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原生家庭》 >

牺牲小家成就原生家庭 别让原生家庭不幸

1 牺牲小家成就原生家庭 别让原生家庭不幸 原生家庭影响人的什么能力

 近几年,“原生家庭”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把自己的性格、心理问题甚至是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呢?今天咱们就聊聊原生家庭。 1.一切都像是在轮回,原生家庭的心理痕迹。 很多人就算知道自己受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不知道怎么摆脱。就像有人因为童年的心灵阴影,在成年之后过着既不快乐,也不幸福的生活,重复着自己曾经的家庭生活,用自己父母曾经吵架时的口吻和自己的伴侣吵架,用自己父母曾经挖苦自己的言辞讽刺自己的孩子,一点点活成了自己父母的模样。这样一来,发生在他们父母身上的故事,又在他们身上重演,就好像是在经历一个不断重复的轮回。 第一种可能是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塑造出来的位置和角色,会变成他在新家庭中习惯的位置和角色。精神分析学派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总是在异性伴侣的身上寻找父母的影子,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喜欢和讨厌的熟悉和亲切,就是这种心理的“熟悉感”造成就像是在经历轮回,一次次把自己从其他地方拉回来。 第二种可能是我们会不自觉地继承父母看到伴侣的方式,把他们的偏见变成了我们的偏见。在关系中,我们越是认同一个人,越是跟某个人有紧密的情感联结,就越容易从那个人的角度来思考和感受,从而把那个人的偏见变成了常识。 第三个影响是它塑造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信心和态度。那些来自矛盾重重的家庭的孩子,对亲密关系则有一种很深的疑虑。他们本能地不相信一段关系能够持久,因此也不敢轻易投入到一段关系中。那些父母关系很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对亲密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乐观和自信,他们觉得保持一段长久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难事。2.原生家庭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确有巨大影响,原生家庭创伤还可能代际传承,父母问题的受害者有可能变成自己孩子的加害者。但实际上,这种影响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说,“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关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人们通常对家庭教育寄予厚望,比如学区房、陪写作业、各种辅导班、聘请名师等等,其实家庭对人的影响有个很小的上限。孩子就好像是一棵成长中的小树:你要想毁掉这棵树,那非常容易;但你要想让这棵树长得出类拔萃,那其实可能并不取决于父母。 如果父母从小虐待孩子,不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营养,或者不给足够的学习环境保障,孩子很有可能就不会健康成长。研究表明如果是一个低收入家庭、父母又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父母没有正常的职业,家庭生活颠沛流离,孩子长大后的表现会低于他们的智力潜能。 如果说这个家庭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孩子能健康成长正常受教育,那么他就至少能成为一个普通人。能不能成为卓越者就跟家庭环境关系不大了,几乎完全取决于他自己。3.我们成为自己就够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成为你自己”。大多数人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抱怨,尤其是针对父母,因为他们应该做而没有做,可以做而没能做的那些事情。如果不幸都可以归因为原生家庭,那个人努力和个人选择就完全没有意义。 人没有办法选择出生,也没有办法改变过去,甚至还没有办法改变父母。但他自己可以做出选择,做出改变。我经常说,那些从不幸家庭里出来的小孩子,无论过去多么痛苦和悲惨,都应该尝试着去做到及身而止——过去的不幸和错误到自己这里就停下,不要再带给自己的伴侣,带给下一代,让它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 这样的人都是生活的勇士。一方面要求自己背负起所有的过往,并且默默承受,不去把压力转移到他人身上,努力实现及身而止;一方面要求自己能够有勇气去承担起自己的幸福,以及这种幸福所对应的沉重责任,能够有勇气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负责,尤其是失败和挫折负责,而不是随时准备把责任推回给父母。 我们只需要成为自己就够了,一个人如果自己能够选择,也能够对选择的结果负责,无论好坏,那么他就彻底地脱离了自己的所谓原生家庭,也就有可能去找寻到自己的幸福,不再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中。参考资料: 1.得到app《陈海贤·家庭关系21讲》《陈海贤·亲密关系30讲》《和菜头·成年人修炼手册》《万维钢·精英日课》《李翔·知识内参》。 2.《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5月出版。 3.《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 (全网同名,书童寒不冷)

牺牲小家成就原生家庭 别让原生家庭不幸

 这些年,每当社会上曝出问题孩子的新闻,媒体几乎都会一股脑儿地剖析孩子的原生家庭,一板子打在父母教育身上。而在心理咨询师吕晋看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被过分地夸大,相反,伴随着越来越精致化的养育,同伴之间的影响反而被低估,甚至忽视。而很多时候,这恰恰是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或者也可以成为治愈孩子的契机!本文作者:吕晋,心理咨询师,就职于复旦大学,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抗挫折教育、原生家庭与亲子沟通。来源:公众号“第一教育”(id:diyijiaoyu)。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家庭PK校园:哪一种环境对孩子影响更大? 在我长达十多年的学生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我把它叫做“寝室同化现象”。先来给大家看一张某高校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绩点和寝室的关系图:  由此我们发现,绩点排在前两名的同学,来自同一个寝室;绩点排名第四、第五的同学,来自同一个寝室;绩点排名第六、第七的同学,也来自同一个寝室;绩点排名第八、第九的同学,还是来自同一个寝室……一路看下去的话,绩点最后两名的同学,居然也来自同一个寝室! 同一个寝室的相似性还不仅仅如此。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连帅哥、美女都往往集中在同一个寝室。大学里,几乎每个院系总有那么一个寝室,颜值特别高,一起出去上课的时候,存在感特别强。 不凑巧,如果老师上课点名,会发现不来上课的同学大多也集中在少数几个寝室。当然,这样的寝室经常还会有一个“好学生”准时上课,同时扮演“放风者”的角色。 寝室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改变真的这么大吗?答案是肯定的! 广西大学的学霸寝室,6名女生都被保研/吕依蓉摄 实际上,比起原生家庭,同龄人的圈子,是孩子更加在意的社交场所。 一直以来,我们都关注到了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却忽视了这里面有一个大的前提——这一切都发生于孩子在家长面前,或者在与家长相关的情境中。 而大多数孩子至少要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即家里面和家以外的世界,每一个环境有各自的行为规范和奖惩规则。 斯坦福大学研究者EleanorMaccoby在三十年后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那些早期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在许多方面令人失望,在一个调查了近四百个家庭的研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人格特质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度。 换句话说:你的孩子在家里是一个样,在学校里可能是另外一个样。而且,家外面同龄人的世界,才是他更加在意的那个世界。 要知道,一个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成年人”,孩子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孩子”! 扎心!你在孩子的眼里可能还不如一只黑猩猩重要? 我们再来看一个九十年前的故事。 1933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教授温斯罗普·凯洛格(WinthropKellogg)和妻子合作出版了一本书——《黑猩猩与孩子》(TheApeandtheChild),讲述了他们夫妻一起做的一个抚养实验。哪怕是在九十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个实验依然非常先锋。 夫妻俩把一只七个半月大的母猩猩放在自己家中,起名叫瓜(Gua),与他们十个月大的儿子唐纳德一同抚养。这只叫做瓜的母猩猩,享受了与唐纳德一样的抚养待遇,凯洛格夫妇为她穿衣服、穿鞋,让她接受如厕训练、刷牙,并且和唐纳德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尿片,还在同一个时间洗澡。书里有一张照片,瓜和唐纳德坐在一起,穿着一样的连脚睡衣,还手拉着手。和唐纳德相比,瓜的情感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趣。不仅如此,在凯洛格设计的大多数测试中,瓜跟唐纳德一样,甚至有些方面还超过了唐纳德。在大部分文明生活中,瓜总是比唐纳德学得快一些。 看上去,瓜更像一个好学生,一个乖宝宝。 那么,是不是凯洛格夫妇最后成功地将黑猩猩训练成了人呢? 结果恰恰相反,凯洛格夫妇试图将黑猩猩训练成人,而事实上,瓜把他们的儿子唐纳德训练成了黑猩猩! 尽管比瓜还要大两个多月,唐纳德却一直跟在瓜的身后,模仿她的一言一行,仿佛是一个跟在大姐大后面的跟屁虫弟弟。瓜是攻击者和领导者,总能找到新的玩具和游戏方法,而唐纳德只有模仿的份儿。 于是,在唐纳德19个月大的时候,他的行为更像是只黑猩猩,而不是同龄的美国小孩——唐纳德只会说三个英语单词,相比之下,一般的美国小孩在19个月的时候,能说50多个单词,且可以把单词组合成短语。 凯洛格夫妇终止了实验——瓜被送回了动物园。 失去了瓜的陪伴,唐纳德重新回到正常美国孩子的生活轨迹,最终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 为什么唐纳德明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结果他的举止却更像一只黑猩猩呢? 我们曾经在很多报导中看到过“狼孩”,失去父母的孩子被狼群抚养,等到被人类发现时,行为举止更像狼,没有人类的语言能力。这是由于在那样的环境中,“狼孩”没有正常的人类成长环境。可是,唐纳德的父母明明就在他身边,为什么他的行为举止不是更像自己的人类父母,而是更像自己的瓜妹呢? 我们回想下小时候,自己跟着父母来到一个聚会,聚会上有各种年龄层次的人,而我们总是会先扫视一圈,看看聚会上有没有小朋友。一旦没有小朋友,这个聚会就变得索然无味。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实验情景:把两个婴儿和他们的妈妈一起放在一个堆满玩具的房间里,两个婴儿都是一岁左右,正是警觉陌生人的年龄,但两个婴儿却相互微笑,并开始咿咿呀呀地说话。虽然在这个房间里,有玩具、有妈妈、有拿着夹纸板的研究者,但婴儿眼中看到的只有另一个婴儿。当然,他们也看自己的妈妈,但主要是确定妈妈是否还在那儿。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虽然父母都在身边,但唐纳德,这个一岁左右的小宝宝,仍然将瓜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对标目标——于是,他做出了选择,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同类”——尽管那是只黑猩猩。 因为黑猩猩是“我们”,同为人类的父母却是“他们”。 你对孩子的影响,随着他们长大会越来越小! 写到这里,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恍然大悟:为什么我的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就是无动于衷?因为对他们来说,那可能是另外一个世界,那是“他们”,不是“我们”。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利用好同伴的正向影响呢? 首先,在中国,我们自古就明白,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将其放在一个同龄人的目标环境中,是最有效的方法。“孟母三迁”即是如此: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迁到更好的学区,让孩子自然地拥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环境,倡导的风向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教养的迷思》中讲到过这样一个现象,黑人的孩子有时候限于黑人群体的压力,甚至不敢表现得太过于热爱学习——黑人群体所倡导的街头文化有时候会让爱学习的“乖乖仔”感到不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下来,家长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如果孩子“交友不慎”怎么办?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和班里最优秀的同学做同桌,但如果你的孩子偏偏就喜欢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学生混呢? 如果是小孩子,问题可能好解决一些。家长的教育、批评、引导都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实在不行,找老师换个位子、调个班级,甚至,转学都可以。 不幸的是,你对孩子的影响会随着他们的长大,而变得越来越小。10岁之后,如果你对孩子交的朋友不满意,不让他们接触,他们会怎么做?大概率上,他们会背着你和有诱惑力的“坏朋友”继续接触。比如:父母不让孩子去游戏厅打游戏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样?他们会背着父母去游戏厅打游戏! 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看言情小说的时候,她们会怎么样?她们会去学校看! 但学校也不让看呢?这个回答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在有些时候,她们可能会转向耽美文学! 我有一个来访者,提到她在上中学的时候,大家喜欢看耽美文学(此处指男男向的恋爱文学),理由出乎意料:“我们中学禁止看言情小说。但是老师们以为言情小说只有男女之间的,并不知道有这么多同性文学。所以我们大家都转向了看耽美文学。”《隐秘的角落》讲述的就是一个乖且内向的孩子,在同伴的帮助下一步步做错的故事 孩子结交了“塑料姐妹花”父母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假如你有一个女儿,她结交了一个“塑料姐妹花”。你不想让她结交这个人。你怎么办? 在较为理想的亲子关系里,在家长和孩子可以顺畅沟通的前提下,家长是有机会了解到孩子交“塑料姐妹花”背后的心理需求的:她想交的,一定不是“塑料”,而是“姐妹”。 如果有“非塑料”的姐妹,相信她会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投入那个更加积极正向真诚的关系中去。但很可能这个孩子,并不太会交友。在这种情况下,用心理学话语来解释就是,坏的关系总胜过没有关系—— 她并不是喜欢病态,她喜欢的是关系! 你的孩子,也许在交朋友方面,有着一些先天的不足,比如,她性格较为内向、被动;她很难主动走出第一步;很难主动张口和那个“理想型朋友”打招呼。所以,这个时候,一个主动的“塑料花”的到来,可以缓解她的孤独和寂寞。 正是因为家长只看到了“塑料”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塑料花”背后孩子在交友方面的“无力感”,才会导致亲子之间沟通不畅。心直口快的家长也许会直接抱怨:你难道看不出来吗?这个女孩子根本没有把你当朋友,你们只是“塑料姐妹花”! 孩子真的看不出来吗?孩子也许早就看出来了,但她别无选择。 她并不是在“塑料姐妹花”和“动人的玫瑰花”中间选择了“塑料姐妹花”,她从来没有这个选择。她只是在“塑料姐妹花”和“无人搭理不被看见”中做出了“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 还是那句话,【坏的关系也胜于没有关系】。你的孩子,她不是喜欢“塑料”,她是喜欢“姐妹”。所以,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是:一是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我想有个朋友。 二是看到孩子没有表达出的“无力感”——我不知道怎么结交理想的朋友。 三是针对孩子的性格,和她分享一些交朋友的方法——帮助她看到自己性格的闪光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交友方式,陪伴她一起成长,一起争取到那个最理想的朋友。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在任何时候,亲子之间顺畅的沟通都显得格外重要。家长需要透过孩子的行为,洞察到背后的心理需求,但前提是:要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同类”感,而不是摆出父母或者权威的样子高高在上。 这也是我们在咨询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关系先于改变。如果我觉得你值得信任,你懂我,我自然会开口。 孩子不和父母交流,原因可能很简单:你们的关系,没到位! 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你不是那个最适合谈心事寻求建议的人,不是我的“同类”、我的“同伴”,你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我的立场,甚至,你不愿意离开固有的世界,走到我的世界来看看。 通过让家长明白这一点,我们在工作中,帮助很多家庭改变了与孩子的沟通方法。有一位女同学和母亲关系非常紧张,家长来寻求我们的帮助,我告诉她,方法并不难,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如果孩子不问你,就不要急着给出建议。 倾听而非倾诉——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倾诉自己的出发点是多么的为孩子好。 询问而非质问——多询问孩子做事情的出发点,而不是质问她为什么要这么不懂事。我告诉家长,时机到了,孩子觉得你值得信任,是“同类”了,自然会来询问你的意见。只有这个时机,你的意见,她才可能听得进去。改变,才有可能发生。家长悟性很高,依此去做,果然与女儿的关系取得了巨大的改善。 意犹未尽........................................【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申请加入出国留学导师微信号:guanjia333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2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8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

2 牺牲小家成就原生家庭 别让原生家庭不幸 原生家庭对毕业的影响大吗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在文章开始前,先给大家看一个图片。有谁知道,最左边的这个女士,是这三个男孩的妈妈? 她叫陈美龄,出生在香港,是一名歌手,今年63岁了。 可能提起她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她在我们父辈们的那个年代确实很红。 1983年,她和张国荣一起获得香港金唱片奖。张国荣和朋友聊天,随便开口就会提到她。她的人气和邓丽君不相上下,在日本,当时她的知名度不逊于山口百惠,连现任日本首相都是她的粉丝。她在日本创下的外籍歌手唱片销售记录,直到几十年后才被韩国的东方神起打破。 不过,她在最红的时候选择了读书和回归家庭,这一代的年轻人知道她的人不多。 今天,我们重点要说的不是陈美龄当年有多红,而是她的家庭和教育方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她用一己之力把三个儿子全部送进了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而且每一个孩子的性格都非常好。大儿子,从小关注社会问题,在学校是学生领袖,深受同学和老师信任,他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很高。 二儿子喜欢音乐,高中时就已经与音乐出版社签了作曲合约,而且文章写得很好,文学修养很好。 三儿子喜欢计算机,从小学开始就能为学校设计网站,数学极好。 可以说,她的三个儿子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了自己的成就。 陈美龄和儿子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孩子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她说。 她不反对孩子高中谈恋爱。 “恋爱能教我们被爱,也教我们怎么去安慰人家,所以,我很鼓励他们去交女朋友的。可是我的底线是男孩子一定要有责任,不可以有小孩子(怀孕)。他们高中的时候都有女朋友的,看出他们很高兴的,我9岁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性教育。” 她很自豪地对别人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会做家务,对女朋友(老婆)也都很好的! 如果说生在一个超级好的原生家庭里面是什么体验,我能想象的无非就是这样吧。关于教育经验,陈美龄有三个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一定要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 有一次,陈美龄正在煮菜,这个时候孩子跑过来问她:“妈妈,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 一般的家长会说,“快出去,我在炒菜呢!”或者说“你又进来捣乱!”,随便敷衍一下。 但是陈美龄不同。 她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她马上把火关了,说,“哎,你问得真好!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下答案!” 全程她和孩子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她并不会用自己父母的身份去压制孩子,而是像朋友那样。 陈美龄说:孩子问我问题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说等一下,就算是炒菜,我是绝对不会要他等一等。网友西西酱说过一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有一次她坐飞机,遇到一对母女,这对母女全程说话、吃东西都非常有教养。 而妈妈和女儿的聊天方式更是让人叹服: “妈妈我为什么这么难受啊?” “因为飞机的速度太快啦,你耳朵里有一个叫前庭的东西没有办法保持平衡,你就晕啦。” “妈妈为什么飞机能飞起来啊?” “因为飞机的形状上面空气流速快下面空气流速慢,流速慢的地方压强就大,像一只手一样把飞机就托起来了” …… 这时候小姑娘突然指向飞机机翼:“那为什么飞机上面要贴胶布啊?飞机破了吗?要是破了的话用胶布就能粘住了吗?” 母亲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难到妈妈了,妈妈也不知道诶,我们先记着这个问题,等下飞机了用手机查一查好不好呀?” 很多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自己高大的形象,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权威堪比上帝,无论孩子问什么,他们都会,不会也要连哄带骗,反正不会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不行。 可是这样又有什么必要呢? 像这个妈妈一样,承认自己不会,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成长,这样的教育意义更大。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知道你是在欺骗他,这样随之而来的叛逆期和对父母权威的挑战就更容易激发。 像陈美龄这样,用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得到的东西会更多。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美龄说,很多父母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个枯燥的事情,把学习和玩耍完全分开,但是我不会让孩子把学习和玩耍分开,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 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父母的引导很重要。 如果刚好下雨的话,我和孩子们就什么都不做了,就去玩,在公园的水里面,我们放叶子,看谁的叶子跑得最快,然后我说,“为什么下雨呢,有没有想过?” 于是,我引导他们通过下雨去学习,这样孩子的兴致很高,也学得快,他们看得到、感受得到,不会觉得学习是辛苦的。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分为两面来看待的,方向不一样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见过哪些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最高赞皮耶霍的答案是这样的: 我父母从我十岁以后再没打过我,说是要保护男孩(那脆弱)的自尊心,取而代之的是……只要我犯错了,他们就让我写检讨。 那个时候作文的要求是300字以内,而我写检讨的字数要求是800字,写不完不准出去玩,写不深刻重写! 最令当时的我难以理解的是,每次写完检讨之后交上去,我爸不仅要给我改错别字,还会谆谆善诱的跟我探讨:“这一块为什么不这么写呢?这样写不就说明自己是无心之失,更能激发我们的理解吗?” 或者“这一块你不煽情我们怎么会原谅你呢?要多些心理的矛盾和无奈,这样才能感动人啊……” 后来通过日积月累地写检讨练习,他变成什么样子呢? 通过写检讨,他的写作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磕磕绊绊用流水账的形式写作文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煽情催泪,各种写作技巧信手拈来。 他成了班上的一位作文奇才,连语文老师都为他叹服,小小年纪就包揽各项作文大奖,作品发布到《渭南日报》上面。 看到没有?孩子犯错之后,一般的家长是一顿暴打,而有的家长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了,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父母的引导。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对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影响听过这样一个妈妈的故事。 “我女儿是个七岁的自闭症小姑娘,是真的自闭症,社交障碍发育迟缓。 在大街上吃糖,剥掉糖纸,第一个动作不是把糖放进嘴巴,而是把糖纸放进自己的口袋,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再丢进去。 吃橘子也是一样的。橘子皮先放在我手里,剥完橘子放进自己的口袋,然后扔进垃圾桶。 她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这一切都是在模仿我,我从来不在大街上丢垃圾,任何垃圾,属于特别自律的那种,所以女儿纯粹是在模仿我的行为举止,不给别人添麻烦。” 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一点和陈美龄的观点不谋而合。 陈美龄说,如果你想要教会孩子不要撒谎,首先你自己就不要向孩子撒谎。 比如说我明天带你去公园踢球,怎么累我也会去的,要不然,小孩子就会觉得你是撒谎,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陈美龄从未没有因为孩子就放弃了自己成长的脚步。 生第二个儿子的时候,她就开始去美国念博士,一边读书,一边带两个宝宝。 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只有她自己知道5年时间里,她是真的辛苦到连睡觉时间都没有。 很多时候,她经常上着上着课,就要跑到教室外面,因为宝宝饿了,她就要出来喂奶。 做过学问的人就知道,那种查资料,做研究,一大堆数据和书籍需要看的日子有多枯燥和难熬,而她还要带着孩子,比常人还要难上加难,但是她都带着孩子挺过来了。 1998年,她首任日本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协会大使。 2007年,她被确诊罹患乳腺癌,凭着不服输的倔强,挺过了五年的抗癌治疗,切除手术后,她调侃自己“胸小了,但是胸怀大了”。 2016年,她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亲善大使。她去过世界很多国家,帮助那里正在经受贫穷、战乱和恶劣环境的妈妈和孩子逃脱悲惨的命运。正是母亲这种不服输,永远追求自我成长的精神激励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她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奋发向上。 看到妈妈在那里不断在追求自我的高度,不断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身为儿子的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对比,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比得过别人家的父母? 你带着孩子玩王者荣耀的时候,对方父母带着孩子背唐诗宋词; 你带着孩子吃各种垃圾食品的时候,对方父母带着孩子学习怎么做手工面包; 你家里到处是扑克牌和零食,而对方家里随处可见的是书籍…… 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比别的孩子差,而是更多的就输在父母这一环了。这输的并不是钱,而是父母的格局和视野。 为人父母的,就像是孩子的土壤,你给它什么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实,父母如果只顾眼前的苟且,孩子是不会有诗和远方的。 希望陈美龄的故事能够对看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有一点点启发。 文章作者简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块腹肌的兼职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著有畅销书《你只是假装很努力》,新书《我们终将与美好的一切相遇》现已温情上市!。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个人微信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为了避免我们在茫茫人海中走散,赶紧动动小手指设置星标/置顶吧!操作如下图所示哦~
牺牲小家成就原生家庭,别让原生家庭不幸,正视缠绕着你的原生家庭

3 牺牲小家成就原生家庭 别让原生家庭不幸 原生家庭如何形成的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幸福的童年生活,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积极思维,哪怕后面经历了挫折,也能很快走出来。不幸的童年经历,会带给人很多沉重的枷锁和心理负担。有些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童年的阴影囚笼。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会受童年的影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跳出童年的经历牢笼,获得新生。 童年的生长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格;其经历,固化了人的思维模式和无意识的惯性回。很多人在其后续的社会环境的所为,都能在其童年经历中找到影子。拥有不幸童年的人,长期处在一个缺爱或压抑、放纵的环境,难以长出健全的灵魂,他往后的一生都会用在去努力修复治愈和填补童年的不幸。 这不幸包括对人际关系处理的影响、对工作抗压能力、事务处理的方式和态度的影响,甚至爱人和被爱的感知力、以及对下一代教育等答方方面面。有爱温暖的家庭可以培养出有安全感自信勇敢的孩子,而被忽视打压的孩子,很容易自卑怯懦,安全感不足。 我们就是父母的复印件,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有父母的影子。作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也曾经带给我们很多伤害。 关于如何对待原生家庭,疗愈内心创伤,这里有三点建议: 第一,原生家庭可以不和解。很多人会在长大后努力与父母和解,证明自己被爱着,这不是不可以,而是很难我们想要的是父母的一个道歉,父母想要的是我们的感恩,我们仿佛在两条平行线上面行驶。 第二,我们可以责怪原生家庭,但成长的责任只能自己承担。我们当然可以找到父母过去犯过的错,然后举着正义大旗去理直气壮地责怪他们。可是这对我们的成长没有丝毫用处。如果一直沉浸在过往的伤痛中,不断地回味痛苦,就是在浪费生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 第三,需要变得成熟,大家都在说想静静,每一个成熟的人要意识到生命是场自我修行,责怪家庭的人,并没有长大。唐僧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自我修心的过程,要克服各种诱惑,和人性阴暗的一部分作斗争,并战胜它才能修得正果。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自修的过程。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生命中的其它痛苦,我们都只能靠自己去扛过去。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意识到发生在我们身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对他人来说都毫无意义。”想要变得越来越成熟,就需要意识到生命是一场自我修行。放下对原生家庭的执念,也是在放过自己。 尽管我们深深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那不是决定性的。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疗愈自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

  有这么一句话,婚姻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作为一名已婚的女性读者,对于这一点特别有体会。结婚后,你不仅仅是成为某人的妻子,而是以一个新成员的身份,加入对方的家庭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与公婆之间的相处。在《原生家庭·婚恋版:如何应对爱人父母的挑剔、侵扰与排斥》这本书里,将围绕着婚后生活,以伴侣的父母为讨论点,分析“有毒”伴侣父母的类型,以及与“有毒”伴侣父母相处的生存指南。这本书是畅销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的升级进化版,都是出自擅长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著名咨询师苏珊·福沃德之手。苏珊·福沃德是著名心理治疗师和是畅销书作者,同时还有演说家、节目嘉宾和媒体人的身份。她的标志性著作《恨女人的男人和爱他们的女人》售出200万册以上。整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分部分为有毒的伴侣父母,将其分为批评型、占有型、控制型、惹事型、拒绝型五种主要类型;第二部分是守护你的婚姻,罗列出具体的方法及措施,帮助你更科学、更理性经营婚姻。整本书采取的案例拆解的形式展开,以作者十几年的咨询经验为基础,通过一个个咨询事例,揭开婚姻生活中那些摩擦与矛盾的根源所在。在生活中当我们出现与伴侣父母的不和时,往往都不会想着去解决它,使得我们无法认清姻亲关系的问题所在。就如书中所列举的,我们对伴侣父母总是抱有盲目的期待和错误的行为,比如:以为结婚后关系会变好,当互相增进了解后会变好,有了孩子就会变好,顺从他们就会被喜欢,认为不常交往无需在意,和伴侣父母争抢伴侣心中的第一顺位等等。以上都是对伴侣父母的认知误区。从本书的案例中来看,这些认知误会都不会在后期得到很好的改善,而是就此埋下的导火索,终有一天会引发剧烈冲突。《原生家庭·婚恋版:如何应对爱人父母的挑剔、侵扰与排斥》从理性的角度,对伴侣父母的行为进行分析,通过解读行为倾向与影响,按照特质将其分成五种类别:有挑三拣四,时刻在对比,放大捏造缺点和问题的批评型;有“以爱为名“,保持联系,无界限入侵孩子生活的占有型;有试图在家拥有绝对权力,不愿放手,凌驾家庭权力的控制型;有生活糟糕混乱,不断将你卷入浑水、危机与麻烦当中的惹事型;有毒性最为强烈的,盲目排斥,以断绝关系为威胁武器的拒绝型;对于以上五种特质的“有毒”伴侣父母,本书也给予出了有效的策略及应对技巧,帮助你用平和的方式应对,找到合理的界限,保护你的婚姻,追求更健康、更美好的婆媳/翁婿关系。书中用的一个个案例故事,细细拆解所面临的各种婚姻问题,对不同类型的“有毒”伴侣父母,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比如转移你的关注点,跳出迷局,分清权利与责任,获取伴侣支持等等方式,去设定婚姻中的界限,明确立场,与伴侣一起商量对策解决婚姻中来自长辈的关系问题。通过这本书,很多婚姻相处的困惑会得到解决或改变的建议,而我们也在阅读这些案例故事,获取到面对及改变的力量。对待婚姻,对待家庭,对待伴侣的父母,我们需要一份清醒的认知,而非浑浑噩噩的全然接纳。在婚姻中,我们需要将大矛盾摊开在阳光下,把小问题解决在摇篮里。《原生家庭·婚恋版:如何应对爱人父母的挑剔、侵扰与排斥》这本可以称之为是新家庭的“成人礼”,它将教会我们如何与伴侣的父母打交道,掌握婚姻里与长辈相处之道。最后,愿我们都能在爱人的原生家庭中,明确界限,有效沟通,找到令自己舒适的位置,持有不受委屈的底气,让婚姻更稳固,保持生活边界完整的享受愉快的婚姻生活。



牺牲小家成就原生家庭 别让原生家庭不幸

牺牲小家成就原生家庭 别让原生家庭不幸 我们较早前对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很清楚,总好像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毕竟学生的身份也不同,但我们必须承认,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本文关键字:牺牲小家成就原生家庭,别让原生家庭不幸,正视缠绕着你的原生家庭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