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婚姻注意事项 小三与原生家庭关系怎么填
1 原生家庭婚姻注意事项 小三与原生家庭关系怎么填 讨厌原生家庭没钱花
某次聚餐桌,有个女孩问:我要不要再持续深造读博? 孩子舅舅闻言抢答:女孩子找个好工作嫁人要紧。博士出来都“圣斗士”咯。 其余人便也不好驳斥长辈。我仅能谨慎回答:多读书总不会错,当然了,也能边读边工作边结婚,都不妨碍。 没多久,她微信给我留言:考博的事以后再谈,把人生大事先办办。很快,朋友圈看到她结婚的照片。 想也知道,恋爱虽自由,婚姻仍依着父母之意,早婚早育晚年享福。 马上我的脑子里出现,老生常谈的话题,怎么与原生家庭和解,如何对抗原生家庭,如何与父母沟通婚姻观…..父母是随机分配已成定局,破局只有靠自己,究其根本是如何直面自己的缺失,认知自己的不足。 童年——爱的缺失罪与罚《罪与罚》大结局升华到对人性的拷问,两兄弟因成长环境不同,渐生成完全相反的习性。现实生活中,虽说龙生9子各有不同,不可否认爱的天秤从来不是平衡的,如:重男轻女的父母会坚定认为,小时候女孩要叫招娣来召唤儿子;长大后,更要多赚钱供养弟弟。 华兹华斯在《彩虹》诗句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孩子的爱是纯粹的、真实的,象我们的父亲;儿童更是未来的成人。父母所有的表现的一切情绪、习惯和道德等,大多都由童年时代的经历所决定的。当某个开关被打开,你在肌肉记忆中存储的行为或是暴躁的、疯狂的、自卑的等等都会无意识的发出,很显然,你得自己去面对且认知自己的感受。 【你当象鸟 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没有出生证,从未上过学的女孩,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可她却成为家庭的背叛者。在剑桥、哈佛求学的她,只要踏上家的那座山,她仍像是患上某种病,分不清真实与虚幻;哥哥有把她头摁入马桶吗?拉着她在大街上暴打吗?有,又好象没有;毕竟姐姐、妈妈都说没有;家人们警告她,再不回归家庭她就要被魔鬼带走了。世界总会眷顾努力的人,心有太阳就一定能见到曙光。历经10年,塔拉得到爱人泰勒、导师们的帮助下取得了博士学位,更凭着自己努力从原生家庭的泥潭中爬出来。她仍是那个塔拉,曾经弱小无助,现在独立坚强。 接受过高等学府教育的塔拉仍需10年时间来认知自己,何况我们呢?!童年时期,父母便是我们的全部,如父母长期争吵、责骂等,都在小小的孩子在心里便把责任揽在身上。成年后,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现,记忆开关打开,马上进行自我否定,责任全部揽上身,这种情绪在工作与生活当中相当致命。 或者我们可以试着努力一下: 尝试自我对话 写一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留的作业: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想想那些过往还有最初的记忆,看看能悟出些什么? 1、你的父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2、你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一个人? 无论你是如何回忆你的父母,当我们是毫无生存能力的婴儿是首先学会的行为是顺从,要满足口腹之欲的童年,顺从才能生存。 “顺从的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的长大成人。”心理医生苍鹭说。 那些听之任之,对父母要求几乎无法抗拒的成年人,更是将自己置于加害者的位置,我妈说:要生二个孩子;我爸说:结婚要住一起;我父母说:彩礼要10万;把一切都推到父母身上,而作为成年人的是是如何想? 成长的本质是需要减少并打破与家庭的依赖关系,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曾经父亲因我在某大厂上班,隔三差五让我替亲戚购买手机,还须要比市面上便宜几百上千元。几次下来,工作期间还电话不断,终于有一天与父亲之间产生争吵:怎么?养大你管不了?买几个手机怎么了? 我希望爸爸能明白,公司规定员工不能通过任何渠道用进货价购入手机,被发现会被辞退的。我非常认真的说 父亲有些下不来台却仍希望我顺从:那怎么了,长大了翅膀硬了,我看你是能力不行拿不到吧? 你们两老的手机我肯定包买,工作太忙碌不希望再被打扰,希望爸爸能理解!我再次强调 父亲在家中是C位且强势,非常习惯性让儿女顺从。过程不似这几句对话那样轻描淡写,一次一次暴躁争吵中,我仍坚持做了自己。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次与原生家庭的对抗。 那天,不知怎么了,我对着穿黑丝的女同事说:你这样穿看起来不正经!女同事白了我一眼:多管闲事。过了好些年,我才晓得我的观念源于原生家庭的固有观点。如:女人化妆一看就不正经,女人晚归就是放荡等等。细思极恐的我,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线上学习、读各类心理学书。即便如此有好几次过节归家,这类可怕观点又让我认同,思想的拉锯让我的工作生活都有了巨大变化,性格自卑且尖锐,更一度让我产生怀疑,难道我真的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吗? 童年时期,父亲对我的长期冷嘲热讽,造成我严重缺乏安全感,无法与伴侣建立良好的沟通,哪怕是关心也用冷嘲热讽表现出来。那天丈夫终于受不了说:你明明很关心我,说出来的话却象刀子那般让人难过。忽然间,我难过的发现我很象我父亲。 哪怕我敢面对自己,哪怕我通过学习试图去理解这一切,依然苦苦挣扎了十几年,万幸一切都平静如水。如《都挺好》苏明玉那般,我与父母终是和解,虽然儿子仍然是父母的天,却不再要求我供养;我所有事全凭我自己作主;父母也会跟我说:过好你自己就行。 只要你敢飞翔,就能遇见彩虹。 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 心儿就激烈地跳动。 我年幼的时候就是这样, 现在成人之后还是这样, 但愿到年老时依然这样, 要不,就让我死亡! 儿童既然是成人的爸爸 我就能希望天然的敬爱 把我的一生贯穿在一块。 ————《彩虹》华兹华斯
在瑜伽馆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她左侧的肩膀上纹了一个大大的“忍”字,起初以为是突出个性。后来认识的时间久了,大家熟络起来,跟她聊起这纹身的原由,她笑着告诉我,她是一个缺爱的孩子。因为是女孩,在家里不受重视,弟弟出生后,全家都宠着弟弟。她高中还没毕业就出来闯荡了,最难的时候,她纹了这个“忍”字。 她说的轻描淡写,我却听出了其中酸楚,缺少爱护的孩子,懂事的让人心酸。 缺爱的孩子,渴望被认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因为家中有生病的妹妹,松子从小缺乏父亲的关爱。为了博得父亲的关注,她时常扮鬼脸,她一生都渴望被爱,她期望父亲能够关注她,她的爱人能够呵护她,她将她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每当失去一个男人,她就歇斯底里地崩溃,直到下一个男人的出现。她做过老师,当过情妇、理发师,爱的彻底最后却被活活打死。并不是每个原生家庭都是幸福的,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像松子一样的人。 童年时期长期被家长否定的,当他们成年以后也会倾向于对自我持有消极的认知,容易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时常觉得自己没用,即便是面临爱情选择,也会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在工作、学习上,遇到问题会下意识进行自我批判。他们习惯性陷入过于进取的状态,拼命努力想获得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身的价值,甚至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没有自尊的讨好他人。 缺爱的孩子,冷漠又自卑我的表叔是个风流浪子,年轻的时候谈恋爱弄大了女孩的肚子,仓促结了婚,生下了我的堂妹。结婚一年,婚内出轨,老婆生气和他离了婚,堂妹留给我表叔抚养。离婚没满一年,表叔和当年的小三结了婚,生了堂弟。两人去了外地,我的堂妹留给爷爷奶奶抚养,到了上学的时候,表叔突然良心发现,把堂妹接到城里上学。父亲不疼爱,继母无德,弟弟也常欺负她。每年过年,我们兄弟姊妹聚在一起分年货、玩游戏,她从来都不挣不抢,而且从来不主动说话,就像一个透明人。 后来我那个表叔又离婚了,他这次离婚,我的表爷爷被气到心脏病突发,离世了。堂弟被他的亲妈带走,我堂妹又被送到了乡下和奶奶一起生活。 我在外工作,多年不回老家,再次见到堂妹,她依旧是不爱说话,她的奶奶年纪大了,堂妹现在寄宿她大伯家,她的大伯已经有两个孩子了,本就不富裕如今多了她,大娘常常抱怨,当着所有人的面骂她木讷,骂她蠢,她也不反抗依旧不说话,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十分漠然。 中秋时,我回家见到她,看她身上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就带她出去逛街。她依旧不说话,我挑什么她就试什么,我夸奖她,告诉她她想要什么都可以跟我提,她用手指了指模特脖子上闪闪发光的毛衣链,我虽然不理解还是给她买了。 可我没想到的是我送她回家,却被她大娘指着鼻子大骂,骂她是个赔钱货,爹不疼娘不养的。骂我假惺惺的给她买东西,在外面败坏他家名声。在院子里撒泼打闹,直到她奶奶出面,她依旧漠然,奶奶让她给大娘跪下她便跪下。 再去她家时,我看到她大伯家的孩子穿着我给她买的新衣,我鼻子瞬间就酸了。临走时,我小心翼翼的找到她,把身上所有的现金都给了她,她默默掏出了我买给她的毛衣链笑了。 我心疼她有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心疼她过这样的生活。我告诉她要笑,要乐观,却不能改变她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 人生在世,真的有太多的无能为力。童年本该是天真烂漫的,本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的成长起来,可是有很多人的童年有的只是生活的磨难和父母缺席的爱。 就像张爱玲说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如果我是她,我应该也会这样的冷漠,也会这样的小心翼翼,或许还不如她。 童年的经历永远不会消失,它就像刻在一个人身上的烙印,永不退去。 缺爱的人极度没有安全感缺少爱的人,极度没有安全感,因为害怕失去,他们的控制欲超强。男性希望另一半完全地依靠自己,能够用最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己身上。表现为大男子主义,不允许自己的伴侣与其他异性接触,容易暴怒偏执。 女性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不离开自己的视线,并且常常质疑另一半不够爱自己。表现为翻看异性手机,患得患失,多愁善感。我的同事曾跟我抱怨她女朋友,如果他没有第一时间回复她的微信、电话,她便会使出夺命连环call,外地出差要开视频,手机定位要时时知道她的位置。让他苦不堪言,每每产生争执,她又第一时间道歉,可道歉后依旧不改。 儿时的他们没有收到足够的关爱,缺乏安全感,性格偏执又脆弱。在恋爱关系中,他们更加希望,能够观察到爱人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安稳他的不安感 东野圭吾曾在《时生》写到:“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并不是你不够好,只是不够幸运而已。 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忽视”,恰恰是一些父母经常做,自己却意识不到的“心灵虐待”。它无形又容易被忽视,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无法穿越到童年,改变过去受过的忽视和伤害,但是认识过去,可以改变在你人格中的负面特质,希望每个缺爱的孩子都能自我治愈,变成一个可以拥抱幸福的人。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爱,愿每个父母都懂得爱!
2 原生家庭婚姻注意事项 小三与原生家庭关系怎么填 原生家庭如何打好烂牌
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不知道你有没有看。 估计就算没看,也会因为一些社交软件而看到一些相关的消息。 毕竟因为这部剧引起的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还是很激烈的。 剧中姚晨饰演的苏家女儿,从小就不受家里人待见。 由于父母的重男轻女思想和行动的影响,导致苏家的儿子们对自己这个妹妹,也是漠视态度,更甚的,其二哥还总是非打即骂。 幸好,苏家三女儿,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 在工作之后,成了一个独立自强且有本事的人。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家人对她的态度。 改变不了苏家老二啃老的品性。 而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尽管苏家女儿后来长成了一个“成功人士”, 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依旧还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如果没有她的师傅,很难想象,她的后半生将是怎样的。 至少,绝对不是如今这样三观正的人,大多数这样原生家庭出来的人,都是偏激的。 只有那么一些少数,能够凭着自己的顽强,不被污染和吞噬。其实,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很早前就有谈过,也有很多人在关注这个问题。 早些年,多得是因为被家长忽视,被原生家庭所附带的亲戚嘲笑,而最终酿成不可回头的惨案的例子。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家庭教育,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在没有准备好时,绝不轻易组织新家庭的原因。 因为很可能,在他们的原生家庭里,他们并没有感受到一个家庭应该带来的温馨和爱。 在一个不温馨,不被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会有苏家女儿的影子,他们都极其的缺乏安全感,长大之后,都对人之间的情感保留着一份疏离。 想要被爱,却又不敢轻易接受爱。 这使得,在感情这条路上,他们总要比别的人要更辛苦些。 那些成长的好的人儿,你在初入了解他们的时候,会觉得真是个坚强理性甚至有些寡淡的人,但是一旦你们靠近了些,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比你遇见过的大多都要温柔。 你会看见他们的脆弱,看见他们那些细小的却又不可侵犯的在意点, 这时候,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份真实,这是一份难得的珍贵,是一份需要细心呵护的。 就像苏家女儿遇见的那个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遇见这么一个人,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样的情绪只是敏感,只是没事找事,只是无理取闹。 所以他们最终选择离开,因为你和他们以为的不一样。 这时候,对于一直在不和谐不温馨,没有爱的原生家庭中,小心翼翼的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都说人的三观有两次塑造的机会,一次是在原生家庭里,一次就是遇见人生贵人或者爱人的时候。 如果这两次机会,都不曾眷顾某个人的话,那么,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没有办法去责怪。 因为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给过他爱,又怎么让他学着爱这个世界? 我曾遇见一个有幸的,在被爱之后整个人都开朗起来。 有一次聊天,谈到原生家庭的时候,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真羡慕那些在父母爱,老人疼,亲戚喜欢的,总是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因为他们拥有着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拥有着这个世界上最硬的底气——爱。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总是自信而又个性的。这一点,我从未感受过的啊。” 我当时听的时候,是真的很心疼她,不过她自己倒是满不在意的说,“不过我也不羡慕了,因为我现在也有爱我的人了。” 是啊,爱她的人,我见过,很稳重有很体贴的人。 真的替她感到开心,辛苦的了前半生,终于有人来爱她了。她也值得被爱。 好的原生家庭能够造就一个人,坏的原生家庭,则会毁掉一个人。 好坏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否藏有金山银山,只是一点,是否彼此有爱。 真心希望,这个世界上,想苏家女儿那样的人能够遇见自己的贵人,能够成长为一个可以给自己安全感的人。 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坏,为什么不值得呢? 但我也知道,希望只是希望,原生家庭这东西,是很难摆脱的。 可比起就此得过且过,我希望那些未曾感受过家庭温暖的人,不要放弃去爱人和被爱,因为,爱你的人,并不一定非要在原生家庭里。 我希望,你能坚持,能够好好长大,能够遇见那个爱你如生命的人。

3 原生家庭婚姻注意事项 小三与原生家庭关系怎么填 姐弟恋的男人原生家庭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和人格,奠定安全感,培养情商和价值观,家庭的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人际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今天我们从心理咨询的角度,一起感受一下这5个婚姻心理咨询的小故事。 故事一:为什么和老公总吵架? 李女士结婚5年,这5年来不断地和老公吵架,工作中人际关系也不好。很多时候,李女士怀疑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但自己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有一次,下了班回娘家吃饭,看到父母因为一些生活琐事相互指责,李女士突然觉得自己和老公的相处真的和自己父母的相处模式好像啊。 自己在结婚前,担心遇到父母那样的婚姻,对另一半也是千挑万选过的。可是为什么现在自己的婚姻又像极了父母的呢? 工作中,有时候也会不由自主的去指责别人。 这些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但是有没有办法改变! 李女士像是被神秘力量召唤了,没错,这种力量就来自与原生家庭。当我们聊到原生家庭时,我们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1)你从小最想得到却一直没有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2)你小时候常常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3)你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4)你们的家庭规则和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一定要认真想一下哦,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幸福快乐。原生家庭可能在这些方面鬼使神差的支配着我们,看看你有没有? 在人际互动中,我们会不知不觉按照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模式,或者会反其道而行之。同样,原生家庭中父母一方的某些恶习,会在孩子身上强迫性重复。故事二:最讨厌出轨,为什么自己还出轨了? 小美小时候因为母亲外遇导致父母离婚。离婚后她跟着父亲生活。因为自卑和对婚姻的恐惧,她嫁的老公远不如自己。婚后,她发现老公与别的女人暧昧。小美受到很大打击。她担心老公离开自己,可是又无法原谅老公。于是小美产生报复心理,在外面找了一个小年轻当情人。但是她陷入了更大的纠结:自己明明知道,妈妈出轨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幸,为什么自己也会成为自己痛恨的那种人呢?原生家庭会让我们形成一些心理情结或心理按钮。每个家庭都不是完美的,小时候没有满足的愿望、父母有意或无意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创伤等,都会成为我们长大后的心理情结。当遇到类似场景或相似事物刺激,就像碰到了没有痊愈的脓包,过去的伤痛会让我们产生与当时事件不相称的痛苦体验。 就像: 经常听母亲抱怨父亲无能的孩子,会受不了丈夫的老好人脾气; 自己小时候爱哭、被嘲笑的孩子,对妻子的眼泪不但不为所动,还大动肝火; 心里情结还包括:怕不公平、怕被忽视、害怕被批评、怕与人关系太近等。原生家庭影响我们对婚姻的选择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处模式,给孩子营造了不同的成长环境,这就造成了孩子长大后在爱情选择和处理情感问题上会有所不同。 如果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就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过于自恋,掌控欲望强。他们在婚恋中会比较任性刁蛮、不讲道理、爱生气,需要爱人哄着自己。一旦遭遇感情挫折和婚姻失败,他们比旁人产生更大的痛苦,因为在他们内心,失去的不仅是爱人,在潜意识里是在与自己的母亲决裂,这是他们无法割舍的痛。如果从小在父母吵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非常缺乏安全感。 故事三:你们别吵了,我不闹了,我乖! 一对夫妻争吵,三岁的孩子哭着喊:“爸爸妈妈你们别吵了,我不闹了,我乖。”孩子会自动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来,以此阻止父母吵架。 父母经常争吵的家庭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家随时都会散掉,自己随时都可能被抛弃,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一般会形成两种极端个性: 一种是攻击性强,沿袭父母的行为方式,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容易形成冲动型人格; 一种是极度自卑懦弱,没有主见,很怕被抛弃,猜疑敏感,过度黏着对方,对方会感到窒息而逃离。如果父母没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包括离异家庭的孩子,孩子就难以形成归属感,会有很强烈的被抛弃的感觉。结婚后,不懂得如何去爱,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会患得患失。 故事四:与单亲家庭的女朋友,谈恋爱真的心累! 吴先生和女朋友在相处两个月之后,突然被甩了!在心理咨询中分析得知,吴先生的女友是来自单亲家庭。这个女孩儿过于敏感多疑,很悲观。当她感到一点点不如意,就会立即中断关系。因为她怕关系亲密之后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女友也不会表达情感,吴先生全靠猜。如果吴先生猜不中,她就觉得吴先生不懂自己,没有必要再延续感情,然后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拒绝融化的冰。如果父母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压抑孩子的自我。 故事五:不懂拒绝,让我变得抑郁了! 齐先生结婚后患上了抑郁。齐先生大学毕业后,遇到一个女孩,偶然原因两个人在一起。但是他对女孩并不满意,怕别人说自己不负责任等,最终没有提出分手。结婚之后就更加抑郁了。那我们先看看一个健全的家庭会是什么样子的吧。我觉得首先要满足以下三条: (1)提供生存所需和生长空间。 (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心理与行为平衡等。 (3)家庭应该是让人建立自尊和自我认同的地方。 怎么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局呢?第一,清理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夫妻双方把自己的家庭习惯和规则摆出来,慢慢地调整融合,变成新生家庭的习惯和规则,同时必须是夫妻双方都能接受的。 第二,觉察心里情结的根源。夫妻创造一个放松的环境,觉察自己的心理情结,看看是否有心理创伤一直没有疗愈。 第三,与过去划清界限。在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 第四,培养出新的应对方式。每个家庭都会建立新的规则,这是新的家庭成长的基础。夫妻不仅要统一教育理念,还要进行自我提升,培养新的应对方式。作为新生家庭的成员,不能简单地复制原生家庭的婚姻模式,而要察觉彼此的情感,进行良性的情感互动,恰当满足彼此的内心需求,营造新的婚姻模式。 如果夫妻之间发生矛盾,也许这是调整夫妻关系的一个转机。夫妻双方不如静下心来,回顾自己和对方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也可以觉察在成长经历中发生过哪些类似事件和情绪体验。用客观和成熟的思维去审视当时的事件,理性剖析当时的心理感受和创伤,接纳、理解、安抚对方,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帮助彼此成长。 如果感觉自己或者对方的问题自我调节存在困难,还是建议进行专业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一、原生家庭是指的是什么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而作为父母请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 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的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二、原生家庭对儿女的未来究竟有多大影响 有人曾经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他今后的人生是有多大的影响。很多时候他们都因为自己原生家庭的原因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所以现在很多人他们都在尽力的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1、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孩子记事之后父母他们一直在家里面吵架,或者说发生一些比较大的矛盾的时候,这对孩子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因为孩子他们也会在父母吵架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接受父母的激烈的观念。 这对孩子的成长就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适合他们的韩信应该是父母恩爱得比较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而不是这种一直处于吵架冷战的家庭环境。所以如果父母想要给自己孩子更好的生活空间,那么就一定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 2、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的三观。 如果这个孩子他的父母的三观是正确的话,那么孩子在父母的身边能够学习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会让他们学习更多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懂得和别人相处。 但是如果父母他们的三观其实是不正确的话,孩子也会学习到父母的这一种观念。这就会令孩子与其他的同龄人格格不入,从而被孤立。那么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三观。 3、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的情感。 孩子如果能够生活在一个父母恩爱,家庭环境比较和谐的家庭里面,他们对于未来的另一半也是充满了期待的。因为父母总是在他的面前秀恩爱,毫无顾忌地向另一半释放自己的爱意,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如此的乐观与天真,活泼开朗。 相反,家庭里面父母如果不恩爱经常吵架的话,孩子就会对感情充满了不信任,在他们长大之后,他们甚至不想找另一半。 三、童年心理的创伤如何治愈 1、不要讳疾忌医,患上心理疾病,看医生不丢人 如果心理创伤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那么就需要很郑重地面对它,除了想办法“自愈”,看心理医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心理疾病在当代年轻人中十分普遍,正确而专业的疏导治疗很关键。 2、面对自己的心灵创伤,不要回避 有些问题不是假装看不见,就真的不存在了。接受自己哪怕自己不完美。直面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才有可能被解决。 3、适当倾诉,不要把一切埋在心里 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不满,会引人厌烦,但是适当倾诉,可以减轻许多压力。如果实在说不出口,在网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陌生人当你的树洞,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4、作为父母,跟孩子多沟通,避免儿童时期心理问题的产生 带给孩子心理创伤得不外乎父母、学校、社会这几个方面,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很难挑选的,大多数时候只能适应环境。父母多和孩子做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心理阴影的起因也许只是一件小事,家长及时给予帮助,或者处理意见,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原生家庭婚姻注意事项 小三与原生家庭关系怎么填 “加之现在的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个人性格受原生家庭影响巨大,双方家庭如何磨合、融入、相处,是他们在迈入婚姻、成为父母后的必修课,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这就是生活》让人看到了年轻一代面对家庭、事业各种问题的韧性、勇气,还有强大的抗压力。”张卫说。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婚姻注意事项,小三与原生家庭关系怎么填,原生家庭的的取款机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