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感同身受的句子 从原生家庭魔咒中解脱
1 原生家庭感同身受的句子 从原生家庭魔咒中解脱 有关原生家庭的心理学书籍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婚姻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是充满爱心和阳光的。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很暴力。在离婚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会在自己的婚姻中充满不安全感。 这些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匮乏感。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的人格背景,我们所有的选择,思考都是在此之上进行的。 原生家庭造成的匮乏感有以下三个方面 资源的匮乏 爱的匮乏 时间的匮乏资源的匮乏最明显的表现在金钱上。 有的人会把钱紧紧地攥在手中,花他的钱就像割肉一样。这种人并非缺钱,而是缺乏由钱而带来的安全感。从小缺爱的人,在婚后总想控制伴侣,希望由伴侣身上弥补这种匮乏,对伴侣的一言一行都特别在意。这种爱,对伴侣而言,是桎梏,想要逃离。 时间的匮乏者急躁。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负能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有跳出这种桎梏,才能获得新生。要突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匮乏感,打破原来的人格背景,唯一的途径是提升自己。 就像毛毛虫蜕变成蝴蝶一样,脱离原来的群体,进化成全新的自己。站在更高的地方,你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周梵《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 读书打卡day4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曾写道:“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句话常常被人引用来说明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原生家庭有哪些常见的负面影响呢,我们又能多大程度地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要认识到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一、缺爱缺爱从成因上可以分为“情感忽视型”、“情感虐待型”和“情感混乱型”。情感忽视型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关爱太少,容易让孩子通过讨好来获得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渐渐发展为依赖类型中的焦虑型。 情感虐待型指的是孩子的父母惯用打骂和贬低的方式教育孩子,这容易让孩子开始自我否定,对他人抱有敌意和惧意,发展为依恋类型中的隔离型。 情感混乱型指的是父母自身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常常给孩子造成巨大创伤,事后又极力弥补或者道歉。容易让孩子辨别不出好坏情绪,发展为依恋类型中的混乱型。 二、指责经常指责别人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别人的错误、缺点和不足,并且会把结果的糟糕和自己不好的感受,都归结给对方。面对喜欢指责的人,他人的感受会非常糟糕,就像一无是处的人,不论怎么做都无法满足这类人的要求。 指责是一个代际传承的问题,喜欢指责别人的人,往往有个喜欢指责他们的父母,在他们的父母看来,他们没有优点,不应该犯错,在“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的批评中长大。 因此,他们非但不会变得宽容理解,反而会内化他们的父母的形象,在内心塑造一个无比严厉的批评者,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十分挑剔。 被指责长大的人活成了他们父母的模样,用指责来诱导他人,来验证早年经验的正确性。如果你想要改善和这类人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受其潜意识诱导,而要在他每一次指责的时候肯定他。 三、控制双方的关系越亲密,就越容易发生情感操控的情况。全球反情感暴力专家、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丽莎·阿伦森·方特斯(LisaAronsonFontes)在她的书《情感操纵》中,认为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操纵,指的是运用情感成为伤害对方的武器,支配、胁迫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目的得以达成。 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和妈妈宋倩的关系便可以体现这一点,宋倩对英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呀!”、“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妈是和你最亲的人了,还能害你呀!” 这样的缺乏边界的情感关系,会让人变得窒息,英子最后得抑郁症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思维方式原生家庭经常会限定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比如,你从小在混乱、难以安全的环境下长大,一直是小心翼翼,随时都害怕有危险。那么即便你后来长大了,搬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还是会对那些危险的东西更敏感。因为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危险的,必须时刻小心。 这是原生家庭带给你的枷锁,让你以为世界就是这样,就像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般,当你见识过其他框架的样子,便自然而然改变了。 缺爱的人什么时候能够变得不缺爱,很多人以为靠的是自爱。其实,只有当他被无条件地爱过,才能变得不缺爱。 很遗憾的是,缺爱的人在见识到爱之后,并不能意识到这就是爱,因为他以前没有见过。最终,只有靠失去的代价来明白,自己已经拥有过爱了。此时,他治好了缺爱,可是也很有可能失去那份爱了。 我们想要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最初的样子,想要打破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即使是负面影响,也无异于是连根拔起。没有根,就更没有归属感。但是,正如强迫性重复并不是为了重复悲惨的命运,而是为了觉察问题、改变问题。 心理学上,“重要他人”的概念也在告诉我们,与重要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也在重塑着对关系的认知。 对原生家庭的认知是了解很多问题的源头,并不是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学会对自己负责,这样才能拥有改变的力量。 -TheEnd- 作者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yandlife》
2 原生家庭感同身受的句子 从原生家庭魔咒中解脱 原生家庭教育忍气吞声
作者:心理师,卢先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最近几天情感问题写得有点多,导致我的后台,咨询我的人太多,真是幸福的婚姻,少的几乎没有。 那么,今天,我想写一篇关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伤害的文章,而且我,就是一个原生家庭很凄惨的人。 我是在单身家庭长大的孩子,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跟别的男人走了,扔下我们不管了,我没有母爱,父亲每天工作,没时间照顾我,我真的很可怜,我好想要关爱。你算啥?我比你更惨,在我5岁的时候,父母全跑了,他们都不要我了,我是在孤儿院长大的,我很想知道父母的爱是什么感觉,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好自卑。你们都不算什么,虽然你们没有父母的爱,但我的父母给我的爱,还不如不给,我是被他们打大的,我甚至怀疑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造成了我长大很没有安全感。 以上的3段话,是我在一个微信群里面看到的,他们仿佛是在比谁的家庭更惨,比谁的人生更凄凉。 但他们无非说的就是原生家庭给他们的带来的伤害。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原生家庭的伤害,需要一生的时间来修复。 这句话并不是毒鸡汤,原生家庭的缺陷,确实能给一个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 原生家庭有缺陷,孩子长大后就会有缺陷,这句话,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不管是缺爱的家庭,还是单亲的家庭,或者是从小生长在家暴中的家庭,只要是有缺陷的家庭,那么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出现以下3大性格弊端。 1、缺乏安全感,容易从别人身上寻找安全感,特别是容易把爱人当成她的唯一,这一点很不好,一旦遭遇背叛或者分手,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崩溃,从此以后不相信爱情,不相信任何人。 2、付出型人格,这类人比较心酸,别人对她一个好,她就会很容易感恩戴德,哪怕别人简单问她一声“吃饭了吗”,也会被感动的泪目,并且,付出型人格掌握不好对他人好的尺度,经常无下限的付出,最后换来的是遍体鳞伤。 3、自卑型人格,这类人更可怜,如果后期调解不当,自卑很容易伴随他们一生,要么是对事业自卑,没信心,干什么都畏首畏尾,要么是对感情自卑,甚至自卑到没勇气要女孩的电话,或者感觉配不上其他男人。 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充满自信,长大后阳光乐观,缺陷的原生家庭,能使孩子抑郁寡欢,没自信,不敢面对困难,喜欢逃避。 为了让大家理解得更透彻,我拿上面的3点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列举出3个案例说明,最后再教大家怎么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一、缺乏安全感! 恋爱能让一个人卑微,或者患得患失没有错,但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那就不是自己的人格问题了,而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 曾经有一个女孩,恋爱后特别的依赖男友,特别缺乏安全感,男友回信息慢了,或者不回信息,就会让她焦虑不安,并达到了慌张的程度。 每次男友忙或者没时间回复信息的时候,女孩都觉得男友可能不爱她了,或者是外面有人了。 于是,从此以后女孩越来越粘人,也越来越依赖男友,把男友当成了她的唯一,只要男友有时间,那么女孩就会占有男友所有的时间,最后弄到男孩没有了私人的空间。 终于有一天,男孩受不了了,狠心地说出了分手,那一刻,女孩的天都塌了,伤痕累累,从此以后不敢相信任何人。 他们谁有错?谁都没错,只不过是都无法控制自己。 极度缺乏安全感,那么就造成了女孩的需求感越来越强,需求感越强,就会越粘着男友,生怕男友跑了,所以才会以占有男友的方式,来填充自己的恐慌,填补缺乏的安全感。(就像屏幕前的你一样) 这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最大的弊端,他们不知道怎么抚平焦虑的情绪,于是只好用占有粘人的方式,来达到消除恐慌的目的,那么,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 (你想解脱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吗?继续向下看) 二、付出型人格! 付出型人格,掌握不好人际关系的尺度,别人对她一个好,她能对别人十个好,付出型人格的人,大部分生长在严重缺爱的家庭。 以前有位女孩,被奶奶爷爷带大的,虽然爷爷奶奶也关心她,但毕竟跟真正的父母的爱,天差地别,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并从小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于是,她长大后,特别依赖对她好的人。 25岁恋爱后,男友简单的一句问候。 比如: 你吃饭了吗? 天冷记得加衣服。 这两句简单关心的话语,竟然能把女孩感动到泪眼朦胧,甚至第二天,请了男友吃了一顿大餐,来回报感激之情。 因为从小对她好的人,真的太少了,几乎没有被这么关心过,于是,对于爱人身份的男友,随便关心她一句,她就泪奔了。 后来发展到,男友对她一个好,她能对男友10个好,最后男友对她不好了,甚至变本加厉地指责她,女孩依然无下限地对男友好。 因为女孩感恩男友对她的关心是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想通过付出的方式,得到男友更多的爱,因为从小缺爱,所以特别依赖被爱的感觉。(就像屏幕前的你一样) 可是最后,女孩还是被男友甩了,因为女孩的付出让男友觉得是理所当然,也认为女孩没价值,这就是人性,不学心理学的人,无法控制,没有谁对谁错,只能怪没遇到对的人。 写到这里,我觉得,付出型人格,也是可怜的孩子,如果你的女友或者男友,是这种人格,请你一定要加倍珍惜她,因为他们是,从小没爱的孩子。 (怎么解脱付出型人格给你带来的困扰?继续向下看) 三、自卑型人格。 从小缺乏鼓励和支持,并被父母长期的打压,或者是挫折试教育,或者单亲家庭,孤儿,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 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认可,那么长大后就会自卑,因为他觉得,别人有的他没有,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自卑到一定程度后,便会恐惧失败,不敢面对失败,以至于导致不敢迈出那一步,比如在工作上畏首畏尾,或者不敢追喜欢的人。 曾有一个男孩36岁了至今没有对象,他曾懊恼地跟我说,我真是太恨自己了,觉得自己太窝囊了,我这么大没对象,都是因为跟我不敢要女孩的微信有关。 我遇到过4个对我有好感的女孩,她们见到我会莫名的兴奋,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她们喜欢我,结果因为我不敢跟她们要微信,全部错过了,因为我怕被拒绝,更怕她们看不上我。 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她们跟了其他的男人,或者有的再也没出现在我面前,那种感觉,只能用伤心加遗憾来形容。 这就是原生家庭给孩子们带来的创伤,如果你已经身为人母,那么看了这篇文章后,你就需要重视了。 那么重点来了,原生家庭的伤害会毁了你一生吗?来听听心理师怎么说,咳,不用听其他心理师说了,因为我就是心理师。 这一块,没有人比我更有发言权,因为我的原生家庭就很差,比你想象的更凄惨,曾经的我就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并且上面我说的三点,我都包括了。 我不仅自卑,而且还没有安全感,并且是付出型人格,我真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只不过是,这个万千宠爱的方式,贴心的让我流泪。 我的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伤害,直到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才彻底的解脱,也就是说,虽然原生家庭不好,但不足以毁了你的一生。 你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自信,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取决于你什么时候认识到,自己自卑或者没安全感的原因是为什么以及你需要的是什么。 就像我一样,当我知道没有安全感后,没学心理学之前,我只是单纯的怕失去她,当我大彻大悟后,我才知道,我缺乏安全感,那是因为我的需求感太多了。 我付出型人格,那是因为我从小没爱,所以别人对我好,我很容易感动,几乎是那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种类型。 我自卑的原因,是因为我怕被拒绝,恐惧失败,所以我才逃避失败,逃避迈出永远的那一步。 那么知道了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之后,就有办法一一解决了,后来的我,慢慢的,这些负面因素,一个一个的被我击破了。 虽然,还没有完全治愈童年的伤害,但是我真的自信了很多,站在山峰的时候,有种谁主浮沉的错觉。 重要的秘诀,就是,你一定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记住,一定要,如果你迈不出第一步,你将永远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恐惧。 就好比,你饿了,不敢吃饭,怕被噎到,那么如果你不敢张开嘴,就饿死了,世界将对你说拜拜。 比如曾经的我很自卑,也没勇气管女孩要微信,后来我知道原因后,我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不就要个微信吗?又能怎么样? 当我管一个女孩要了微信后,没想到她竟然给我了,那一刻我好开心,忐忑的心终于放下了,而且,她给了我微信,证明我成功了,我的自信强大了。 其实,万物万事的恐怖,是被我们想的恐惧了,当你迈出那一步,你就会觉得,真的没那么让人感到恐惧,而且胜利的喜悦,会让你继续有勇气管女孩要微信的冲动,包括,你会继续做任何一件事,你的自信会越来越强大。 后来有几个女孩拒绝了我,那一刻我还是有些恐惧,被打击了自信,但是后来我发现,被拒绝了,也没啥?并没有给我造成什么影响。 于是,我就不停地要啊要,我终于摆脱了自卑心理,当然,我要微信没别的意思,只是锻炼自己的心性。 可是,不知是福还是祸,正是因为我要了那几个女孩的微信,所以才,造成了我之后好几段惨痛的感情,我被伤得体无完肤,对于我的感情故事,当我1万粉丝后,我会在专栏里写,到时候欢迎观看。 那么继续说付出型人格这一块,上面说了,什么事你都要迈出那一步,当我知道我付出型人格的根本问题,是小时候缺爱,和长大后希望被关爱造成的人格缺陷后。 那么我知道,我不能继续付出了,我需要忍住,当我忍住第一次不付出,忍住第一次不被她简单关心的问候而感动,(比如天冷加衣服),我突然发现,我以平常的心对待她之后,她反而对我更好了。 如果我使劲地付出,那么对方一定会认为我很廉价,当我忍住第一次后,这就导致了,我忍住了全部,一次,两次,三次,最后,我终于摆脱了付出型人格。 我变成了一个,她对我好,我就对她好的人,我不会盲目的付出太多,这就是我走出付出型人格的方法。 记住,重要的是忍住,兄弟姐妹们,忍不住,你也得给我忍,饿了你都能勇敢地去吃饭,为啥不能勇敢地忍住一次付出? 你只要知道,别人对你好多少,你对他好多少就行了,别人对你不好,那么请立刻停止付出。 最后是终极问题,也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安全感。 当我知道,我的缺乏安全感是怕失去对方后,是我需求感太强了,太粘人之后,我立刻停止了第一次行动,比如不停地发信息。 比如,从每天给对方发10条,减少到每天8,以此类推,你要减少对他的需求感,当你不停地减少,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没那么需要他,一切都是你太粘人了。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你要忍住一次,忍住一次,那么就会有二三次,就像婚外情一样,咳,开个玩笑。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要知道,对方并不是你的唯一,你没安全感,是因为怕失去对方,怕失去对方的终极原因,那是因为你自己不够强大。 如果你能狠心的提升自己实力,让自己强大了,你会发现你不在怕失去他了,然后呢,就莫名的有了安全感,因为我不怕失去你,失去了我还能找到更好的,所以,我不再需要从你身上找安全感了。 况且,自己才是自己的安全感,比如手机有电,汽车有油,这些都是你的安全感。 别人是消耗品,是永远无法给你安全感的,太过依赖对方,那么你手机就会关机,汽车就会没油,懂我说的意思不? 你要有给手机充电的能力,你要有钱给汽车加油,这才是你的安全感。 当我明白了这一切后,哈哈,我真的脱离了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伤害,如果以前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是百分之100,那么现在就是%20。 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那%20几乎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了。 这就是我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终极奥秘,百分百好用,相信我,你要去尝试,你要有强大的自律性,忍住一次两次,那么以后,就是顺其自然了。不信你就去试试。 本来只想写2000字的,总担心怕大家看得累,觉得墨迹,但是莫名其妙的就想写这么多了,就想写的更细心更细节一些,因为我知道写得越细节,就能够越好的帮助到大家。 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获?如果有,请大家评论区支持我一下,因为你有收获了,我才会每天不停地写,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我写作的动力,最后谢谢大家。 我们,明天见,我是你永远的,心理卢先生。

3 原生家庭感同身受的句子 从原生家庭魔咒中解脱 原生家庭欠钱自己能赢回来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的影响,它不只是说两代人之间的联系,它可能会拓展到从你开始算起倒推往上至少三代的一个视角。比如说你父母那一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辈…… 那么,问题就来了: 这一代一代传下来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原生家庭会怎样影响你? 它会怎样影响你和你孩子之间的互动呢? 这三代人相互之间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要解释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家庭治疗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词:代际传承。 代际与传承 代际传承,这个词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看:“代际”与“传承” √代际 这个家族里面,每一代都存在的情况 √传承 这个家族里面,代代相传的某个“东西” 我们每个人,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也是原生家庭以及当下核心家庭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能冥冥当中会带有我们“原生家庭”中某个人的影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说,你很像你姑姑,像你的爸爸,像你的奶奶,其实这就是代际传承。 比较常见的代际传承,一般都有这五种模式: 1)情绪模式 如孩子和妈妈情绪很像,不管遇到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就特别容易紧张,情绪特别容易炸。 2)职业规划习惯 如每一代都有医生,每一代都有公务员,每一代都有老师,每一代都有警务人员等等 3)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这个话题,相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因为它还受到亚文化的影响,我们就不多作展开。 4)某种观念 如家族代代重男轻女,要求后辈做个有钱人、做个好人…… 5)婚姻和亲子的相处模式 如找了一个爸爸这样的男性结婚,家族代代“女强男弱”…… 前面三种是比较好理解的,所以我们今天就着重来讲一下代际传承中的“某种观念”和“婚姻亲子的相处模式” 代际传承中的“某种观念” 在家族里面,能够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特质,它可以是“某种观念”。 在过去的工作经历中,我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她们家族代代相传下来的观念:我们家的人可以穷,但是你做的工作一定要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如果家庭治疗里边的派遣理论来讲,这种家族就属于是典型的超我的道德层面传递派遣,这就是这个家族传递子孙后代的一个典型模式。 在那个家族里面,有一个女生,正好在大三接近大四的那一年,准备要毕业的时候,她就生病了——焦虑加强迫。 症状严重到没办法继续去学校,没办法独立走上工作岗位。 我跟她在展开咨询工作的时候,就聊到他们家族的派遣的传承下来的观念。 最开始她不承认家族有这种派遣的观念。 但后来,她想了想说: 爸爸的话像魔咒一样,一直在影响着自己 在跟她的谈话中,她告诉我,她的爸爸是这样跟她说的: 你要对社会有价值。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共同体,荣辱共同体,我们的情绪也是相连的。 你看上去虽然很渺小,但是你一点都不渺小,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产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每一个人产生影响。 你要记住,你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你要与人为善,不要轻易的去伤害别人。 那个女孩每次和别人吵架,或者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他爸的那些教诲,就会在她的脑子里浮现。 每一次浮现这些画面的时候,她就特别纠结,愤怒、无奈、委屈,但是又觉得像中了魔咒一样,她没有办法不去执行。 她回忆说,考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她抑郁过一段时间,但因为当时在父母身边,父母扶着她往前走,一切都还好。 刚上大学,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直到大三,她需要找实习单位,为毕业做准备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当她即将成为大人的时候、当她要去实现她的家族传承的时候,她病了) 后来,我给他们家约过两次家庭咨询。 那个女孩就有机会当着爸爸的面,把这些年来她觉得一直束缚着自己的观念做了一个澄清。 沟通的过程中,那位爸爸觉得很意外: 我之前从来没听你这么讲过,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听到爸爸的话,女孩激动地说: 你看,你又来了,你跟我说话的时候总是说一句——为什么不怎么样。 正是你以前经常跟我说的,“为什么不”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像一个魔咒一样。 这位爸爸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他就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去跟女儿沟通: √我有一个提议,我说出来,你觉得怎么样呢? 他这么说了以后,女儿就觉得好一点。 直到最后一次咨询的时候,那个女儿就跟我说: √现在我跟我爸聊天的时候,每次他跟我说“我有个看法,你怎么看”的时候,我有一种不同的体验。 以前他说“你为什么不怎么样”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个东西笼罩住了我的脑袋,我听不进去他说的话,我觉得动不了。 现在他换了一个说法,我就觉得好像过去盖在我脑袋上的东西消失了。 现在的我,听到他说的那些建议,我听上去更多的是像我的参谋长一样,给我提供一些战略方面的参考,还蛮有用的。 代际传承之“婚姻和亲子的相处模式” 我们家庭治疗里边经常用的一种工具,叫家谱图。 这是两个大家族。 方框代表男性,圆圈代表女性。 在家谱图中,有两个符号需要注意一下。 一半涂黑:这个人有物质依赖,要么嗑药,要么吸毒,要么就酗酒。 全部涂黑:一个高功能的家庭成员。所谓高功能,小孩的上学吃喝拉撒她管,老人她也管,老公她也管,啥都要管。 从上面这种图,大家可能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在这两个家族里面,男性基本上都是酗酒,要么酗酒,要么就是无业,没什么社会功能。 如果用精神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可能就会说,在这两个家族里面,男性都是被阉割的。 当然,在家庭治疗里,我们一般不这么说。 家庭治疗里,有一个观点是“循环因果”。 我们会认为一个家庭里,如果这些男性都显得很无能的话,那在这个家族里,多半是有一些人在配合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在这个家庭里做一个无能的人。 好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在这个家庭里面谁在配合他们。 大家发现没有,这两个家庭中的女性,她们大都是高功能群体。 比方说,红圈圈出来的,排名第一位的女性,她是家里边的最大的女儿。 她的爸爸是个酒鬼,她的爷爷是个酒鬼,而她的妈妈、她的奶奶、她的曾祖母都是高功能的女性。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两个家族里,婚姻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一个厉害的女性,找了一个需要被她管教的、没什么成就的、没什么社会能力的男性。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婚姻的魔咒”。 有的人可能会问说: 为什么这个家族里面没有人去打破魔咒? 为什么这个家族里的女性不找能干一点的男性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你是家族里面的女性。 你从小看到的是,这个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女性在管,所有的男性都是没啥本事的。 这样耳濡目染的经历,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家族里面的女儿们,让她们对男性形成了一种印象——男性是不可靠的。 另一方面,女儿们可能从小就要帮助自己的妈妈、奶奶或者外婆,去照顾家里的大小事物,相当于她们从小就被训练成了这样去生活。 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他平时踢惯了球,哪天他走到街上,看到有个球过来,他本能性的也想去踢一脚。 这其实,就是自动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女性长大以后,可能更容易被那种“一看就很弱,需要被照顾的男性”所吸引。跟这样的男性相处,可能对这样家族的女性来说,既让她厌恶,但又让她熟悉,但是熟悉的感觉会比厌恶的推动力更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会说的一句话: 我年轻的时候就发誓,我一定要找一个和我老爸不一样的男人,但是我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偏偏找了一个像我老爸那样的男性。 谈到这里,大家应该就知道了,一个家族的代际传承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这个家族里所有的人都去配合,才会导致这样的一个结果。 关于文章:公开课文字稿,节选自2022年咨询师之家公开课《刘亮:中国式家庭常见问题与冲突》,公开课老师刘亮博士,由咨询师之家编辑明月、李霜整理。 小数据研究所心理学术专场 阅读时间 约5分钟了解你的心理分离度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出远门离开家的感觉吗? 我第一次是刚上大学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学校,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他们就回去了,他们刚走,我就毫无征兆得哭了。我开始意识到,从这一刻开始,我就要独立了。 或早或晚的,每个人大概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自己逐渐和父母分离,而这种分离,不仅仅是距离上的或经济上的,它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独立和成熟。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广泛而深入,它会塑造你的个性、影响你的人格发展、甚至影响到你未来的人际互动模式。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幸福,它会成为治愈你一生的良药;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糟糕,你曾遭受的伤害,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他们的路,会比其他人走的更慢、更难,因为他们的一生要耗费很多时间,来和自己的性格,童年的阴影或者原生家庭某段深刻的影响抗衡。 曾有一个网友这样描述她的原生家庭:“最能轻易把人击败打垮的,往往不是社会、不是职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所谓避风港的家。低谷时,我不会觉得‘回家就好了’,家人甚至会给予更大的压力。” 如果命运发给你一手烂牌,没办法,只有想法把它打到最好。而努力,是我们手里最后的底牌,只有它,才可以让原生态家庭给你的痛只是一阵子,而不是一辈子。 只有让那些伤害在我们的身上终止,才有可能去构建一个更好的新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可以选择给孩子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前提是,你得先了解自己父母之间的情感纠结、父母对自己的情感类型以及自己对父母的情感矛盾。那么,你与父母之间是怎样的交互模式? 你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了吗? 如何减少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伤害? 为了帮助大家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一个全面认识,小桃花联合国内心理测评专业团队特别献上 《原生家庭模式评估》 。本测试将从多个角度入手,概括你的原生家庭模式,并详细分析你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类型 ,其中包括你与父亲、母亲彼此的心理分离程度。你将获得什么? ▼小桃花的宠粉福利时间测试前先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6折优惠券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温馨提醒:每次付费享有一次测试机会,如需再次查看报告,请返回原测试购买链接,点击下方的“报告”。 ↓↓请领完优惠券后,再戳阅读原文~

原生家庭感同身受的句子 从原生家庭魔咒中解脱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这类型的婚姻:父母强势介入、原生家庭存在问题、男方花心背叛感情、女方隐忍多年,在这样的婚姻里,妻子会感受到特别委屈痛苦,最终婚姻走向毁灭。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感同身受的句子,从原生家庭魔咒中解脱,一个人的原生家庭背景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