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逃离原生家庭 >

学佛谈原生家庭创伤 孙颖莎原生家庭

1 学佛谈原生家庭创伤 孙颖莎原生家庭 我想逃出我的原生家庭英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年来,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被频繁提起,那就是“原生家庭”,似乎许多心理问题都能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上。那么,什么是原生家庭呢?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又是如何影响他的个人成长的呢?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指的是你从童年开始成长的家庭,是相对于成年后组成的新生家庭而言,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祖母、继父继母等成员共同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的亲人以及他们的关系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童时,我们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的养育者。学习内容不仅是如何与人沟通、夫妻相处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往往也和原生家庭密不可分。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曾经有句名言:“konwyourself”,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认识自我是我们一生都为之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而原生家庭则会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于自我的看法。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环境中能感觉到自己是无条件被爱的,那么,他的自尊水平往往比较高,安全感也更充足。而成长过程中,缺乏爱和安全感的人自我意识往往更脆弱。脆弱的自我也是现代人“缺爱”“没有安全感”的根源。 很多时候,生活在被爱包围的幸福的家庭环境中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大部分人也许都有遭遇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原生家庭问题。一些典型的原生家庭问题 典型的原生家庭问题包括,在父母情绪不稳定和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经常遭到家人的拒绝和情感忽视;父母离异,导致其中一方角色的缺失;遭受过家暴或者虐待等创伤经历;经常被亲人打击和嘲笑。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由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真的就不可弥补吗?只能成为自己一生的伤疤了吗?表面上看,将自己身上出现的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统统推给原生家庭,似乎就能给自己一个不去改变的借口了。可是,生活是自己的,我们不可能永远被困在家庭的牢笼中。一个人成长到十八岁后就应该具有一定的担当,思考如何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收获幸福,以及做出行为上的改变,比一直纠缠着黑暗的过去更为重要。 认知行为治疗 在针对童年创伤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常常会使用认知疗法。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那么,如果我们能够不断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并做出行为上的纠正,也许我们对人生和我们自己都会有一些全新的认识。这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和解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坚持和努力。如果你想改变,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与自己的童年经历握手言和,并解决那些困扰自己的问题 2、尝试着去和家人沟通和交流,用更理智的方式去和父母倾吐自己的心声 3、改变过去的那种和父母相处的不良方式 4、提高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经营好自己的新家庭,在新生家庭中重获爱与安全感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超越原生家庭》 《新家庭塑造人》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学佛谈原生家庭创伤 孙颖莎原生家庭

 本文转载自少年数学家。今天,小天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原生家庭问题。   都说“虎父无犬子”。可如果父母过于强势,教育出来的孩子真的会是“虎子”吗? 我们先来看看,前段时间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题为《“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的文章,一时间将“PUA”(Pick-upArtist搭讪艺术家)推至舆论风口。 那到底什么是PUA呢?其实,PUA指的是一种心理操纵手法,指通过话术“扭曲一个人眼中的真实”来达到精神操控的目的。 然而,真正擅长这种操纵手法的,不仅仅是渣男。有许多父母也总是以爱的名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情感操纵。他们习惯于把呵斥当关心,把打压当成爱。明明自家孩子各方面都挺好,但从不夸赞一句。 亲情PUA第一脉 危险夸大化亲情PUA第二脉 否认和打压 亲情PUA第三脉 隔离交际圈 亲情PUA第四脉 甩锅给孩子 亲情PUA第五脉 耗竭自信心 亲情PUA第六脉 虚假的希望/写在最后/其实,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在以“PUA”的方法教育着孩子。只是他们自己毫不知情,并且觉得理所应当。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爸妈是和我最亲的人,我不该对他们有秘密;打是亲,骂是爱!他们打我骂我都是为了我好......  直到长大后的今天,借着PUA事件的映射,才恍然大悟: 原来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自卑,那些在内心深处挣扎的怯懦,早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埋下种子了。 爱情里的PUA固然可怕,它能将一个原本独立自信的个体,在所谓“爱情”光环的遮掩下,逐渐变得孱弱麻木。 可即便如此,如果能在发现苗头不对时,保留一丝理性去思考辨别,还是可以及时止损的。 但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无意识的情感操纵,既难被发现,也无从躲避。而由此衍生的敏感和自卑,将一直伴随着我们往后岁月。 如果时光机真的存在,我想跨过岁月长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告诉她:你很好!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有价值了!本作品版权归少年数学家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到任何平台 注: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原生家庭对你有哪些影响? 在评论区与我们聊一聊▼▼▼

2 学佛谈原生家庭创伤 孙颖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哭了会怎么样吗


文/夏莫 01 人在年幼时所经历的变故就像是一个很久远的伤疤,不经常触碰,可是一旦揭开,依然感觉到痛彻心扉。 因为周围的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让他想起了自己经历的那些过往,仿佛被戳到了痛处,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 那些经历,成为一个个痛苦的烙印,不管自己有多么成熟,还是会为自己的旧伤疤放声大哭。 当走进婚姻之后,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不完美,也会在生活中继续。所有的这些消极影响,都要靠自己,慢慢地去消化,去选择自己应该过怎样的人生。 《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指出,原生家庭之所以会影响到婚姻的发展,是因为男人和女人的个性,都是由他们过去在家庭中所经历的人和事造成的,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在往后余生,他们待人处事的方式,以及对自我的期望以及对彼此之间的期望,都源于家庭生活的经历。02 《奇葩说》:原生家庭影响一个人一生以及他情感的发展。 人生这一辈子,都在试图与原生家庭,与自我和解。 这个世界上,完美的家庭、婚姻、爱情,其实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美好,都是靠彼此的不断努力不断美化而来的。 这个世界没有谁注定是亏欠着自己的,自己内心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也总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找回来。 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奶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父母带给他最温暖的那种记忆。 后来经历了父母离异,父亲再婚,他违心的夸赞了父亲喜欢的女人,被父亲夸奖懂事。可是,只有奶茶自己知道,“懂事”的代价,是带给自己多么大的委屈。 他不可以说不,也没有人会因为他的喜好而做出任何改变,他所要做的,就是迅速接受,并且习惯,还要学会安抚自己。 自己经历过的这种事情,往往会在有同样经历的人身上感同身受。奶茶的描述引起在《奇葩说》现场陈学冬的共鸣,他更加的率真,对于父亲的怨,成了深深的执念。 他成为了很多人仰慕的明星,却仍然会在谈及父母的时候黯然神伤。 他善解人意,不断的挑战新事物,他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那个最完美的偶像,就是因为他想要摆脱父亲带给他的阴影,成为更好的自己。03结婚之前,不在乎男人原生家庭的女人,付出了代价。 婚前,对男方的原生家庭并不在乎,后来,都变成了婚姻生活中无法跨越的暗礁。 原生家庭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原生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一些思想,都是根深蒂固的。 如果女人在嫁入男方家庭时,不好好地了解男人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那么很容易让两个人的感情出现问题。 刘岚与黄波相识半年之后便准备结婚,父母和朋友都劝她多了解对方的情况之后再做决定,但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她,根本听不进任何的劝告。 结婚之后,刘岚慢慢发现黄波的脾气不好,总是动不动就摔东西,经常因为工作不顺利而借酒浇愁,也会因为刘岚不够贤惠而横加指责。 但是,在他心情好的时候,他对刘岚又拿出了百分之一百的耐心,陪着她逛街看电影,向她诉说着甜蜜的情话。 这样多变的黄波让刘岚很没有安全感,而她也在了解了他的原生家庭之后明白了他性格多变的原因。黄波的父亲心气很高,可是一辈子也没有做出什么事业来,男人的自尊心导致了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总是把对生活的不满发泄在家人身上。 黄波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既憎恨父亲的无能,也在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不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而最终,他也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无法控制自己易怒的脾气,尽管他心里依然爱着刘岚,却让她在这段婚姻里受尽了委屈与折磨。 一言不合,就会和她吵架,甚至每次脾气暴怒时,他还会动手打她,一次比一次狠。而他的父亲也经常打她的母亲。 这么多年,他的母亲唯唯诺诺,对于丈夫毕恭毕敬,完全没有自我,甚至不敢离婚。而刘岚原本以为黄波没有染上这个习惯,可是没想到,他终究还是活在了他父亲的影子里。 刘岚不想成为像黄波母亲那样的女人,每天为了照顾丈夫,完全没有了自我,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 女人如果真正爱一个男人,一定要正视双方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也要正视两个家庭的价值观,是否能够成就两个人的爱情和幸福。 我们不能否认家庭带给一个人的温暖,不能否认父母带给自己的爱和陪伴,可是有些时候,要正视原生家庭的这种状态。并且把自己的感情带到正轨上来,不要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才是最重要的事。04 好的人生,不是自己可以选择起点,而是就算自己生在泥潭中,也可以把自己拯救出来,并且勇往直前。 虽然我们曾经带着伤痕,因为懂得痛,才更加渴望健康和幸福。 当我们知道,是什么带给我们伤害的时候,才会让自己的家庭有更好的氛围,努力改变孩子的生长环境,不让他再受伤害。 爱情,只与两个人有关,但是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碰撞在一起。 经历过不幸的人,要努力经营自己的家庭和婚姻,治愈自己,并且带给别人温暖。 或许曾经怨恨过,或许有过处境艰难的生活,可是,每个人都有自我救赎的机会,都有重新塑造自我的能力。 只要我们往后努力,能做得更好,才能走出阴霾,更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婚姻和家庭,面对自己的孩子。05 女人,在结婚之前,应该去看看男方父母的相处模式,看看他们家庭有着怎样的氛围,以及每个人的人品是怎样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指出原生家庭与一个人成长的关系:“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了解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到对方的品格,他的价值观,以及他对未来生活的规划。 要对这个家庭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把对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婚姻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原生家庭是否幸福,是否有比较正的三观,对婚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有的人会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而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然而更多的人会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如此痛苦的挣扎,会加倍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就像《芳华》中的一句台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追求自己幸福的女人,一定不要在爱情中太过于盲目。而是应该看看对方原生家庭父母的感情是否良好。他们又是怎么样处理感情上的问题的? 了解清楚之后,才能更容易做出选择,也更加容易和自己的爱人创建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一个人的内心承载着更多的爱与包容,有更大的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以及婚姻中的考验。 -END- 今日话题: 婚姻不幸,和原生家庭的影响大吗? 欢迎留言讨论。
学佛谈原生家庭创伤,孙颖莎原生家庭,怎么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

3 学佛谈原生家庭创伤 孙颖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有问题怎么自救

问: 因为父母不能让她去上大学,所以要和父母断绝关系!还仇视所有亲戚…… 老公的表妹高中为了考大学学了一年的舞蹈!艺考时成绩不好也没再参加校考,参加高考文化分刚过本科线被一个自招学校录取!因为家庭情况不允许就想让表妹不去上学,表妹居然要和父母断绝关系~ 说说表妹家庭情况:父母离异各自重组,表妹跟着爸爸,但是爸爸好赌还娶了个特小气的后妈,所以从小对表妹都是不闻不问,上学也不给钱高中前爷爷出钱,高中三年妈妈提供学费生活费支持三年!她妈妈二婚还生了个女儿,表妹高中三年她妈妈都在带孩子没有上班还是供她上学和学舞蹈,基本花光所有积蓄了! 现在表妹给她爸爸说要么给她2万块去上学,要么断绝父女关系!给她妈妈说的是我无法接受的“你嫁了那么多男人,打了那么多年工怎么连那么点钱也拿不出来?”还说她以后碌碌无为的一生就是像她妈妈,步妈妈后尘~ 刚嫁给老公时觉得表妹很乖,可惜生在了这样的家庭遇上了这样的爸爸!现在亲戚们都说她是学习舞蹈时身边的同学都是家境富裕的,所以她学会了攀比和虚荣! 原生家庭和贫富差距对一个女孩子到底有多大影响?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关于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宏桑推荐一本书,国内心理学作家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 书中有一个核心观点:我们对于爱和被爱的认知,基本上来自于原生家庭中跟父母的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小孩子的情感诉求没有得到正常的回馈,那么对于爱的认知也会随之出现偏差。 如下表所示 如果照料者的情绪阴晴不定,那么小孩子就容易形成焦虑型依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缺乏自信,在恋爱关系中患得患失; 如果照料者直接拒绝给予关心,那么小孩子容易形成回避型一连人格,对感情淡漠不信任,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在题主给出的案例中,表妹的行为就很接近回避型依恋人格。 因为父母离异后各自重组还都有了新的孩子,导致她成为一个貌似“多余“的人,无法感知到来自父母的照顾, 这种经历,会逼迫一个小孩子过早成熟, 所以她学会了用冰冷的语气去跟自己至亲之人去要求自己本该得到的上学权益, 所以她对自己的生身母亲抱持着一些厌恶的情绪, 更让人难过的是,表妹长大后,很有可能对感情缺乏信心,因为她在成长期就亲眼目睹了一段感情的分崩离析。 此外,题主的一些表述实在让人不舒服, 因为家庭情况不允许就想让表妹不去上学,表妹居然要和父母断绝关系! 现在亲戚们都说她是学习舞蹈时身边的同学都是家境富裕的,所以她学会了攀比和虚荣! 为啥要求上大学就成了攀比和虚荣?? 她这个年纪懂得争取自己的利益,已经很难能可贵,因为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题主不一样,她的18岁,除了自己可能没有人真正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再举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例子,我的回复是,在恋爱中的自卑本质上是对自我的不接纳, 所有人在失恋分手后都会有难过的情绪,但如果这引发了你的自卑和焦虑,你很可能就是上述的焦虑型依恋人格。 分手后,安全型依恋人格的思维模式是:我们不合适,所以分手了。 而焦虑型依恋人格的思维模式是:我不值得被爱,所以他离开了。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从一段挫败的感情中逃离出来,而焦虑型依恋的人则很容易从此陷入恶性循环。讽刺的是,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 表妹对于亲密关系的恐惧,是题主眼里的攀比和虚荣; 自卑的人内心的无法自我接纳,被提问者视为屌丝般怯懦。 你身边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小伙伴,或许我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至少可以怀有更多善意的理解。 完

01 经常听到有人告诫那些适婚青年,找对象尽量不要找单亲家庭的,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大多有人格缺陷。 我觉得这种告诫虽然出于好心,但对单亲家庭的偏见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一个受到健康教育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角色缺失”家庭长大的孩子。 这样的家庭虽然看似完整,可父母一方“角色缺失”,孩子从小就生长在一种比较迷茫的氛围中,明明我跟别人一样都有父母,但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享受到父爱或者母爱呢? 一旦父母中有一人对这种关系心生怨念,就一定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让他们从小就背负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 如果这种心理压力不能正确排解,长期积压,最终超过他的心理承压极限,就会导致他心理失衡,对他身边的人造成很大影响。02 我有个同学就深受其害。 他跟他老婆是高中校友,高她一级,参加学校社团时认识的,时间久了两人互生好感,偷偷确定了恋爱关系。 后来他得知老婆父亲做生意,长期不回家,她母亲怨言很大,两人经常发生争吵。她母亲甚至说出了往家里拿些钱,有这个男人不如没有,还不如死了算了。 长期的争吵让她母亲变得异常暴躁,而且心情经常阴晴不定,经常给她老婆发脾气,搞得她老婆性格也有些任性乖张,常常莫名其妙地耍性子,发脾气。 当他知道这些情况后,对老婆的“小任性”特别包容,给予了她更多的爱和关心。后来两人相约考到了一座城市,大学毕业后很快就订婚成亲了。 原本以为结婚后老婆在一个有温暖多关心的环境中,婚前的任性会有所改观,可没想到婚后的生活不但没有让她脾气变好,反而更坏了。03 婚后第一年情人节,他老婆就因为他忘记买礼物大发脾气,甚至脱口而出要离婚,并大声质问他还是不是她男人。因为确实是自己忘记买礼物,而且是在这种日子,他连忙道歉,并且赶紧补上礼物,老婆这才罢休。 第二年他老婆怀孕,公婆从外地赶来照顾,事无巨细地关心她,可她还是不满意,总觉得老人做得不够,甚至对老人口出恶言。两位老人气不过,不等她坐月子就返回了老家。 这回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他岳母亲自打电话说,要是他们再不来照顾女儿,她就让女儿把孩子打了离婚。 他知道岳母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但又不想父母受委屈,费了很大劲才把她们母女情绪安抚好。 孩子出生后,老婆更是不可理喻,经常提出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歇斯底里地闹,动不动就拿孩子和离婚要挟。 这样的婚姻让他疲惫不堪,最后出轨了。 这之后没多久两人就正式离婚了,离婚后他长出一口气,说终于解脱了。04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对于他的出轨,我觉得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尽管从道德上来讲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从这个故事看,这种“角色缺失”家庭的孩子比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缺陷更大,娶了这种家庭成长的女儿,婚姻中会暗藏三点隐患: 一、安全感缺失造成的心理焦虑会转嫁到现家庭婚姻中最能让女人安心的就是安全感,可这恰好是“角色缺失”家庭女孩最缺乏的。从小的家庭环境让她们对安全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如果得到就害怕失去,从而产生心理焦虑。 越害怕失去,她们就越有危机感,越想把现有的安全感牢牢抓住。生活中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她就会情绪紧张,严重时就会情绪失控。 情绪失控的人,给家庭、周围的亲人和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二、原生家庭角色的代入会让她们情感错位原生家庭烙印太深,心理阴影太重,长大后就会不自觉地拿现在的一切跟原生家庭对比。甚至会进行角色代入,时刻想着原生家庭发生的事情现在一样会发生。 就像我同学的老婆,她总觉得老公迟早会像她父亲对待母亲那样对待她。把母亲原来的角色代入到自己身上,造成情感错位。 这种情况心理学上叫“创伤性应激障碍”,经历创伤性事件可能会造成情感上的损害,不仅直接相关的人,而且那些事后暴露在创伤性事件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三、感恩心缺失造成她们认为别人对她的关心都是欠她的从小生活在“角色缺失”的家庭,她们对关心和爱有一种饥渴感,这样她们长大后只有过度索取才能弥补自己的缺失。 这种思想后果很可怕,她会觉得现有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好都是欠她的,都是自己理应得到的,他们这样做只是对自己过往缺失的弥补。 对家庭成员精神上的折磨,在物质上的索取,最后造成家庭成员耐心耗尽,这一切也都有原生家庭模式的影子。对一个家庭而言,父母就是子女成长的引路人,子女的问题大多也在父母身上出现过。幸福美满的家庭培养的孩子,大多善良、积极、阳光,而即便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只要培育得当,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很正常地接受这种现象,反倒不会出什么差错。 可是一旦父母都在的家庭出现“角色缺失”,必然会让孩子在童年长期背负心理负担,等到成年后,他们也有了释放的出口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而这种释放往往是带有破坏性的。 所以,结婚成家,宁肯要单亲家庭的,也要慎重考虑“角色缺失”家庭长大的孩子。



学佛谈原生家庭创伤 孙颖莎原生家庭

学佛谈原生家庭创伤 孙颖莎原生家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有人能够以父母的婚姻为镜,有意识地颠覆命运,把原生家庭失败的点,转为自己未来人生的“警示牌”。

本文关键字:学佛谈原生家庭创伤,孙颖莎原生家庭,怎么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