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缺陷是什么 上台分享原生家庭
1 原生家庭缺陷是什么 上台分享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逃跑案例
01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原生家庭这个问题。 很多人提到原生家庭,会有一个印象,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负面的,甚至是病态的概念。 原生家庭好像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装。 我跟人交往没有自信,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没办法信任对方,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讨厌自己封闭自己,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自卑又自恋,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 反正只要你不够阳光、不够健康、不够快乐,都可以联想到原生家庭。 这些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成长的环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但是这些说法的背后有一个线性的因果关系,好像是说,原生家庭是因,我现在的状态是果,我是一个被决定的状态,在这段关系里毫无反抗之力。 我们时刻要有个意识:关系当中没有单一的因果。 同样一个家庭,一样的教养方式,家里的几个孩子长大以后,个个都可能不一样:有的很成功,有的不成功,有的走很远,有的就呆在家,有的很幸福,有的不太幸福…… 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他们都会说,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这里边的关键是影响,不是决定。02 原生家庭的,他会影响到每个人,但是它离决定每一个人的命运还差的远。 原生家庭对人最大的影响是:它常常会限定我们看世界的角度。 比如说,你在一个充满不安全的、混乱的环境里长大,一直都是小心翼翼,随时都害怕有危险,那么即使你长大了,搬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你看周围的事物,你还是会对危险的东西更敏感。 走在路上被别人拍一下,我们顶多就是有点吃惊,可是如果是你,可能就会吓得尖叫一声,因为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一个危险的、必须时刻小心的角度,这就是原生家庭给你的一个框架。 你在这个框架当中呢,就看不到很多别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句话,你一定要好好的想十秒钟,因为不好理解,但它很重要: 一个人,在这个框架当中的时候,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这个框架中,他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世界。如果他知道这不是全部,他只是在一个框架当中,如果他知道这一点,那就说明他已经从框架里边跳出来了。 大家理解了吗? 这是我们今天对原生家庭最大的误解。03 我们总在说,原生家庭对我有这个限制,对我有那个限制,其实你能说出这些限制,它们就不是最大的限制。 真正被这个框架限制住的人,他根本就看不到很多东西。 我认识一个山西人,他说:“在我家,空气乌黑乌黑的,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这几年,才知道原来那就是雾霾啊!” 这就是被框架住。 我们有一个假设:无论一个人曾经遭遇过什么,如果他想选,前提是他想选,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他永远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权。 这个假设,有时候让人很不舒服,我知道大家都更喜欢另外一个假设:这事儿不赖我这事赖别人。 有人可能会说:我今天跟你分手,是因为我爸爸妈妈的婚姻不幸福,我从小耳濡目染他们的婚姻,我就害怕婚姻,所以我今天要分手。 你看这个逻辑是,当年父母对我做的事情,决定了今天的我变成这样。 这个是很大很大的误解。 你做一件事,然后把它解释为原生家庭决定我这样做,这是很讨巧的说法。 如果,你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个理由,希望开脱一点责任,那没问题。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做不一样的事,那我就告诉你,你可以做的不一样。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环境任何一种情况下,只要你意识到,我想要做的不一样,那你就可以做的不一样。 很多人恰恰不愿意承认这点。 我并不是说不要去讨论原生家庭, 恰恰相反,我们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原生家庭,理解他是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到现在的我,然后才可以有不一样的视角和选择。 我们去看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导致我们根本就没有选择和改变的机会,从而形成了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 但我们不要贴一个标签: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是那样,所以我今天就只能这样,我没办法。 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一点启发,请帮忙推荐给你爱的人!
文/夏莫 01 婚姻就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博弈,双方都需要仔细考察对方的每一步,再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够大获全胜。 原生家庭对于儿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深入骨血的,在儿女成家之后,会极大地影响到现有的生活状态。 原生家庭就像是难以挣脱的影子,如果不能彻底走出来,迟早会扰乱自己的婚姻,破坏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 其实,在谈婚论嫁时,可以看出男人原生家庭中的生活氛围,可以在父母的婚姻状态里延伸出自己今后的婚姻状态。 一个叫王巧的读者,向我倾诉说,她跟刘洋交往了三年,她觉得两个人脾气性格都很合得来,刘洋也很宠她,两个人已经有结婚的打算,就差见双方的家长了。 去年年底,王巧买了很多礼物跟刘洋去看望他的父母,刚进家门,看到的是刘洋的父母正在吵架。 原来是刘洋的父亲喜欢打牌,经常偷偷拿家里的钱去打牌,被他母亲看到一次就吵一次,有时候甚至会动手,而刘洋对于这样的事情仿佛已经习惯了。 一家人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刘洋母亲的脸色依然很难看,而他父亲也是一副赖皮的样子,说:“我打牌怎么了?你吃的用的还不是我赚回来的钱?” 一顿饭的时间,两个人依旧争吵不休,丝毫不顾及王巧初次上门的感受,也没有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表露出一点热情和关心。 当时,王巧的心里有一些五味杂陈,她心想:如果,我嫁到这样的家庭里,公婆每天吵架,我会幸福吗? 从男人的原生家庭里可以看出原生家庭的环境、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以及人品。02 在结婚之前,女人去看一看男方的原生家庭,更有利于对感情的理性判断。 在结婚之前,可以看到男人是否深陷原生家庭的“控制”之中,可以看出婚后男人会不会坚定不移地做自己的保护伞。 王巧在刘洋家里呆了三天,但是这三天让她也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继续这段感情。 王巧在他家里的时候,未来婆婆对王巧没有丝毫的客气,第一天就让王巧起来陪她去买菜做饭,买了菜回来还要让王巧做饭。 当王巧说自己不会炒菜的时候,婆婆直接说了一句:“我儿子怎么找了个这么笨的女人!” 刘洋过来帮王巧解围,对母亲说:“妈,她还没过门呢,是咱们家的客人!” 但是母亲心有不悦,责怪道:“难怪都说娶了媳妇忘了娘,还没结婚,就帮着外人不帮着自己的妈,以后还能想着你孝敬我们?” 原生家庭中,母亲过度强势,会造成她与丈夫之间的夫妻感情不和,同时培养出来的儿子,也往往是“软弱”,缺乏力量的。 刘洋在母亲的强势震慑下,也就不再出言维护王巧了,之后的两天,婆婆又让王巧洗衣服,又是让她拖地,刘洋真的再也没有过来帮着她说话。 回去之后,王巧就和刘洋提出了分手,刘洋问她为什么好好的要分手,王巧说:“我不怕嫁你,我怕嫁你的家庭!” 王巧觉得刘洋过度依赖父母,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母亲在张罗,而且面对母亲与她之间产生的摩擦,他选择了视而不见。 韩谨曾经说过:“让‘原生家庭’做万能背锅党,其实本质是我们还没有真正长大,还没准备好独立而勇敢地挑起成长。”男人如果过度依赖原生家庭,无法独立起来,往往会忽略另一半的感受。如果事事都离不开父母,听从父母,结婚以后也不会有幸福。03 男人对于原生家庭摆脱的能力,可以看出他的成长力,可以看出他有没有能力拥抱自己的幸福。 何新也出生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里,父亲喜欢酗酒,每次喝醉了就会对母亲拳打脚踢,母亲因为舍不得孩子,所以在这段痛苦的婚姻里煎熬着。 何新从小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摆脱这样的生活,也绝不会变成父亲的影子。他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不让自己的女人流一滴眼泪。 在工作中,他认识了周美,周美的温柔善良让他忘记了儿时的阴影,生活中遇到让他抓狂的事情,他都会再三克制。 几年之后,他们结婚成家,何新相比结婚之前性格更加沉稳,哪怕遇到多糟心的事,也不会对着爱人和孩子发火,实在烦躁的时候就出去跑步散心。 他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原生家庭虽然不美满,但是他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不幸。 他工作努力,力争上游,就是不想让人家看低,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爱人幸福无忧的生活。 有成长力的男人,更懂得通过自身的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甩掉原生家庭对他所造成的影响,懂得成长的男人,更容易扛起婚姻中的责任。 的确,原生家庭,很容易给我们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在每一个时期,我们个人的成长,也决定了是否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04 那么,原生家庭对婚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写道:“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 原生家庭对婚姻造成的影响,往往来自对父母行为以及观念上的一些“传承”。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深受父母待人处事以及他们价值观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漫长的人生里,在原生家庭中所亏欠的,男人和女人要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披荆斩棘地为自己找回来。 这是一种来自对自我成长的体验,更是来自对自我渴望生活的一种力量。 每一段婚姻都有自己的相处模式,而女人所希冀的,却是最幸福甜蜜的那种,走进婚姻,光靠男人的誓言是远远不够的。 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在结婚之前,女人需要去看一看男人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和不和睦,其实就是今后夫妻生活的缩影。 如果男人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对他的控制,深陷其中,那么眼前的婚姻就是女人以后要走的路。 有成长力的男人,可以奋发图强,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样的男人,女人才会更加放心将自己的未来交付于他。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而男人也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打破原有的束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女人一辈子的承诺。 -END- 今日话题: 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婚姻的?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2 原生家庭缺陷是什么 上台分享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界限文案图文并茂
没事别随便思考人生,但是,有时候也得看看别人的人生,总结别人的命运,为自己的前行寻找一点光,防止自己走着走着就迷路,走错了方向。 在前两天的文章中,我曾经讲到了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他确实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了自己,改变了她的命运走向, 今天跟大家聊的就是跟张幼仪同时代的另一个名人——阮玲玉,这位也曾经红极一时,年仅25岁就自杀的传奇女演员。 张幼仪和阮玲玉,除了两人同属一个时代以外,他们还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曾经在感情上受过伤,而且伤得还相当重,可以说在感情上都栽过大跟头。 但她俩的人生结局却是天壤之别,一个被徐志摩嫌弃,从来不正眼相看,后来成为引领上海时尚圈的女强人和企业家。一个则16岁就开始走红,辗转几个男人都被深深伤害,25岁就自己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 看了两人不同的人生,再仔细看他们两人经历的命运遭遇。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会想到了什么?我想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的就是这些。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最可靠的人还是自己;真正的爱情只可能出现在小说和电视剧里,不要指望有人能真正地爱你;靠婚姻来改变命运是很不现实的,还得靠自己努力奋斗,自立自强;很多情绪来的人可能又要说这句话了: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男人靠得住,老母猪都会上树。 这些说法其实都有道理,就算有人看了,发出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样的感慨也能理解,但是,如果几个道理就把复杂的人生命运这个问题总结了,我觉得是不够的,应该更加深入地来思考,都是感情上遭遇挫折,她们俩为什么命运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一个在遭遇挫折后人生开始开挂,而另外一个人生精彩则很快就落幕。 下面我给出我的一些思考,因为我们也是从各种记载和报道中了解两人的,也没有亲自体验过她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所以仅仅只是一种思考推测,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现实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如果确实有这种可能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应有的应对,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首先,张幼仪和阮玲玉,他们的出身是天壤之别的,张幼仪家世显赫。而阮玲玉父亲早早就去世,母亲只能带着她在大户人家做女佣。这种出身的差别,很多性格特征和心态都会刻进骨子里,很难改变的。 其次,两人从小生活的这种氛围是不一样的。如果猜得不错的话,张幼仪从小过着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那种娇生惯养的生活。而阮玲玉跟着母亲做女佣,那种生活的压抑感肯定是有的。张幼怡从小获得的爱和得到的安全感是爆的,而阮玲玉在这一点上是有极大的欠缺的。 第三,两人所接受的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肯定也是有差别的。这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幼仪在和徐志摩离婚后,之所以能快速学习提升自己并且适应新的生活,应该跟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极大的关系。所以我在这里试图得到这样的结论:张幼仪的内心深处是自信的,哪怕徐志摩一开始很嫌弃她,直到抛弃她,都没有摧毁他的这种自信,因为她的这种自信是原生家庭帮她刻在骨子里的,是外界环境变化无法改变的。 而阮玲玉则恰恰相反,哪怕他年纪轻轻就红极一时,哪怕她貌美如花,但是她的内心深处依然是不自信的,这种自卑和安全感的缺乏,也是原生家庭给他刻在骨子里的。所以当别人给他一点爱和安全感的时候,他就仿佛是久旱逢甘霖,内心迅速被融化。 内心深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才是导致两人命运天壤之别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两人后天资源的差别,张幼仪是有庞大家族力量为自己的人生托底的,而阮玲玉则没有家庭托底,所有的挫折和不幸都要一个人自己扛起来。一个有退路,一个没有退路,这就导致了两人不同的结局。 说得直白一点,张幼仪的婚姻那是锦上添花,而阮玲玉的爱情仿佛就是雪中送炭。 这样的分析推测,是不是挺让人感觉到绝望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张幼仪的出身,却有阮玲玉的影子。其实也没有必要那么绝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现在的人毕竟是生活在比她们俩更好的时代背景下,在当下,我们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可塑性,都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能比的。 原生家庭对我们后天性格和心态的形成起着根本作用,但也并不是不可以突破和弥补的,不断磨炼自己的心性,丰富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思维格局,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给亲人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加上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依然有很多机会活出自己的精彩。 人的命运是复杂的,正是这种复杂性给了我们每个人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有机会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相信自己,相信明天。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3 原生家庭缺陷是什么 上台分享原生家庭 学生讨厌原生家庭吗怎么办
“原生家庭”的概念,从早期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传播,后来大众流传,到现在似乎已流行到烂大街。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影响深远,但原生家庭也并不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挡箭牌。“你怎么这样?还不是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这样的话语频出背后,折射的是成人逃避改变与成长的坚实防御壁垒。事实上,只要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不逃避成长与改变,我们的幸福、快乐及未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如果您已经做了家长,请一定记住: 那如何健康地认识及面对原生家庭问题呢? 也许下面图文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思路。1原生家庭影响你的人格和亲密关系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2不记得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更大 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3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规则也不同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4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饭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当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夫妻关系,很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点燃一盏灯。5了解“强迫性重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6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 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每一个人要学习为自己的心理情绪负责!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你可以调整风帆,让你的船到达目的地。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绝对不接受别人影响的人。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请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7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自从2017年开始学习身心灵课程,探索生命意义的这条路开始,就知道原生家庭对我们一生的影响。 但是,强调一点,我们不能把当下的生活归因于原生家庭! 在我不断的探索到现在,最近有一个很深的觉察: 怎么与原生家庭脱离出来? 怎么树立我自己的边界呢? 什么叫拿回生命的主动权? 以上的问题,答案肯定不是远嫁,离家远远的就能解决,而是真正的建立自己新的认知系统和行为模式! 过去的我们可能一直在父母的影响下生活,与人相处,思考模式可能都是复制父母的,直到有一天慢慢会发现,固有的模式可能会有局限性,或者不适合我自己了。 那么这个时候,不需要抱怨父母,只需要学习成长自己,带着觉知觉察让自己脱胎换骨后,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习惯和思维模式等等,我把这个过程定义为“重生”。 现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觉醒。什么是觉醒呢?可能从自己意识到束缚我们的可能是那个心中无形的铁链,可能是父母乃至于祖先传承下来的固定模式,这个模式没有好坏对错,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是否适合我们自己。 我的父母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那个时代不是物质很丰盛,我可以理解为物质匮乏的时代,小孩子那个时候都盼着过年,因为有好吃的和新衣服,或许条件不是很好的连新衣服都不能有,弟弟妹妹捡哥哥姐姐的衣服是非常正常的事。 那个年代造就了“勤俭节约”的美德,我的父母就是特别勤劳,很节约的会过日子的类型,即使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可是我的父母非常舍得给我花钱。 我的妈妈自己舍不得吃穿也会给我买买买,这就造成了“爱的负担”,我知道她很爱我,可能小时候她没有得到的,弥补给了我,所以现在我的家里东西好多好多。 还有我的妈妈太会勤俭持家,家里大事小事打理的井井有条,直到每次出门的行李箱都是她给整理,我就成了“手残党”。 最近越看家里乱糟糟而心烦,也看到妈妈的模式,也觉察到自己在复制妈妈的模式。 为了整理,我还特意去上海学了生活空间整理师的课程,但是一直没有行动过,《断舍离》的书也看过了,也没有行动过。 但是我会发现,这个夏天我只穿了两双鞋,衣服裤子也是两三件就够用了,实际上我们需要的物品并不一定非要那么多,极简主义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有了深刻印象。 那么什么是精致的生活呢?我理解为每一件物品都是精挑细选的,少而精。而不是多而杂! 常清常新,家里需要断舍离,大脑需要断舍离,情绪需要断舍离,思维模式需要断舍离,空间是有限的,只有清理掉不需要的,新的需要的才会有空间进来。 就像道路上如果堵车,那么交通系统就会瘫痪;就像我们的身体经络淤堵,身体就会生病。 我家宝宝已经开始四处爬,翻东西的阶段了,家里东西太乱了,为了宝宝的安全考虑,也为了改变家里的生活环境,今天下决心开始整理物品。 整理的过程中,我悟到“边界感”不是离家远,而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最近我说我要过我想要的生活,我开始去向那些优秀的人讨教,如何做?我可以成为像他们那样优秀的人呢?a.确定目标,让自己明确我为什么做这件事?(以终为始) b.制定计划 c.情绪管理 d.终身学习 e.持续输出 是不是特别棒! 还有一个关于取舍特别重要的内容,曾经我是一个有选择恐惧症的人,那么有一个4D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做决定: a.能不能不做b.能不能分给别人做c.能不能延后做d.立刻做 今天开始整理房间的时候,我发现,父母的习惯已经养成,我们是无法改变他们的,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 觉得房间乱那我就去行动整理,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就好了。而不是指望父母来做。 我尊重父母的习惯和模式,同时,我有我自己的标准和想法,温柔而坚定! 这一刻我拿回了我的内在力量,我的生命我做主,一切从我的行动而开始改变。 我也会继续学习实践,一点点的来创造我想要的精致、极简的生活!

原生家庭缺陷是什么 上台分享原生家庭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来自于原生家庭;我的人生之所以只能如此,是因为我出身于这样的原生家庭;我恐惧婚姻、性格冷漠,因为我有一个不圆满的原生家庭......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缺陷是什么,上台分享原生家庭,结婚原生家庭的正确做法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