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沙龙主题是什么 不在原生家庭长大会怎样

1 超越原生家庭沙龙主题是什么 不在原生家庭长大会怎样 怎么不受原生家庭拖累

最近,姚晨在新剧《都挺好》里的一段哭戏上了热搜。 因为她委屈,心酸的经历触碰到了很多人的痛点。而她成长的那个家庭,给了她太多的伤痛记忆和终身难抹去的烙印。 何为原生家庭?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家,就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因为在这个家庭里,我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都受其影响形成。 当我们成年后,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一些行为,或者做一些恰恰相反的行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能一眼认出这样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深深地、热烈地、忠诚地、相依为命地相亲相爱着。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地温和善良、宁静、心灵健康、真诚地相信人的美好,听信教师的讲话,对影响人们心灵的细微事务能敏锐感受。”生下了孩子就自然成为父母了吗? 有了孩子,父母不要忘记成长。 Na一直认为,为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也在共同成长,并不是谁天生就是优秀的父母。 Na坚信,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 家里的两小只很友爱,哥哥有担当、弟弟也不会恃宠而骄,更会懂得分享,偶尔会有矛盾摩擦,但很快哥俩就会和好。以前总有人会问是怎么对待两个孩子的?会不会有所偏爱?Na的回答会很坚定,对他们就像是和大人一样去沟通,遵从他们想法的同时,也教会他们承担选择的后果。更不会因为谁大、谁小而区别对待。两个孩子或者多个孩子,父母如何做才能公平呢? 关注孩子的程度: 好多父母都会觉得大点的孩子是哥哥姐姐,该独立了,让他自己去玩,自己去看电视,然后只照顾小点的孩子,老大稍微吵了点,父母便教训老大吵到弟弟或妹妹了,于是老大很委屈,爸爸妈妈不陪我玩了,不陪我看电视了,不问我想要做什么了,不看我就算了,还为了弟弟妹妹骂我。所有的孩子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关注,希望父母能看着自己做什么,夸奖自己真棒。所以父母注意哦,用同样的爱去关注两个孩子,给予同等的关爱。 两孩子争吵时: 两个孩子吵架了,一般作为父母的都会先去关心处于弱势的孩子,关怀倍切的,会指责处于优势的孩子。可是,为什么不问问发生了什么,到底是谁先不对的,若是处于优势的孩子是对的,那父母就错大了,既伤害了对的孩子,又骄纵了错的孩子。所以父母必须做到先问原因,分辨对错再进行教育,赏罚分明、让孩子学会有错就要承认,要改、让孩子学会宽容对待他人。 建立孩子间的感情:   孩子之间是有感情的,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公平不公平的,只要兄弟姐妹之间感情深厚,事情往往很容易处理,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承认孩子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特点,虽然是同一父母所生,却不是完全相同,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进行区别化教养。 写在最后: 在原生家庭里,留下来的童年记忆是最宝贵的。   妈妈的敦厚善良,待人热情,孩子往往会感觉到善良温和。 那些温暖的记忆,真的会温暖孩子的一生。   而那些痛苦的记忆呢? 也会伴随孩子一生。   父母的尖酸刻薄,勾心斗角,孩子也会变得冷漠自私。 比如家庭给予孩子忽视和冷漠,那孩子成年后也往往会回报以冷漠无情。愿所有父母都能给以宝宝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宝宝健康成长!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卡丁妈妈 卡丁妈,两个宝贝的妈妈, 多年来专注于结合中外的育儿理念及方式进行科学育儿,是资深的育儿达人以及童装穿搭达人。 个人微信:luosixiaoding2 新浪微博:@卡洛斯的小青蛙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超越原生家庭沙龙主题是什么 不在原生家庭长大会怎样

作者柚子 01 最近,姚晨的一段哭戏上了热搜,这一段戏,出自正午阳光的新剧《都挺好》。 和剧名一点都不相符,这剧讲得是老苏家的一地鸡毛。 姚晨扮演的苏家老三苏明玉,来参加母亲的葬礼,葬礼进行到一半,她和郭京飞扮演的苏家老二苏明成起了冲突。 苏明成嫌妹妹参加葬礼还要忙工作,直接破口大骂:“你不想来就不要来,你不配做苏家的人。” 一气之下,苏明玉开车离开,她将车停在路边,一时间所有的委屈,心酸涌上心头。在家人眼里,她是冷漠的。 母亲去世前,她几乎不和家里来往,母亲去世后,她没在人前流过一滴眼泪。 在同事眼里,也没好到哪里去,她心狠手辣,为达目的誓不罢休,多年的合作伙伴因裁员问题向她求情,她连眼睛都不眨。任谁看,这都是一个近乎无情的都市女性。 可真的是这样吗? 当镜头对准苏明玉的童年,你就会发现,她变成现在这样是有原因的,而她的原生家庭,就是原罪。 苏明玉,是苏家的老三,也是家里唯一一个女孩,可母亲重男轻女,她从小就是被忽视的那一个。被忽视到什么程度呢? 吃饭的时候,母亲只给两个哥哥加鸡腿。早餐,两个哥哥永远是火腿加鸡蛋,她只有吃泡饭的份儿。这还不算,老大想出国留学,家里没钱,母亲就卖房子,老二结婚,母亲卖房子给他买婚房。 苏明玉呢? 要本复习资料,母亲都不舍得买,更别说一千块的辅导费了。她成绩好,想考清华,母亲却不让,逼她念师范,省钱。甚至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间给卖了,让18岁的她睡在他们的房间里。这样的落差,谁能不难受呢? 后来忍无可忍的苏明玉和母亲据理力争,母亲却说出这样一番话—— 你怎么能和两个哥哥比呢?我们只负责养你到18岁,你以后还要嫁人,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苏明玉彻底寒心,和这个家断了联系。 小时候遭遇的种种不公,都转化为她前进的动力,她憋着一股劲儿,势必要出人头地。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给她心里上留下的阴影,也让她变得“不近人情”。 不知多少人在苏明玉这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又有多少人,在二三十岁的年纪才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性格和种种人生选择,都和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就像《欢乐颂》里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深以为然。 特别是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那些伤害,或许要用一辈子去消化。 02 有一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心理上的。 曾看过姜思达的一个访谈,至今印象深刻。 姜思达在里面说,自己其实是一个相当没有安全感的人,他对谁都不信任,哪怕是最爱的人。谁能想到一向乐呵呵的他,也会有这样脆弱的一面? 但他变成这样,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他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不是朋友聚会,就是忙于应酬,这就导致了他父爱的空缺,不仅如此,他父亲情绪也不稳定,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对他非打即骂。 这些都让年幼的姜思达心生恐惧。姜思达说:我没有安全感,不知道他下一秒会做出什么事情。 长大后,他妈妈问:“你希望三个人团聚吗?”姜思达哽咽着说:“不希望,不希望。”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可有些伤口,哪有那么容易愈合? 刘亮程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到。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他们身上的“雪”别人看不见,只能自己躲在暗处,默默舔舐伤口。 还有一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感情观上的。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长大后对爱情和婚姻都极其不自信。 金像影后春夏,就是其中一个。 她家所有的女性都离过婚,她说:“我真的无法从我们家任何女性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其实她对爱情是向往的,但她总担心,一旦迈入婚姻的殿堂,感情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因为她从小就看到了太多婚姻中的不幸,所以她也没有信心,将一段婚姻经营好。 就连一向活得通透的高晓松,也离不开原生家庭的束缚。 高晓松说,自己以前不相信原生家庭这个东西,直到40岁后他才发现,自己年轻时,不喜欢别人干预,爱较劲的一面,其实都和自己的父亲有关。 他本以为,自己早就摆脱原生家庭,后来才发现,他一直没有走出来。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差,从小没有问过父亲一个问题,也讨厌父亲对自己的干涉,这些都在有意无意影响着他......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不会意识到,自己一个小细节,就会给孩子带去不可磨灭的影响。 原生家庭就像是一个圈。 多少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无法逃离。 03 马东在《奇葩说》里问过武志红这样一个问题: 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针没有扎在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疼—— 小时候不被父母重视,长大后变得缺乏安全感 小时候在父母的语言暴力下长大,长大后变得极其不自信 小时候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长大后变得不信任感情 我知道,原生家庭给你带去的痛苦,花再多时间也难去释怀。 但你的人生,不应该沦为原生家庭的牺牲品。 正如东野圭吾说那样: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分水岭。 有人因为原生家庭心怀愤懑,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为此搭上自己的一生。 但也有人,凭借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那些,都赢了回来。 像是蔡少芬。 嗜赌成性的母亲“吸干”她的血,她也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可后来她遇到张晋,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把日子经营成所有人都羡慕的模样。再像是苏明玉。 虽然对原生家庭有恨,但她选择把这些恨,化为前行的动力。《都挺好》中有这样一段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 我想,对很多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来说,不原谅很容易,放下却很难。 但还是希望,你的后半生,能为自己活。

2 超越原生家庭沙龙主题是什么 不在原生家庭长大会怎样 电影原生家庭观念


原生家庭的4大影响,每种都会决定你的一生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宿命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后结婚成家,重新组建的家庭。其中第一个家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而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又变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而印度合一大学创始人阿玛巴关也说:“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所有人际关系都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所有关系都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系统成员的影响。或许我们看不见,但那些父母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夫妻关系等又确确实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从某种角度上说,原生家庭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运。   原生家庭的第一大影响:亲密关系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模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心理经验。原生家庭是个人情感经验与两性相处方式学习的最初场所。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长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经历中就已经埋下了种子。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有所缺失的部分,往往会在成年后拼命加倍找回,甚至带入到未来的恋爱、婚姻中去寻找,给亲密关系带来困扰;而一个人在原生家庭被满足的部分,反而容易做出取舍。   就像民国才女张爱玲,自小缺失父爱,被父亲嫌恶、否定、殴打,甚至叫她去死,于是她长大后就会把自己对理想父亲的渴望投射在伴侣身上。先后两段婚姻,胡兰成比她年长14岁,赖雅比她大29岁。而张爱玲自己也曾坦露自己的婚姻观:“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这种择偶观的形成,其实就是她对父爱的追寻。张德芬老师也曾说过:“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会无意识地把爱人当成小时候的父母,继续和他完成我们未完成的课题。”   原生家庭的第二大影响:性格特质李开复说:“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在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短短一段话,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会带给孩子怎样不同的性格特质。认识一位姑娘,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异。她的父母对她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对,就是一顿教训,甚至动手就打。   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她一直不敢与他人交流,始终无法融入集体之中。因为她心中有着很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感,总觉得自己是不够好,是不被喜欢的。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的自信,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都是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者发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自己必须听话,必须懂事,必须做得足够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那么,哪怕他之后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内心也始终是匮乏的。所以,那些从小与父母亲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更有自信,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现社交困难等状况。   原生家庭的第三大影响:亲子关系我曾经看过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孩子犯了错,爸爸拿起鸡毛掸子就要打儿子,这时候,爷爷一手拉住儿子,一手抄起鸡毛掸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儿子!”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这种强大的延续性。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和成长,那么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悲剧。就像有些父母对孩子脾气很差,动不动就是又打又骂。孩子长大了,发誓自己绝对不对孩子发火,结果每次孩子一做错事,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坏情绪。还有些孩子,从小就与父母关系冷淡,等他们长大后,想要和孩子亲近,却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对孩子好,而是因为他们不曾在原生家庭体会到好的亲子关系,所以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好好相处。想要改,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成长。就像国际顶级家排导师伯图·乌沙莫所说:父母能够自然给予孩子的爱,通常是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作为一个父亲,如果我从我的父母那里得到很多爱,我对孩子的爱就会很自然地流动;如果我没有从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够多的爱,那么就很难把爱自然地给予孩子。   原生家庭的第四大影响:金钱关系路易斯海在《生命的重建》一书中列出了一些“与钱过不去”的限制性信念,包括:钱是丑恶、肮脏、邪恶的;我很穷,但是我很清白;我永远不会找到好工作,永远挣不到钱;赚钱是很困难的;我不够好,不值得拥有……通常情况下,那些在物质上过得拮据,或者是拥有财富也始终感到匮乏的人,大多都有以上的某种或者几种限制性信念。而这些信念,往往都是在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里塑造而成的。   就像有些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节俭,总是跟孩子说“赚钱不容易,你省着点花。”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配得感,不敢花钱,不敢对自己好。甚至变得非常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还有一些人,因为童年一些遭遇,会对金钱有一种强烈的抓取欲。总觉得只有金钱才能带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得到更多财富。就像《人民的名义》当中的赵德汉,贪污两个亿,一分钱不敢花,就只是因为穷怕了。金钱的意义应该是让人过得更幸福。但是对于这样的人而已,哪怕他从外在得到再多,也始终无法填补内在的匮乏。如何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活出爱与力量?原生家庭会影响人的一生,如果童年时受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那么就会让成年后的我们依然陷在这个限制之中,并且越陷越深,苦苦挣扎。所以,出于对自己负责,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幸而,原生家庭之痛也并非无药可解。萨提亚认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对于前两次出生,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却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每个人都倾尽一生,在找寻自我的定义。或许探寻内心的路远比走向外界的路更加艰难,但我们都需要一些勇气去疗愈心中的那个“家”。穿越原生家庭中的爱与痛,与内在父母和解,然后完成那个追寻幸福快乐的自己,重塑自己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带有原生家庭的印记,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千万别放弃自己的选择权。   惠州市一缕阳光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电话:180 2660 3008(微信同号)中心座机:0752-2279900
超越原生家庭沙龙主题是什么,不在原生家庭长大会怎样,原生家庭真的无法改变吗

3 超越原生家庭沙龙主题是什么 不在原生家庭长大会怎样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性格

我是东林夕亭,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点击上面『关注』,你就是我的人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好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有好的影响,糟糕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有极其不好的影响。 有些人很欣赏父母的婚姻,女孩子找男朋友的标准就是自己的父亲,男孩子找女朋友的标准就是自己的母亲,觉得婚姻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才是最靠谱的。 但有些人则很不看好父母的婚姻,女孩子找男朋友的标准必须不能有父亲身上的缺点,男孩子找女朋友的标准必须不能有母亲身上的缺点,觉得自己的婚姻不能走父母的老路,不然注定不会幸福。 昨天有个读者留言说的有关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就存在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我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对婚姻是一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态度,到岁数就结婚生子。但这样的婚姻,并非全都是结婚生子之后就能安稳度日,很多都是在争吵厮打度过,我父母就是如此。 记得我姐姐跟我说过,我妈总是在外面说我爸这不好那不好,导致我爸很难跟我妈相处。后来因为爷爷的事,我爸妈更是闹得不可开交: 家里回迁之后,我爸是爷爷几个儿子里最疼的那个,所以就把爷爷接来跟我们一起住。因为爷爷爱打牌,以及偶尔有亲戚、朋友来回走动,家里弄得比较乱,导致我妈曾一度想将爷爷逐出门外。 我爸是孝子,看不惯我妈的做法,于是就吵开了,分居了,还一度要离婚。 我想说的是:父母一辈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原生家庭家和万事兴,子孙才能够兴旺发达。 我之前谈的一个女孩子,本来挺喜欢的,但谈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她在恋爱中,总是让我感觉到她在不停地索取,而且不关心我的感受。在一起的时候,还总是有意无意提起同事的男朋友,一生气连人都找不到,很累。 后来想想,恋爱都那么累,真要结婚在一起过日子,得受多少委屈!我父母的婚姻一团糟,我不想我的婚姻也一团糟。我现在是想在提升自身自己的同时,严格对待自己的感情,这样于人于己才都是负责。』现实中,像他这样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不在少数,曾经我有个朋友也跟我聊过她的原生家庭: 『我之所以三十多岁了还一直没结婚,不是不想结婚,也不是结不了婚,而是不敢结婚。 有人说我眼光高,有人说赚钱多了就看不起普通男人了,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来源于我的原生家庭,来源于我父母的婚姻。 从我记事开始,我父母的关系就一团糟,有家暴行为,我爸总是当着我和哥哥的面打我妈。 虽然我和哥哥渐渐长大之后,我爸没有再对我妈动过手,但是童年时期的阴影一直还在,而且父母的关系依旧不好,所以无形中我就滋生了恐婚的心理。 虽然说结婚后可以离婚,但是,结婚遇到了一个有家暴行为的男人,然后再离婚,折腾了一圈让自己遍体鳞伤,最终还是一个人,图什么呢?我真的不想走这条路! 有很多男人追过我,条件也都很好,人看起来也很好,但我依然不敢迈出那一步。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词对我来说不是一般的词,我不想被辜负,不想失望,不想因为婚姻给我的人生留下污点和阴影,我宁愿选择不结婚。』​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分为两种!开头时我们提到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有极其不好的影响。具体来说,这种不好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明明父母自己的婚姻一团糟,不被孩子认可,但他们却还总是以过来人自居,干涉甚至阻挠子女的婚姻,凡事都要插一脚,动辄就说“我是你爸”“我是你妈”,这种行为会让子女极其厌烦。 第二种,就是上面提到的两个案例,父母的婚姻一团糟给子女留下了阴影,虽然他们没有盲目干涉子女的婚姻,但是子女却因为心里的阴影而不敢轻易开始一段感情。 不管是上面哪一种影响,我想说的是:别怨命运不公,别羡慕别人的原生家庭,你的原生家庭不好,已经成为事实,你需要先从内心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想办法管好自己的人生。 上面两个案例的当事人都还不错,前者懂得对感情负责,想到了要经营自己,这样很好,别着急,先把自己经营好,比什么都好;后者因为我比较熟悉,她现在虽然是大龄剩女,但堪称优秀,其实结不结婚,她都能让自己过得很好。 其他人,如果也存在原生家庭的问题,希望你能想明白:原生家庭不好,指望不上,那你这一生能指望的就只有你自己。不仅你要指望你自己,你的原生家庭今后也有可能指望你,所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趁着年轻,多经营自己,你变得强大了,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了,其他问题才会相对弱化。 我是东林夕亭,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你的原生家庭,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都是留守儿童,每天在老家似乎都在等待放寒暑假可以去广州跟爸妈团聚,而爸妈的关系有时候却非常紧张,经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可能现在看来是小事,但当时在广州很不容易开小卖部赚钱养家供我们兄弟姐妹读书长大,不容易,每一件可以省钱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大的一件事,于是在这种氛围下也不开心。 所以很不想去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好像带着伤痕。我们几个人在求学的时光是跟着爷爷奶奶住的,有时候需要去地里摘花生,挖番薯,在田地间玩耍,跟着隔壁间的小孩玩捉迷藏。在懵懵懂懂里,记住了些许还算愉悦的时光。然而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也并不融洽,经常会影响到我们,加上那时候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好,争吵和不和睦时常发生,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远离这些烦心的事情,远离家里的这种烦躁的氛围。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有些人战战兢兢生怕耽误了孩子的前程,有些人过分关怀让孩子找不到自由呼吸的空气。而我的父母,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放养我们,每个月寄学杂费和生活费好像已经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在学习和生活上,并没有给我们多大的建议与引导,只是有时候做的事情没有令他们很满意就一味地打击我们,以至于我长期以来的性格都是内向的,没有安全感的,又有点自卑。在读初高中的时候,压力很大的时候,需要温暖与怀抱的瞬间,他们都不在身边,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每一次只能通过短短的电话线去连接那遥远的距离。记得高中有一次考试我写了一篇作文是关于思念的,思念爸妈唠叨的言语,渴望温暖的怀抱。然而并没有,就算寒暑假难得过去广州呆一两个月,他们也是忙着赚钱。 开小卖部家庭的孩子,经常要帮忙看店。而他们不单单只是卖东西,还会兼职一点其他的事情,比如在手机还没有那么普及的时候搞几个公用电话赚点话费,比如帮忙订做蛋糕等等。有一次我用自己的方式帮忙,然而不被他们认可,我妈性格又非常急躁,一上来就是一顿骂,话连着话,话比脑袋里想着都传播得快,咬牙切齿之间让你无法反驳。于是我只能离开,说我不干了,这活我不会。然而过了几分钟,我爸过来跟我说,出来干活,不然你的学费哪里来的啊!而当时的我只能忍着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默默地去接受他们想要我做的事。 不停地打击,直至现在,也经常跟我说,你做事要聪明一点,不要傻傻地被骗了。一听到这种话,我就选择了沉默而不想理会。有时候很羡慕别人,可以跟父母很亲近,把父母当成朋友,在父母的鼓励下开心健康地成长。而我现在跟父母的情感中间隔着一道隔阂,随着岁月流逝越来越坚固,之前就一直缺少的东西似乎也很难弥补。他们总是把自己看得特别不重要,并且时刻通过言语与劝诫把这种观念传达给我。而我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感。尽管读了很多书,经历过很多事,有时候还是会深深地被原生家庭所影响,还是不自信,还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



超越原生家庭沙龙主题是什么 不在原生家庭长大会怎样

超越原生家庭沙龙主题是什么 不在原生家庭长大会怎样 我就是那个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原生家庭如何影响孩子,从小看父母打架长大,从我有了记忆以来被拐儿童回归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家暴”事件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影响?,父亲为什么喜欢家暴我的生活中经常就存在这谩骂殴打。我的性格是属于大大咧咧,外向的一类人,所有人都会说我。家长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有人家暴如何举报因此家长要对自己有所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达方式,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因此,要预防和解决家庭暴力,就要提高家长的情绪认知、管理和沟。

本文关键字:超越原生家庭沙龙主题是什么,不在原生家庭长大会怎样,原生家庭真的无法改变吗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