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自卑的原生家庭 什么样才算原生家庭呢婚姻
1 令人自卑的原生家庭 什么样才算原生家庭呢婚姻 讲述原生家庭视频
什么是原生态家庭?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那么什么是新生家庭?那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当然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衡量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关系。当我们的家庭还是原生家庭时,即使组合成了一个新生态家庭,那么在这个新生家庭中妻子与丈夫二人要结合为一体,应该尽量在精神和物质上从对原生家庭的依赖或影响中走出来,组合而成的新生家庭中夫妻二人意见肯定有不同的时候,那么我们应该更多地尊重新生家庭中的丈夫或者妻子的意见。大家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然真是这样的!因为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不同的矛盾!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即便牙齿和舌头在好,都有打架的时候,所以即使是很亲密的夫妻,在生活上肯定多少也是有矛盾的!那当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就应该去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在没有什么大毛病的情况下,就互相包容和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就跟玉一样,几乎没有完美无瑕的!也正如那句话:人无完人,玉无完玉!所以,不结个婚,我还不晓得原生态家庭给我带来的影响,就是遇事喜欢吼一吼,我说的喜欢吼,是有时招架不住孩子,其实吼没用,还浪费我的洪荒之力。你得好好跟孩子说,说你听话了明天妈妈给你买喜欢的玩具,但也不能每次都那样,因为每次都那样,孩子就以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交易,来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我的爸妈就喜欢吼,所以也直接影响了我,很多时候我都在改正,可需要时间。假如我不结婚,我还真不知道我爱吼孩子!时间一长,我也会慢慢影响自己的孩子!而我老公的原生态家庭就是,一家人不怎么说话,就连住在一起,就连最基本的关心都没有。即使是你生病了,看到你在吃药,我婆婆也都舍不得问一声好了没?但让我感到很奇怪的事,她老两口哪里不舒服,两口子会互相关心,难道真是把媳妇当外人!比如我看到我老公的爸爸或者妈妈生病在吃药,住在一起的情况下,我是做不到一声不问的! 在比如,一家人住在一起的时候,就拿洗衣服来说,外面的都是洗衣机洗,里面的肯定手洗! 有好几次,我洗衣服的时候,都看到我老公妈妈的衣服放在厕所一边,我都会把外面的顺手放去洗衣机一起洗了!里面的我都手洗,我真的把公婆当自己爸妈,里面手洗的我就都手洗! 可我老公的妈妈要洗衣服的时候,看到了我的衣服或者孩子的是不会顺手放去洗衣机洗的! 然后我老公和孩子的衣服经常都是我洗,我是做不到看到那衣服都在我眼前了,不顺手拿去洗衣机洗的! 但次数多了,后来我在看到我老公妈妈的衣服在我眼前,我也都不会顺手扔洗衣机洗了!更不要说里面手洗的了,洗了几次,我还特意的跟婆婆说,你里面的我手洗的,她就冷冰冰的一个哦字!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冷漠,我老公倒是觉得没什么,这有可能就是原生态家庭的影响! 其实一开始我喊我老公的妈妈为妈妈,还是喊得很亲热,但后来他妈妈做了些事太让我寒心了,寒心的事一次次累计多了,到后来我妈都不想喊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从外面带了孩子回来,我看到我老公的爸妈坐在大厅看电视,我也没有喊一声! 我公公还说我为何进了屋,妈都不喊一声!我想说,从头到尾,她是怎么当妈的? 在我需要她的时候,永远没人!就比如,我一直带着孩子,买菜带着孩子,做饭带着孩子,到垃圾也是带着孩子,去医院给孩子打预防针,还是一个人,怀孕去医院检查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因为我老公开车,基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我婆婆那会有时间都不会帮你一把! 还有一次,我孩子大晚上的吐,吐了两次,我和我老公起来换床单,那么大动静,他老两口在房间不是没有听到。 住在同一屋檐下,他老两口可以做到不起来问一声孩子怎么样了!可能他老两口觉得就是我两口子的事,如果这事换成我和人家合租,人家不出来问候一声,我觉得很正常,但,他们是孩子的婆婆,爷爷,怎么就可以做到这么冷漠! 这事过了也就算了吧,恰好第二天晚上,孩子的爷爷感冒咳嗽了一晚上,我在另外一个房间听到的,我也没有起床出去问一声,不要说我老公,他下班回来很晚了,睡得很死,外面打雷都不会听到! 到了早上的时候,孩子婆婆竟然还问我,昨晚你爸爸咳嗽那么厉害,你不起来问一下?我冲着婆婆笑道:那天晚上孩子吐得那么厉害,你们不是也没起来问一声? 我婆婆无言以对,人家都说女人怀孕的时候最幸福,错,我永远没有得到过我婆婆的关心! 我怀孕的时候,从头到尾自己买菜做饭,就连快生了都是自己买菜,做饭!因为他们一家人都在上班,没哪个有空帮我提前做一下! 就连我破羊水的那天都是我一个人在家,第一时间都是我亲妈赶来的医院! 其他发生的事,我真不想说了,一言难尽!先不要谈钱不钱的,我关心都得不到,还谈钱吗?更不可能! 很多时候,住在一起跟没住在一起,是不一样的,我跟公婆住一起的时候都感觉像一个人,关心没得,钱也不给,那为何还让我给水电费,我买菜,生活用品我没出钱吗?那啥谈钱,为何我在家里做饭,买菜买肉就不给我一分钱,只懂得享受么? 可能是我小器吧,但假如换成是你,你受得了不?既然什么都谈钱的家庭,我还得不到任何关心,那我就干脆搬出去!都眼不见心不烦! 我身边的朋友说,你婆婆这样,多半是不喜欢你,要不然可以做到这么冷漠? 她不喜欢我,我也是感觉得到的,我搬出去以后,也终于不再去讨好她!我们互相不打扰,我就算一辈子买不起房,我是真的也不会搬回去的! 一个让我感到不温暖的家庭,我不如一直外面租房子,我以前网上一卖点东西,就想着去跟公婆买点衣服,让他们开心开心,但我嫁给我老公快5年了,我公婆从来没有给我买过任何东西! 更不要说彩礼,重庆结婚是没彩礼的,大方的婆家会意思一两万,不大方的婆家就像我这样的,酒席都不想办,因为那时候我怀孕了,肚子越大,越拖,慢慢就穿不了婚纱了! 人都是相互的,为何总是我在经营感情,讨好!那么没回应的爱,我也不会在继续下去!感觉什么都是媳妇应该做的! 记得还有一次,我婆婆和我出去买菜,经过一家卖鞋子的店,我婆婆看上一双布鞋,试了试,觉得还挺好走路,但她就是不付钱,她也知道我会说我付钱,她便找借口说,微信里没钱了,你帮我付,回去我给你! 后来我帮她付了,回家的时候她说给我钱,也就是五十六块钱,我说算了,一家人! 后来我婆婆要买什么,也总这样,你给我买,买了回头给你钱,每次都是20,30,50或者100的,她知道我不会要钱,所以经常这样,我也是蠢,人家说给我,我就要嘛,是自己不要的! 但有些人是吃得住人家的性格耿直,算了吧,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真的在也不想一个人去付出,经营婆媳关系了,真的累! 而且我也没太多钱,因为我一直带着孩子,就网上卖点普通玉石,生意不好的时候一个月卖几百块,毕竟小店铺,做不起推广,生意好的时候能卖个5千以上,但卖得多,补货也多,还得出运费! 然而我婆婆还一直看不上我,喊我出去上班,可是我出去上班,她就从侧面说外面带孩子都四千一个月,对不起,我支付不起! 所以我是没得法了,只能一边卖点小货一边带孩子。我老公还好,说管得我妈怎么说,你带着孩子,能卖点钱不错了! 要不然我也不会在跟我老公在一起,好歹男人还好,理解我! 所以,我不知道我老公的爸妈很多时候对我那么冷漠,不闻不问,到底是原生态家庭还是不喜欢我! 我现在已经搬出来一年多了,也不想在去知道婆婆这么对我,到底是不喜欢我还是她就这样! 你说她就这样吧,她还是挺关心她老公,因为我公公工地上班,一发工资,工资是给她保管,那就很有可能是因为我没给钱给她,可我们才结婚几年,第一年我老公还没工作,一带孩子就侧面谈钱,哪里有钱给她! 说真的,我现在一提起我公婆,内心都久久无法平息!要想喷的人,就请你把我换成你,如果是你,时间长了,你受得了没有温暖的家庭不? 今天想写的就说写到这里,我还要给孩子洗澡,孩子明天还要上幼儿园,我老公还没下班! 我最后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好不容易长大成人,是来到这个世界开心的,不是每天都苦着一张脸,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离开让你不开心的事物!这是天然精品红绿宝这是我今天煮的麻辣鱼这是天然翡翠精品戒指这是我家的狗子多财财这还是我家的狗子多财财这是喜欢大红色头发的我这是我儿童节买的钢笔送自己谭晴予(谈情语)加油,喜欢的事一直坚持下去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就是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一个人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对这个人长大后的性格、做事习惯、思想以及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之前很火的电视《都挺好》,苏明玉因为在原生家庭受尽委屈,被不公的对待,让她变得叛逆。内心变得坚强冷硬,最终成为了女强人;而苏明成因为母亲的偏爱,让他做事情不考虑后果,不懂得很好维持婚姻和生活,最好弄得离婚状态。 好的原生家庭环境,会培养出开朗、热情、做事豁达勇敢的孩子;而不好的原生家庭,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坏毛病,自卑懦弱,心眼深,爱算计等。 那么原生家庭多一个人的影响有哪些方面?1、性格 小孩子的性格,都是在遇到事情后,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慢慢养成的。例如: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父母如果告诉你,要自己鼓起勇气打回去,孩子就会学会用不能受欺负,不能受气,暴力和拳头解决问题;如果父母让孩子忍气吞声,孩子则会变得懦弱,遇到事情只会哭了逃避。 所以孩子长大后是调皮捣蛋还是文静乖巧,是乐观大方还是懦弱胆小,都与孩子成长的原生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2、脾气 父母如果是暴脾气,生活中经常吵架拌嘴,孩子的脾气也会变得暴躁,长大后也会跟大人顶嘴吵架;父母如果性格温和,家庭生活和睦,孩子的脾气也会善良温和,长大后待人处事,也会是面面俱到,细心温柔。3、价值观 父母总是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加上父母平时的做事方法,孩子的内心会变得冷漠,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都会置身事外;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热心助人,自己也会在生活中,帮助邻居和小动物等,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也会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所以孩子的价值观是根据父母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慢慢形成的。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4、为人处事的习惯 最典型的例子,父母如果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任何东西都会多次利用,不舍得扔掉,孩子也会养成勤俭的习惯,废弃的衣服、物品等,都舍不得扔;父母如果喜欢铺张浪费,喜欢带着孩子买、吃等,孩子长大后,也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喜欢在外面混日子的习惯。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洁白的纸,父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写写画画,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记录在这这张纸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性格、脾气、习惯、价值观的养成。 虽然现在很多人叫嚣着与原生家庭和解,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呢?这些经过数十年无意识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即使很多错误的影响会在孩子长大后的教育中,有所改善,但也是一个比较缓慢和痛苦的过程。父母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好的父母会培养出眼界开阔,心怀感恩,积极乐观的孩子;反之则会培养出自私狭隘,心胸狭窄,悲观堕落的孩子。所以父母们应该仔细了解一下原生家庭对孩子,有哪些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习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做那个用童年治愈一生的人。
2 令人自卑的原生家庭 什么样才算原生家庭呢婚姻 和原生家庭有关吗
01 提及原生家庭,很多人都会特别无力,会在内心深处感到戳心的疼意。原生家庭好像带给他们的不是美好,而是痛楚,是让人无法摆脱掉的宿命。 很多人过得不好都会从原生家庭寻找原因,但是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原生家庭真的是你不幸生活的来源吗?原生家庭难不成就是你的宿命吗?如何正确处理自己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如何能让自己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些是我们应该真正去面对而不是逃避的。 我知道这个社会上有不少人都被原生家庭的问题困扰着,但是他们中一部分人除了抱怨别无他法。我们真的无法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吗?难不成原生家庭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吗?关于这个问题,马天宇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他在个人微博上谈及原生家庭说: “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吗?我的答案是取决于你的信念,如果你碰到凡事就认为是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影响,那你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如果,你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你努力的去像TA学习,不去想跟原生家庭有无关系,你就会越来越好。是你的信念、想法、行为决定了你的后半生,而不是原生家庭。”马天宇还说,“能做到的就是放下过去,拥抱未来”,说以上这些是他自己的一些小经验,他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是他希望自己说一下,能影响一些正在受原生家庭困扰的人。 原生家庭会影响你的一生吗?我们究其一生就真的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吗?其实我很赞同马天宇的说法,原生家庭是否会影响你的一生,得看你自己是怎样的信念。如果你觉得你的不幸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那么你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如果你不认命,还是很努力让自己去拼,那么你是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困境的。 我们自己能过得怎么样?说到底还得看我们自己。 信念很重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力作为支撑,你是可以战胜自己的原生家庭的。 马天宇谈及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跟他自己的个人经历也有很大关系。说句实在话,如果你觉得自己很不幸,那么当你了解了马天宇的原生家庭,兴许你也就不会抱怨了。02 马天宇的身世到底有多惨?且听我一一说来。 1986年马天宇出生在山东德州的一个农村家庭,他家里除了父母和爷爷奶奶,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其实出生在农村也没什么,但是马天宇却是出生在一个很不幸的农村家庭里。马天宇曾上《背后的故事》,说过自己儿时的一段痛苦回忆:在他五岁那年,原本是阖家团圆的中秋节,但是那天他的母亲让他出去买药,马天宇也不知母亲让自己买的什么药,他很乖就去了。可是药买回来之后,母亲吃完就睡着了,小马天宇还天真的以为他妈妈是睡着了。 他就那么听话的躺在母亲身边,也睡着了。 等到第二天,亲戚来他们家里送月饼,马天宇醒来后发现怎么都叫不醒母亲,这个时候亲戚一摸马天宇妈妈的身体,才发现早已经凉透了。“醒来的时候我妈妈已经去世了。” 这件事成为了马天宇一生无法忘怀的痛。 五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了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是被迫开始直面亲人的死亡。他母亲去世的那天刚好是中秋节,也因为这一层原因,马天宇是不过中秋节的。中秋节对别人来说是“阖家团圆”,可对他来说是无法被抚平的伤疤。 母亲去世了,可是父亲依然不承担责任,反而抛弃了他们兄弟姐妹,远走他乡了。 父亲离开之后,马天宇就跟兄弟姐妹一起被爷爷奶奶抚养着。 马天宇还有一个小弟弟,但是因为家里欠了太多债,他弟弟被催债人给带走了,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见过弟弟,他不知道弟弟去了哪里。马天宇成名之后,我也没听说他弟弟的事情。2016年的中秋节,马天宇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但,我是被春风沐浴后的一根草。 尽管遭遇了这么多不幸,他还是怀揣着感恩之心的。 马天宇从来没有享受过父爱母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记得有一回他参加真人秀,所有嘉宾的家人都来了,只有马天宇没有,当时马天宇说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我只是觉得你们都有家人出现的时候,我好难过。马天宇当场流了眼泪出来。 很让人破防和心疼! 马天宇的姐姐很疼他,他的姐姐很早就出去打工承担养家的重担了,虽然家里很穷,但是姐姐不管挣多少钱都会寄给家里,姐姐对他有恩,除了爷爷奶奶,马天宇最想报答的人就是姐姐。 马天宇很不幸,但他也算幸运。 他进入娱乐圈是一个朋友说他长得挺好看的,然后在朋友的鼓动下他报名参加了《加油!好男儿》,谁料想,他竟然凭借着这个选秀,意外火了起来。 一首《该死的温柔》,让马天宇火过大江南北。马天宇很懂得提升自己,他知道自己在文化知识水平上的不足,因此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成人大专。有了名气,还考上了大学,马天宇在娱乐圈的道路算是顺利铺开了。 马天宇走红了,但是随之也有了一些流言蜚语,他被人说包养,还被一名摄影师造谣是同性恋。种种流言传到了老家,他爷爷也知道了,老人家对于外界的事了解不多,还以为马天宇真的做了什么丢脸的、不好的事情。 后来,爷爷没来得及享福就因病去世了。马天宇很遗憾,他连爷爷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马天宇很想退出娱乐圈,那时候他跟经纪公司的矛盾也多了起来,娱乐圈没什么背景的人很难能施展开来,马天宇几乎是一夜之间跌落谷底。但好在后来的他转型做了演员,也算是重新有了出路。 我们很少见到马天宇主动诉苦,那些过去的事情对于他而言只有放下,你念着你抱怨你悔恨,但是有什么用呢?你只有让自己坚强,你只有让自己变成更好更强大的人,你才可以给所爱的人幸福。 唯有你强大了,你才能真的战胜原生家庭。 马天宇成功了,现在的他一步步兑现了自己对家人的承诺。马天宇红了,他父亲后来又找上门来,马天宇选择跟他和解了,他们一家人还去拍了全家福。马天宇没有选择怀揣着恨意过一辈子,有些事对于他而言,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宽恕他人也是放过自己。马天宇很温柔,很善良,他不再记恨自己的父亲了。 团聚才不过一年,他的父亲也离开了。 5岁的时候没了妈妈,妈妈还是在他身边去世的,后来又没了奶奶,没了爷爷,到后来爸爸也走了,马天宇身边有的也只有姐姐了。姐姐是他唯一的亲人,他也会用自己的一生来对姐姐好。 我们要抱怨自己的不幸吗?我们会被原生家庭的不幸影响吗? 可是你没办法认输,你只有凭借坚强的信念,让自己向前拼。 不能任由磨难将你打倒,唯有迎难而上。03 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吗? 当然会影响,但更要看你以什么样的心性和态度去对待。 马天宇说的没错,如果你遇到一点困难都觉得是原生家庭的问题,那么你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除了抱怨别无他法,你还是陷在泥潭之中。你怎么拯救自己呢?你要看到别人的优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你要不断地修正自己。 你要知道,是你的信念、想法、行为决定了你的后半生,而不是原生家庭。 如果是原生家庭决定人生,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马天宇。 马天宇今日的成功,印证了“原生家庭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取决于你自己的信念”这个道理。不要再抱怨你的原生家庭,你的不幸未必是原生家庭造成的,而是更多取决于你自身。 今日话题:你觉得原生家庭会影响你成功吗?欢迎留言讨论。 -END- ★作者:YIBAO;情感原创作者,写这个世界温暖的感情事。

3 令人自卑的原生家庭 什么样才算原生家庭呢婚姻 我的原生家庭200字
有的人明明遭遇着世界上最惨的事, 人们却觉得她和“惨”没有半毛钱关系。这样的人,统称为强者。 苏明玉就是一个强者。这些天我一直在追《都挺好》,真心喜欢明玉,霸气、果断、睿智又强势,难得的是,她的心中依然保有着一份善良。明玉从小深受父母偏心之害 ▽偏偏她的性格又和母亲很像 要强、不服 让她给二哥洗衣服 她偏不洗 ▽打她一顿就离家出走 绝食三天三夜 ▽让她别用家里的钱 她就真的断绝关系 ▽她和赵美兰 针尖对麦芒 利刃遇强刀 互不退让 ▽有人隔着屏幕在抱头痛哭: “原生家庭的罪,我们谁也逃不过!”是的,原生态家庭的痛,有时真的像粘在身上的蜘蛛网一样,挥都挥不掉。苏明玉其实也崩溃过好几次,甚至试图自杀。但她却一直在努力,努力抓住生命中值得珍惜的人,努力抓住每一次能够得到救赎的机会,努力让自己脱离原生态家庭的影响。在充满偏见的原生环境里,她将自己连根拔起,重新载种。苏明玉从18岁独立以后,就不再花家里的一分钱,完全靠自己打下一份让人称羡的事业。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苏明玉怎么都不会想到,时间走了一圈,她挣扎着离家那么多年,最后竟是她陪着苏大强跨年,苏家的担子最后还是落在了她的头上……我想,这也是很多观众都没有想到的—— 强行大团圆!一部电视剧,可以随时画风一转,让该翻篇的翻篇,让该原谅的原谅,可现实生活中饱受原生家庭折磨的人,又该如何呢? 《都挺好》这部沸腾了一个月的电视剧,昨天晚上终于剧终了。但我,却更喜欢《都挺好》小说的结尾。因为这个结尾更接近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因为我深深知道,有很多伤,真的无法原谅,最幸运的人,也不过就是做到,与自己和解。·原著结尾文摘·明玉原以为自己会火气十足,起码找到明哲明成骂一顿,可她其实想都没想过发火,她虽然有些郁闷,可还是平静接受这个事实了。她自己也没想到会那么坦然接受这一事实,而绝无一句嘲讽打击,除了事情大多由石天冬做去了之外,当然,还因为她一直有石天冬的陪伴。她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她有好多人爱她,石天冬,小蒙,老蒙,还有柳青。她现在的心态……可能与新年一样,也是全新的了吧。与苏家其他人的关系,也别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是姓苏,怎么能避得开。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她和石天冬幸福就行了。 在这个结局里,明玉并没有捡回亲情,而是与自己和解了。这份和解里透漏着些许的不解、些许无奈和些许的淡然,但最终她还是放过了自己。生而为人,与自己和解最不容易,但正是因为不容易,才最令人动容。她终于不再充满着不甘和心酸,用绝望地眼神质问苏母:“你嫌弃我是个女儿,你为什么要生我?!” 朋友告诉我,家庭的影响,真不是说放下就放得下的,你以为自己放下了,但不知道这只躲在黑暗阴影中的怪兽,什么时候会跳出来咬你一口,你才发现,原来你一直没放下。就像苏明玉醉酒后,爬进浴缸,会像个小孩子一样蜷缩着身子,喃喃自语说着:我很成功,我很有钱,你们凭什么瞧不起我…… 在把苏大强骂进医院后,她会崩溃地哭诉: “我努力了这么多年,我居然变成了我最恨的人。”她不断地质问: “凭什么,我凭什么会逃不了。” 童年的阴影,总会这样若有若无地跟随我们一生,即便在我们很强大的时候。前几天,我们全家一起去吃火锅,我失手打翻了一个碟子。我立刻“啊”的尖叫一声,站在那里,顿时不知所措。盒爸很不解地问我:“不就打碎一个盘子吗?干嘛反应那么大!”婆婆也笑着说:“不要紧,你看你吓的那个样。” 在那一刻,我瞬间就明白了,我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我的身体一直在等,等有人来骂我:“你就是干什么也干不好,要饭吃都压破瓢!”这是我身体的记忆,是从小我爸给我注入的这个黑暗的记忆。我只要打碎东西,必定会有一场谩骂和羞辱。经历过这样的童年,长大成人后,就算我知道没关系,知道根本不会再有人会狠狠骂我。 我依然本能地恐惧,本能地等待惩罚。 面对创伤,我们总说时间能抚慰,以为长大了一切就会好了。 可是并没有,即使记忆模糊,身体依然记得: 我,还是那个恐惧的小孩。 我曾经听过很多人说过类似的经历: 小时候爸爸总是在家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打妈妈,现在一看到类似场面的电视剧,都会忍不住发抖。 小时候家里重男轻女总是被否定,现在一跟人亲近就想往后退,尤其是有人碰自己的身体就会更紧张。 有一次穿新衣服被妈妈大骂了一顿,长大之后总是买一堆的衣服挂在那里不穿,穿得好看一点都觉得马上要挨骂。…………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等待疗愈的伤口。幸运的是,很多人积极地为这个伤口,抹药、包扎,让伤口尽快地愈合。原生家庭亏欠我们的,就像明玉一样,我们最终要靠自己找回来。即使不能原谅,也要学着放下,最后与自己和解。很多人的童年都不完美,所以,我们先需要正视我们童年的不完美。如果我们看不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命运剧本,也就无法获得改写它的机会。正视它,是我们自我救赎的第一步。第二步,要承认父母的不足与局限。我们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有很多的缺点,他们跟我们一样并不完美,并不比我们智慧多少。 所以,父母也会做错事情。虽然很多的父母,给儿女带来很多的痛苦,却仍然的执迷不悟,不肯道歉。这是囿于他们的见识和学识,根本达不到自我反省的境界。不要纠缠与此,这跟翻篇、跟原谅无关,只是因为一生很长,放过他们就等于放过自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重新塑造另一段亲密关系或新生家庭。找到可以依靠信任的另一半,或者找寻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等等,来一点点弥补自己曾经缺失的部分。像明玉,她已不再是一个人,她有好多人爱她,石天冬,小蒙,老蒙,还有柳青。如果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那么祝你的生命会放晴,会和过去真心和解,会有一个“石天冬”来温暖你受过的伤……嘿,我的姐妹,我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无论过往是幸运,还是不幸,请答应我,去尝试极尽全力不让自己的心封闭起来,珍惜那些晚了几步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余生,享受爱。盒妈来了/投票互动 本期话题 #你对《都挺好》大结局想说点啥?#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作者:宋春光,编辑:温丽虹,原文标题:《彭凯平: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是错误的》,头图来自:《小舍得》2021年最令人心寒的新闻,是一个女孩在街上打母亲。事情发生在江苏常州街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女儿坐在母亲的电动车后座,吼叫着“走啊,快走”,戴着头盔的母亲不为所动,最后女儿愤怒了,与母亲扭打在一起。闹剧的起因其实是母亲食言。故事里后来发怒的女儿,原本打工攒了4000元,和母亲说好请她添2000元,给自己买一款心仪已久的新款手机。但到了手机店,听店员说旧手机修修还能用,母亲旋即拒绝给女儿买新手机。走出店铺,母亲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街道边,有故意引来路人围观女儿“任性”之嫌疑,在人群凝视下,女儿的情绪逐渐被击碎。事情传到网上继续发酵、反转。网友的舆论从指责女孩,到指责母亲利用“煤气灯效应”让女儿当众失控,再落到了“原生家庭”四个字,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原生家庭的不幸。原生家庭理论流行之后,许多人为自己的困惑找到了答案。性格胆小自卑源于幼时父母的重男轻女;与男女朋友相互猜忌是因为自己破碎的家庭;无法从容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则是因为从小成长在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中。“原生家庭”的理由匹配任何一种情况都看似合理,这一讨论愈发笃定,有了“原生家庭宿命论”的意思。从理论到宿命论的变化,真的能解决人的问题吗,这也引起了一众心理学家们的反思。彭凯平教授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国内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是中国较早一批赴美研习心理学的学者。2021年8月,他在某杂志的访谈中,用“有失偏颇”来描述当前社会中原生家庭论调的流行,彭教授认为,“人是被未来决定的,而非过去”,一则标题为“原生家庭理论是错误的”视频内容随即在网络传播,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一位叫“小布晚”的网友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理想化,“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说是人一生中最重大的影响,不是说往前看就可以理解和化解的。”也有一些网友认为“这是种‘凡尔赛式’的正能量”。彭教授习惯于这样的争论,在二十多年的研究中,他笃定积极心理学能够激发人对未来的憧憬。真实故事计划联系上彭凯平教授,请他就他主张的“原生家庭理论无法决定个人未来”的观点,展开更多讲述。以下是真实故事计划与彭凯平教授的对话。真实故事计划:“原生家庭”理论最近频繁被人们提起,作为解释自己生活境况的成因,您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彭凯平:人普遍会去探索自我边界。小的时候,我们认知自己有怎样的特点,是从认知父母身上有怎样的特点开始的。原生家庭对人的发展确实有影响。我曾接待过一个高三学生的家长,说孩子患上了抑郁症,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不愿意去上学,谁也不想见。后来我了解到,孩子拒绝去学校,是因为一次学校老师在班里谈论毕加索画作的时候说:“毕加索的画没什么了不起的,连小孩子都能画出来。”当时班级里有许多同学都附和老师的说法。这位学生觉得老师没有尊重历史事实和艺术,反而一味在课堂上讲自己没有根据的说辞,这令他十分愤怒。下课后,他将自己的看法说给了班上的同学,大家觉得他过于小题大做,在这上面较真儿很无聊。孩子回到家后向妈妈倾诉,没想到妈妈也不理解、不认可他。我看了这位学生写的作文,发现他是个对世界有自己见解的孩子。他生活在单亲家庭,由妈妈带大,一直以来,他母亲处在巨大压力中,对他十分严厉,从小到大鲜少和他深入聊天、谈心,只要求他无论做什么都遵照安排。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孩子逐渐滑向了消极。但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不是真的无法处理,若过度强调以至于演变成“宿命论”,就不正确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发现自己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逐渐独立于父母亲的特性,发现“自我”,这是正常的心理成熟过程,这期间我们会逐渐不认可父母的价值方式与生活理念。可我们要在对父辈的反思和批判中找到一种安宁和平静,不能沉溺在批判与冲突中。 图 彭凯平教授谈原生家庭真实故事计划:您提到“过度强调原生家庭”,想知道这会给人带来什么?彭凯平:对原生家庭的讨论,本身是积极的。因为它让人开始关注“过去”和人的关系、父母亲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把原生家庭作为归因结果,也可以产生短暂的心理慰藉。比如说,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有一小部分人发现自己累了,跟不上了,一想到是自己的父母没有让自己足够有钱,是自己的家庭没有让自己社会地位更高一点,如此转移责任,暂时会对情绪有调节作用。当前我们的社会中,“内卷”是很庞大的心理感受。我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与成功人士的对比越来越强烈,对我们的刺激也越强烈,渲染一种“不知不觉间,你的同代人就抛弃你了”的焦虑不安。一面是难以适从的社会环境,一面是能够轻易归因的原生家庭,有越来越多人沉溺在这种“原生家庭宿命论”的心理安慰中。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原生家庭的批判,沉溺于原生家庭宿命论。它觉得人的一切都由原生家庭所决定,且原生家庭决定的事情我们无法挣脱,认为你的一切已被过去注定好。但恰恰相反,人的一切是被未来决定的,这个未来就需要人去奋斗、去谋略和计划。这些才是积极心理学对原生家庭学说批判的部分。我们要超越这种宿命论。原生家庭可能对我们活成现在这个样子起了作用,但我们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创造我们下一代生活的“原生家庭”。如果我们发生改变,由我们创造的家庭,可能就是一个积极的原生家庭。打个比方。“鸡娃”是由父母内卷造成的。有一部分相信原生家庭理论的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过去是在“鸡娃”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却依旧不由自主地选择“鸡娃”育儿,没有意识到自己抵触被父母“鸡娃”与自己选择“鸡”孩子之间的矛盾,就无形之中形成了新的原生家庭风险。说点题外话,所谓的“为孩子好”本质上是“为了自己好”,这后面真正的心理动机是为了让自己有一种心理安慰。甚至有些人把养育子女作为自己的人生借口,他们会说,“虽然我这一生完了,但好歹我还养了孩子,我把一生都献给了孩子”。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慰藉,有保护作用,就像人经常需要为自己的生活找些托词,所以“鸡娃”也是父母面对焦虑的自我防御机制。 图 《小舍得》剧照真实故事计划:互联网上曾有一个讨论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讨论成员人数有十万人左右。彭凯平:“父母皆祸害”的说法肯定是不准确的。世界上也存在爱子女的父母,有很多人与其说不爱孩子,更不如说是还不会正确地表达爱。在信奉“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中,有些人真的被父母伤害了,有些人则是通过类似“原生家庭决定未来”的观点,给自己眼下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状况找个心理安慰。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理解方式会在个别人身上出现报复的心态和行为,一旦这个人为此做出行动,就为时已晚。我们难以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一个人从小生长在被父母打压批判的环境中,我们很难更改这个事实,但如果我们改变了对事情的想法,就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真实故事计划:时代的不同对当前“原生家庭宿命论”的演化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彭凯平: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组建的家庭。我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我和祖辈几代国人都生活在贫穷的时代,甚至有吃不饱饭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是穷怕了的人,自然有因物质匮乏感造成的恐惧和担忧。反映到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是更依恋体制、相信奋斗、相信用双手创造。对于80、90后,还有00后的孩子们来说,关乎生存的贫穷不再成为威胁,没有了对物质的深层担忧,所以他们才能更加追求个性、追求欲望的释放和个人自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对家庭的依恋感就受到了影响。我们这一代很相信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觉得就算自己在外面闯荡失败后,还能再回归家庭;但现在越来越多90后的孩子们,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能比父母亲活得更好,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更丰富的资源与交流体验。他们发现,“原来父母亲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坚强能干、靠得住。”这种依恋观念的变化,也加剧了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反思、批判与冲突。真实故事计划:有关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理论也在进行演化吗?彭凯平:起初,国内外很多心理学的科普和心理咨询师,受到了早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认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会长期存在于我们的人生之中,难以撼动。所以,在咨询时过度渲染了这个论调。实际上,我认为这已经不符合当前心理学中的新观点。真实故事计划:请您展开讲讲。彭凯平:以前我们总以为人最伟大的天性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成长。但现在发现,人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对未来的想象。当一个人面对对手扔过来的石头,能相对准确地预见它未来轨迹的人,显然比一点预见能力都没有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所以,进化选择的是有未来预见能力的人。根据既有的经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通过深度计算与学习过去的棋谱,能够打败冠军棋手。人类无法做到像机器人一样计算,因为人类对过去的记忆都是有限的。但是人类却有一个机器人没有,其他动物也没有的优势,就是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你比如说“望梅止渴”。人都还没有看到梅林,通过对吃到梅子的想象,产生唾液。机器能够穷尽分析过去,但面对未来,只有人类可以得到生理和精神的双重感召力。所以原生家庭宿命论的错误在于认为“人的一切都是被过去决定的”,而实际上,人是被未来所决定,这个未来的选择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需要我们去奋斗,活出未来感召的力量,这是我认为比起过往经历更核心的人生。真实故事计划:这种面向未来积极的憧憬,对真正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他们的心理创伤很难疗愈。彭凯平:当然,但认识到心理创伤的来源,拥有改变的意识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行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改变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模式,自己已经有了小孩的话,就改变与小孩的相处模式。如果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批评中,那么现在对自己的孩子可以以夸奖为主,如果在幼时父母总是对自己不理不睬,那么现在就每天留出至少1小时与孩子沟通。过去无法更改,想要改变别人也十分不易,我们可以先换个思路。所以我特别着急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很多朋友因为没有学过心理学,更容易相信各种“教育学家”的经验宣讲与建议。但过往特定的案例具有不可重复性,别人成功的经验对于其他个体来说只有鼓励的作用,所以“经验”有可能是错误结论的合集。我写《孩子的品格》这本书的时候,提到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以经验为重,想着自己带过几个孩子、教过很多学生、当过小学的校长,就一定认为自己懂孩子,其实懂的是自己的经验总结,并不一定是科学的结论。“挫折教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家庭。我的一个学生说,他小时候总是特别努力做每一件事,为的是父母亲能在他表现不错时,说出一句表扬、赞赏的话来鼓励他。但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没有得到过一句夸奖。即使高考考入了清华大学,父母也只是和他说:“你本来就能考上清华,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后来他读到了博士,在不经意间发现父母是认可他的,只是担心表扬赞美会令他骄傲,才故意摆出一副不满意的样子,想激励他时刻追求卓越。这位学生和我说:“当我知道了这个情况后,我不仅不感激他们,反而有一种怨恨感。” 图彭凯平教授正在上课(图源受访者微博)真实故事计划:您刚才说,年幼时孩子的认知与父母的边界模糊,但随着成长,他们会在矛盾中更清楚自己是单独的个体,除依赖家庭外,能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比如选择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彭凯平:是的。很多人将人生比作一个自我发现的历程,这里的“自我发现”就是找到独立于父母之外的自我,主动选择不再由父母的特性来定义“自我”。真实故事计划:在苏珊·福沃德(SusanForword)《原生家庭》一书的书评中,有位读者写到“一个人身上活着两代人的灵魂”,您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彭凯平:这种格言式的总结总是显得非常精辟。但其实我们仔细推演,真的是两代人吗?父母对自己的影响,父母也受到了他们父母的影响,是不是四代人也可以说得通呢?一个人身上会有很多代人的灵魂,不止是接受我们父母的影响,还会有先祖留下的影响。我们生活在强烈的集体无意识中,这个集体无意识包括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方方面面造成的影响,并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文化总是宏大、潜移默化的,我们在具象的生活中很难想象也很难发现,但讲到“家庭”就更容易理解了。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家庭与其他家庭间的差异,然后将现在所不满足的、难以控制的、备受压力的因素归因到童年经验与自己的家庭。对“原生家庭”的探讨演变为“原生家庭宿命论”也有这层原因。真实故事计划:在2021年的数据统计中,青年人的结婚意愿持续下降,您怎样看待一部分人对于组建新生家庭、成为父母亲是有顾虑和担忧的呢?彭凯平:出现这种担忧和顾虑是出于人积极的天性,因为他们希望对自己的家庭好,对自己的孩子好。我听过一些说法,有人觉得我们生活的社会很糟糕,担心把孩子带到这样糟糕的社会是不是另一种罪过?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更适合养育孩子,因为他们已经在爱一个还不存在的生命。当人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可以选择积极面对与改变;但当他们不知道自己称职与否,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沾沾自喜时,更容易滋生问题。人终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物种,当我们面对“原生家庭”的课题时,也能随着既有观念的破除更加从容。不要相信我们是不变的,我们是可以选择改变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作者:宋春光,编辑:温丽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End 想涨知识关注虎嗅视频号!

令人自卑的原生家庭 什么样才算原生家庭呢婚姻 其实这样的妈妈通常表现是很强势的,她们与孩子划清界限很困难,所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对孩子进行干预与控制。这种强烈的控制欲,就算是孩子长大后想挣脱,也很难跨越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心理阴影与障碍。
本文关键字:令人自卑的原生家庭,什么样才算原生家庭呢婚姻,人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关吗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