,甚至于他们会无意识的在某些行为上产生对家庭的完整的一种破坏,这些东西基本存在于他大脑的潜意识里面,你不要跟我讲道理来辩解,道理是意识层面的东西,一个女生在情感上面的把握能力特别依赖于原生家庭里面,父亲对他的影响,而缺失了父亲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物,他在这个部分是残缺的,长大之后,这样的女生一般情路会比较坎坷。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生存剧本,原生家庭这个梗,重度抑郁症原生家庭怎么办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