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自暴自弃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可能完美
1 自卑自暴自弃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可能完美 麦加原生家庭
最近爆火的国产剧《以家人之名》迎来了大结局,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也就此结束。 关于这个“奇葩”的重组家庭,家庭关系是这样的: 新搬到楼上的民警凌和平,由于小女儿意外离世,导致妻子和他离婚,于是他带着儿子凌霄一起生活。 楼下的李海潮,妻子早年去世,就剩下女儿李尖尖与他相依为命。 贺子秋幼年被父母抛弃,寄养在乡下外婆和二姨家,后来被前去探望的李海潮收养。 两爸三孩的重组家庭,就此形成。其实《以家人之名》整部剧看下来,相比于两个爸爸、三个孩子重组的温馨幸福家庭,反而是每个孩子的原生家庭让合育君更加动容。 凌霄原本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然而一切的不幸皆从妹妹的意外去世开始。失去妹妹后的日子,凌霄几乎是陷入了地狱般的生活,父母天天吵架,母亲更是在恼怒之余,常常重提失去妹妹的往事,甚至将罪责怪罪在凌霄身上。 最终凌霄的母亲抛弃了凌霄父子,甚至走的时候也没有和凌霄告别,这个完整的家庭也就此彻底破碎。 贺子秋是在父母离婚后才被生下的,被亲生父母抛弃,又幸运地被开面馆的李海潮抚育。其实在这个“奇葩”的重组家庭里,贺子秋与其他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也是贺子秋小小年纪却十分懂事的原因。 他主动做家务,事事谦让,委屈求全地生活在这个家里,因为他害怕,害怕惹怒了家里的任何一个人,怕再次被抛弃。相比凌霄与贺子秋的悲惨原生家庭,重组家庭小妹李尖尖,似乎要好了许多。 李尖尖虽然很小就失去了妈妈,但是父亲李海潮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爱,从李尖尖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可以看出,李海潮对她的教育,包括给予孩子的爱,都是无可挑剔的。 三个各具故事的孩子,两位性格迥异的爸爸,重组为一个治愈家庭,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一、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有多痛 有一句话说:“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其实从剧中凌霄与贺子秋的人物性格就可以发现,他们俩都是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被指责、被谩骂、被抛弃,这些原生家庭的伤害,被深深烙印在凌霄与贺子秋的身体里,使得他们背上枷锁,负重前行。如果没有后来重组家庭的治愈,合育君想,或许这两个孩子,成长后的人生也很有可能会变得偏执、敏感、患得患失,极度没有安全感。 凌霄沉默孤僻、贺子秋自卑敏感,这些都是因为家庭生活环境导致的性格缺陷。 幸运的是他们遇见了活泼开朗的李尖尖,温暖善良的李爸、凌爸,才使得最终凌霄与贺子秋,慢慢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在爱与关怀中获得重生。去年热播的《都挺好》,也一度引起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剧中的苏明玉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懦弱自私,母亲重男轻女又极度偏心。 被区别对待、被忽视、被辱骂……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对明玉成长过程无法磨灭的伤害。 幸好,明玉够坚强也够幸运,早早离家独立,遇见了亦师亦友的贵人,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二、童年阴影不只是童年阴影,更是成人阴影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同凌霄、贺子秋以及苏明玉那般幸运,遇见改变自己的人;也不是所有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人,都能坚强,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 陈学冬曾在综艺《我家那小子》中崩溃大哭,他向曾经的恩师倾诉说:“我不再是当年交不起学费的穷小子了,可依然是满满的孤独感和不快乐。” 陈学冬从小父母离异,是在大姨家长大的,所以他的这份入骨的孤独感,是源于幼时原生家庭的破裂。即使陈学冬的大姨将他当做亲儿子来疼爱,可是陈学冬性格的原因,使得自己鲜少与亲人有深入的内心交流,反而将心事隐藏起来,独自消化。 所以造成了陈学冬现在的状态,即使是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可他依旧不是那么快乐,会觉得孤独。 同样参加《我家那小子》的武艺,也被原生家庭伤害着,他说:“我特别大的阴影,就是经常半夜睡梦中被我爸妈吵架声吵醒,吵架这件事对我伤害特别大,对我来说,不喜欢父母分开,一直想父母和好。”家庭的破碎、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其实这些都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塑造、三观的形成,产生很负面的影响。 对于本身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来说,如若没有正确引导,这些伤害或许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三、正确引导,给孩子健全的爱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社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健全的爱,让其在温暖有爱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在未来的道路上,即使遇到风雨,他们也有底气迎难而上;即使受到伤害,也能心怀暖阳,潇洒人生。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给予孩子健全的爱,家校社合育平台认为,做到这三点很重要: 1.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神经学研究发现,当孩子听见吼叫、怒骂声音时,他们的压力激素会飙升。如果孩子长期处在没有安全的环境中,就会变得敏感,自卑,不信任他人,造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父母从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也不会把工作的情绪带回家,家的氛围是爱与包容。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2.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近年来,“丧偶式”教育成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新常态。指的是夫妻双方其中一人,忙于工作,很少甚至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当中,导致孩子缺乏家庭的关怀,父母教育不均衡,使得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够融洽。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实际上就是陪伴。平时下班回家、周末、节假日,都可以多跟孩子互动,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最近的状态,不要一味地玩手机、看电视,从而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3.给予孩子深层次的尊重 《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就是被父母“绑架”的孩子。从衣服穿着、吃饭点菜、再到选择工作,一切都被妈妈强加着她自己的想法,并且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其实作为孩子,最怕的就是这句“我是为你好”。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有句箴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并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遇挫时他才更有耐力,成功时也会愈加喜悦。”若是真的爱孩子,就要学会适当地放手,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选择。最后合育君想说,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孩子面临选择的时候,给出一些参考意见,但是要切忌把自己的态度强加到他们身上,因为你以为的“为他好”,有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给孩子健全的爱,教会他们做一个自信、开朗且正直的人。
随笔—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很多人的不幸应该会从童年开始,因为性格会对人生旅途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啊,不能有效的过滤外界信息是一个悲剧,借用我那不成熟的理论,人是留影壁,而养育之人是最先留下影子的,这是一种奠基,会确定后来信息注入时会被扭曲变化成什么样子,如果养育之人的人格很完美,那么,新生命就会留下美好的一笔,就普遍性而言,父母对孩子不会有恶意,但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总会或多或少的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谏言大家,注意自身的各个方面,优秀会遗传多是因为言传身教啊,为了晚辈而束缚着自己又如何呢,也是对自己的磨砺嘛,在补完了自身不足的同时还能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
2 自卑自暴自弃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可能完美 描述原生家庭好的文案句子
樊胜美到房似锦,“原生家庭”这个梗已经烂大街了 文/朱白 热播剧《安家》里的房似锦糟糕的家庭背景,激起了观众不断同情和攻击剧中房似锦妈妈的热情。再加上剧情中房似锦她妈不断上演撒泼无赖,甚至联合房似锦的死对头来一起整她,这些话题也是不断冲上了热搜榜。 关于剧中的一个重要冲突,那就是房似锦的“原生家庭”。 这个词不新鲜,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几部热播剧对之的普及,从《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到《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再到如今的房似锦,他们都是家中数个孩子之一,同时也不受待见的那个。但她们又都通过自己的顽强努力和求生欲,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此时,这个充满所谓原生家庭原罪的主人公,就要再来遭受一轮新的压榨。几乎都跟她们家中的其他同辈男性成员有关,通常是帮助她们那些不争气的兄弟还贷款,或者不断地贴补家中的生活。在那些令人不安的父母眼里,不,是在那些唯戏剧冲突狗血剧情是从的编剧眼中,重男轻女是一定的,女孩养大了就是赔钱货,如今她们翅膀硬了,自然能压榨点就压榨点,这种传统腐朽但却总能一招致命的套路不停地上演。 《安家》里的房似锦,不管是没道义抢了同事的单,还是在其他场合表现出咄咄逼人唯利是图,背后的原因在剧中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她的原生家庭充满了让人颤抖的元素。作为家中第四个孩子,除了母亲当年差点把他扔进井里淹死掉,如今她还要承担着被母亲“追债”的窘境。其实所谓债,只是她妈想要一百万让她帮弟弟把房贷还了。 原生家庭在社会学中,不是个新晋词汇,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贬义词,它只是用来概括个人出身背景的一个框架。但在我们电视剧的讨论中,原生家庭简直变成了一个充满罪恶的设定,这里一定有被欺压得喘不上来气的女性,也大概率会有一个没用的兄弟在啃老,她们常年默默付出和被压榨,正是这里的原生家庭也让她们养成了被动去接受的惯性。 倒不是说影视剧中的针对这个原生家庭的设定,是一个多么错误的事情,而是大家都一窝蜂地来挤压这个无辜的概念,不是编剧们在偷懒,就是我们的眼界实在是太狭窄了。人性的复杂全然不用去涉及,反而用这样一个背景就可以完全解释清楚,而且将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设定在她童年的生活中,这又是埋伏了一个重要线索,从电视剧容量来说,这又可以反复掺水好几集出来。与其说我们的编剧们擅长用这种被证实过有效的梗,来充当自己的叙事推动力,不如说是他们在针对大众喜好这件事上彻底投降放弃了。 奇葩而扭曲的父母,在现实中本来就不是常见的,但在剧中他们越是奇葩得可恨、扭曲得变态,就是越是能激起观众的痛觉反应,进而变成讨论话题,就可以带动着电视剧一起再上一拨热搜。这当然又是片方、编剧、平台喜闻乐见的一幕了。至于这样的剧情有没有回味儿,是否原创富有新意,对于剧创作来说在未来有没有影响力,则都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了。 一个人长成什么样有诸多因素,有先天的,有后天,有家庭的,也有机缘巧合的,还有往后学校社会赋予他的,原生家庭只能是重要背景之一,不可能是全部。也不是苦出身都有一个“被人嫌弃”的原生家庭,且还要为他带来如今的各种命运,成为无数事端的终极原因。我们习惯跟风地对“原生家庭”几个字发出苦大仇深的怒吼,一把辛酸泪一样把自己的情绪交给电视剧中这种粗糙的归纳总结。很多人往上追溯都是农村人,但这也不影响他们如今被换作Jackson、Mary,很多富有成就的科学家、卓越的医生,也跟他们的出身没半点关系,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力也不能无限地去夸大。 “来自原生家庭的悲哀”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痛到骨头里的情绪,在某段时间特别容易传递,指责永远比含情脉脉更火爆和容易得到共鸣。这并非我们的世界真的多么悲哀,至少关于家庭中的酸甜苦辣并非剧情中那么极端激烈,而是我们的编剧面对单薄苦哈哈的观众,投其所好地抄近路并不惜把可能性的一种炒成烂大街的固定范式。

3 自卑自暴自弃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可能完美 原生家庭年薪一般多少合适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聊原生家庭的影响。 其实原生家庭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家庭氛围: 主要是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们是恩爱的还是争吵的,是平等的还是支配的,是相互理解的还是价值观不同的。父母间交流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最早的社会关系的现象,会深深地影响到孩子未来对于异性、家庭和交往的价值取向。 其次是父母对于生活的态度、社会责任的承担、生活事件的价值观,以及与外人之间的交往。这些统统都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理解自己、理解社会,都是先从父母身上学习的。这些可以统称为“教养”,一个人要获得事业成功只要努力就行了,可是一个人的“教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并且很难被改变。 2、家族排列: 我们常常看到,同样家庭出生长大的孩子,为什么性格气质却完全不同。那主要是因为家族排列的缘故。家族排列是父母建立起来的,家庭中主要以出生顺序为依据的排列顺序。 心理学一般将家庭中不同孩子的排列顺序分为五种心理成长类型: ①老大;②两名孩子中的老二。③中间;④老幺;⑤独生子。 注意,这里的分类,并不一定是严格根据出生顺序来分类的。比如,有些家庭,父母会让其他子女承担老大的功能,有些家庭会独宠一个子女,二忽视其他子女,造成了独生子的状态。 老大会相对比较可靠,而且会十分努力,以证实自己的出色。 通常老二会拿出竞赛的精神,任何时候都要让自己竭尽全力。老二会寻找老大的弱点,然后通过在这个弱点上,战胜老大来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赞许。如果其中一方在某个方面表现优越,那么另外一方就会发展另一方面的才华来抗衡。老二通常会站在老大的对立面。 中间出生的孩子往往会觉得人生很不公平,而且会有被欺骗的感觉。这个孩子可能会发展出“可怜可怜我吧”的态度,从而成为一个问题儿童。在那些充满冲突的家庭中,这名中间出生的孩子可能会扮演和事佬或和稀泥的角色,一个让大家团结在一起的角色。 老幺一般总是整个家庭中的宝贝,这个最小的孩子往往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他们常常选择让家人们意料不到的生活方式。 独生子女会受到父母的宠爱,因此可能会依赖其中的一方或同时对父母都很依赖。他们总是希望成为众人的焦点,如果无法满足这一点,他们就会感到不公平。3、家庭成员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 父母和孩子之间、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父母是专制型、放任型还是权威型,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专制型家长:强调僵化的规则,要求严格服从权威。他们一般认为儿童除了履行与成人同样的义务外不享有其他权利。他们希望孩子不添麻烦,无条件地接受大人的是非判断,“我这么说你就得这么做”。这种专制型家庭中的孩子一般都很顺从,能自我克制,但也往往性情古板、退缩、优虑和缺乏好奇心。 放纵型家长:很少要求孩子,给孩子太多的自由。这类父母常常给孩子与成人几乎相等的权利,却又不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不注重规则,孩子可以自行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家庭教育反而会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不成熟,结果会出现问题行为。这样的孩子没有目标,有时会胡作非为。 权威型家长:在给予孩子爱和亲情的同时,会坚决地对孩子进行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指导。这种父母让孩子和自己有平等的权利,当他们约束孩子行为的时候,不是以专制的方式进行,而是采用关怀和支持的方式,对孩子说:“如果这样做有道理,那你就去做吧。”教子有方的父母态度坚决而不粗暴,有一贯的原则而不僵化。他们通常会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鼓励孩子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的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出具有复原力(善于从不好的经验中恢复过来)以及在不同环境中具备生存能力的孩子。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有能力、能自控、有独立性、有主见和好奇心。他们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使用积极的应对技能。同样的,孩子之间的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为同辈之间,孩子最早会从他们的兄弟姐妹身上学会同辈的沟通、交流、竞争的方式,但这其中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又至关重要。 以上就是家庭对于我们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然,我们承认家庭以及过去经历的影响对我们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拥有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无法改变的只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我们都有责任追求自己的自由。 就像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维克多.弗兰克尔说的:所有的磨难能够让我更加坚强。充分生活的意义就是要抓住自己每天的生活,并从自己的痛苦中寻找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原生家庭”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如何还想进一步了解其他优质的心理学知识,请大家关注、收藏我,我将持续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 近年来,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被频繁提起,那就是“原生家庭”,似乎许多心理问题都能追 根溯源到原生家庭上。 那么,什么是原生家庭呢?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又是如何影响他的个人成长的呢? 01 原生家庭指的是你从童年开始成长的家庭。 是相对于成年后组成的新生家庭而言,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祖母、继父继母等 成员共同生活的家庭。 原生家庭中的亲人以及他们的关系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童时,我们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的养育者。学习内容不仅是如何与人沟通、夫妻相处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往往也和 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这个家庭里的气氛,平时的习惯也能影响着我们。 比如说是不是互相送礼物?是不是互相讲一些鼓励的话语?是不是有节日的氛围?家庭有 没有仪式感?这些都能够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氛围和感受。 家庭的氛围气氛、家庭的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讲真的是耳濡目染,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古 话,叫做言传不如身教,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02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就会形成心理伤疤。 孩子长大后,就会容易对别人的控制、要求、否定非常敏感。 有的父母会特别忙,或者因为意外怀孕、重男轻女等原因不欢迎这个孩子的出生,他对这个 孩子就会缺乏了关注、重视。 孩子在被忽视的环境里长大,长大后就可能会特别渴望别人给他及时回应、大量陪伴和满 足,会对别人不关注他而暴怒。有的父母会直接把孩子推向一个困难的境地,让他独自面对很多困难,比如说帮助父母照顾 家人,照顾父母本身的情绪等,这时候孩子就缺乏了支持、帮助。 他长大后,就可能会特别渴望一个强大有力量的人,给他一个港湾。 每个让人痛苦的行为背后,都对应着一个爱的缺失。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有哪些不幸,你可以感受下,你缺了哪种爱,你在原生家庭里,是否也 缺了这种爱。 03 现实中的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人接受并且感恩,也有人想摆脱原 生家庭,甚至很多人会饱受原生家庭的折磨。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确实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不代表着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无论我们之后是否脱离我们的原生家庭,那些潜移 默化存在于我们血液中的东西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从哪里来。 对于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我们固然感谢,如果真的有一天,不好的原生家庭压得我们喘不 过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没有人可以定义、甚至主宰我们的生活。 好的原生家庭成就一个人,不好的原生家庭让一个人的一生为它买单。原生家庭是我们的出处,但我们有自己的归处,对于我们不满意的现状,不满意的家庭,渴 望并且努力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生活。 “我是他们的孩子”一直捆绑着你,但是当你长大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变成一个和父母平等 的成年人,一个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成年人。 会痛苦是因为还会有期待,与其期待,不如改变。 如果你生在一个好的原生家庭,那么你真的很幸福; 如果很不幸,你的原生家庭没有那么好,也不要再困在“我是他们的孩子”的这个恶魔的圈套 里,如果无法改变出身,就用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命运。 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

自卑自暴自弃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可能完美 儿女一旦结婚,就意味着他们的小家庭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从原生家庭中彻底脱离了,父母只要远远的给予祝福就好,不应该打扰儿女的生活。
本文关键字:自卑自暴自弃,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不可能完美,原生家庭包办婚姻是什么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