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让我人生黯淡无光 原生家庭的给妈妈的一封信

1 原生家庭让我人生黯淡无光 原生家庭的给妈妈的一封信 想远离原生家庭的文案怎么写

望着晓红远去的背影,我不敢相信,这就是中学时那个长相美丽、活泼可爱的她,除了岁月的印记,她的容貌和仪态暴露了她的所有,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原生家庭毁了她的一生。我与她本是同桌,高挑的个头,长的姣好的宽容,经常哭红的眼睛,让人心生怜爱。她经常迟到,不吃早饭,常常被老师批评,但家长从不来学校。 有时我把宿舍的馒头带一点给她,她迅速吃完,对我露出难得的笑容。 我问她怎么有没吃饭?她笑着的脸瞬间变色,恨恨地说“我妈和我爸又打仗了,早晨没做饭”。 我不知说什么好,听同学说她父母确实是经常吵架,一吵架就都不管孩子,她还有一个弟弟,也是经常这样饥一顿饱一顿。 有此她恨恨地对我说:“我要工作,一定离家远远的,永远不回来!” 的确,她工作后很少回家,结婚、li婚,远在海南,一个北方姑娘定居在了南方,孑然一身,靠养狗、买狗为生。 我有次去她所在的城市出差,约她见面,她来了,一身干活的衣服,赤脚穿着拖鞋。没有了曾经的美貌,身体微胖,大声说着海南方言走过来,我简直不敢认她,只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后来,我们同学聚会说起她,有人说晓红怎么没来,自打毕业就没见过她。 聚会的组织者说,辗转联系到了她,跟她一说,你猜她咋说?大家都竖起耳朵仔细听着。组织者说,打通电话,一给晓红是同学聚会,她直接说不回来,还补了一句:“我爹死,我还没回去呢,同学聚会,更不会回去。” 在坐的同学都面面相觑,我更是为她心酸。一对总是吵架的父母,一个失望的原生家庭,造成了晓红后半生的结局。 听说她父母一直没li婚,一直吵,后来晓红的母亲得病去世了,父亲一直没再找,儿子也去了新疆打工,在那成了家不回来了。老父亲孤独终老。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进一步阐释了:幸福的童年zhi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zhi愈。 你的生活中,有原生家庭不幸,对孩子一生影响巨大的事吗?欢迎留言交流!作者:怡静,生活领域写作者,写生活故事,述平凡生活,愿用文字鼓舞励志同伴,记述生活的美好。

原生家庭让我人生黯淡无光 原生家庭的给妈妈的一封信

作者丛非从凡是有关系的地方,就会有伤害。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也必然有伤害。 理想的父母,当然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但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每个人成长的家庭里,都伤痕累累。 原生家庭之所以伤害人,是因为原生家庭没有足够的爱。 如果说父母没有给过一丁点爱的话,对绝大多数父母是不公平的。父母有给爱,只是没有给足够的爱,于是造成伤害。 什么是足够爱的呢?足够的爱并不是泛滥的爱。足够的爱是指能支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爱。就像是食物一样,孩子的成长中,需要足够的食物来支撑起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样孩子需要足够的爱来支撑起他的人格成长。爱并不是越多越好。就像食物一样,你觉得孩子应该多吃点,实际上吃的超出了他身体的需求,反而会有害他的健康。 你自以为给了很多的爱,过浓的关注,反而然孩子失去了自由。过度的保护,反而失去了在挫折中学习的机会。担心他走弯路,反而压抑了他一部分成长。 孩子需要的不是很多的爱,而是精准的爱。不精准的爱会导致真正需要的那种爱缺失,从而造成伤害。 爱就是重视、接纳、尊重、认可、支持、帮助、保护、关注、理解、陪伴……孩子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爱。伤害是爱的缺失。 当父母在否定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得到认可与尊重。当父母在控制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得到接纳与尊重。 我见过很多为了孩子好的父母,在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应该认真写作业 应该准时到学校 应该少玩手机 应该有礼貌 应该…… 从道理上说,这些也许是对的,某种程度上也的确是为了孩子好。 但这不是爱,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看见,没有理解,没有尊重,没有支持。孩子体验到的只是被控制,被压迫,被指责。 缺失了相应的爱,就会形成心理伤疤。孩子长大后,就会容易对别人的控制、要求、否定非常敏感。有的父母会特别忙,或者因为意外怀孕、重男轻女等原因不欢迎这个孩子的出生,他对这个孩子就会缺乏了关注、重视。孩子在被忽视的环境里长大,长大后就可能会特别渴望别人给他及时回应、大量陪伴等满足,会对别人不关注他而暴怒。 有的父母会直接把孩子推向一个困难的境地,让他独自面对很多困难,比如说帮助父母照顾家人,照顾父母本身的情绪等。这时候孩子就缺乏了支持、帮助。他长大后,就可能会特别渴望一个强大有力量的人,给他一个港湾。 每个让人痛苦的行为背后,都对应着一个爱的缺失。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有哪些不幸,你可以感受下,你缺了哪种爱,你在原生家庭里,是否也缺了这种爱。我有时候会担心写原生家庭的话题引来非议,经常有人觉得难道父母都是错的吗?为什么要让原生家庭背锅? 父母之所以没有给出足够的爱,很大的一个原因是: 父母自己也不会。 爱是一个很高级的技能,需要一个人自我比较饱满、生命力比较旺盛的时候才能给出来。 父母除了是父母,他们首先是个人。作为人的部分,他们活不出生命力,也就无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底色没有力量,上了台也的确是演不好。 所以我们并不是要去责怪原生家庭什么。而是要尝试接受,父母本身作为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原生家庭伤害人,但原生家庭并不造就人。 人生是一个接力赛,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如果你整场比赛都输了,第一棒是有责任的。但你把所有原因都归因为第一棒的话,是不公平的。同样的,把第一棒的责任全甩开,也是不合适的。 婴儿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接受来自于父母爱的滋养。这时候他的人际关系很单纯,只有爸爸妈妈,最早的时候甚至只有妈妈。这也是他内心最脆弱的时候,需要妈妈大量的关注、重视、帮助、接纳、欣赏,他才能开始相信这个世界的安全,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 5岁左右,父母的最初教育基本已经完成。孩子开始走向“社会”,他开始走入幼儿园,开始社交,开始有更广阔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就会把爱的需求指向于老师、同学。比如说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希望在幼儿园里好好表现,得到老师的认可。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重视,希望在学校里能得到一些人的重视。 某种程度上,老师就是父母的一个替补。一个好的老师,完全可以修复一个人的创伤。老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认可、尊重、接纳、重视、看见、关注,让一人觉得自己是值得被善意对待的。老师就是第二棒。 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学校,正是在实践这种爱的理念。 再长大些,一个人开始恋爱、有好朋友、走向社会,他会遇到很多很多人。你遇到的一个挚友,一个贵人,都可以填补你对爱的缺失。你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好的社会,大家都可以填补你爱的缺失。我也见过很多被某个人、某个群体所感动,然后改变一生的故事。如果这几棒都没有跑好,也没关系。人会迎来第二次重生的机会——婚姻。 婚姻是修复早年爱的缺失的最好的场所。婚姻是爱组成的,婚姻就是二次养育。一个足够爱你且懂得爱你的人,可以帮助你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让你重新相信自己值得。 所以,老师、好朋友、学校、社会、贵人、伴侣,这些人都是你人生接力赛中另外第2、3、4、5、6、7棒。你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被疗愈。说完这些,有的人会心生绝望。虽然听起来机会很多,但是自己一次都没遇到。遇到的老师,只会给自己惩罚和否定。遇到的同学,只会给自己排挤和欺负。遇到的社会,充满了冷漠。遇到的伴侣,ta比自己更需要被疗愈。 其实这几棒的接力,都很被动。你只能花运气,能自主的部分都很少。 不过没关系,除了这几棒外,你还有主动的部分来重新补充爱,疗愈自己。 你可以使用2个人来帮你: 1.心理咨询师 2.自己 心理咨询是怎么产生效果的呢?我在学心理咨询的时候,我的老师一再的向我们强调: 心理咨询,就是发现来访者早年父母是怎么错误对待他们的,然后你再重新按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们一遍。 这个听起来简单,但却需要花很长时间。一个是发现来访者怎么被错误的对待很难,这需要咨询师有良好的中立、觉察能力。一个是重新正确对待很难,这需要咨询师本身就人格相对完善。遇人不淑的时候,心理咨询也是二次伤害。 重要的是自己。我在大量案例中会发现: 一个人早年怎么被错误对待,他会用同样的方式再次错误地对待自己。 比如说: 一个人早年被否定,没有得到认同。他长大后也不会肯定自己,会用同样的方式一次次又否定自己。 一个人早年被忽视感受,他长大后也会忙于工作、忙于照顾别人,而委屈忽视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早年被父母要求太多,不被尊重,他长大后又会强迫自己做很多应该做的事,并不尊重自己的感受。 早年没有被足够爱的人,长大的过程也没有被爱,这个人就也不会爱自己。因此这一棒也没有跑好的时候,就注定了人生到目前为止的痛苦。所以原生家庭伤害人吗? 伤害的。但原生家庭只是你人生链中的一环。 你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修改自己的性格。有的可以把握,有的只能靠运气。原生家庭,就是你运气中的一环。 哲学家曾说: 人的命运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半掌握在天手里。 当你更主动一些的时候,你就掌握的更多。 当你在抱怨的时候,天就掌握的更多。 原生家庭作为老天安排的部分,不可选择。你把注意力放在你可以能动的部分,会让你的人生充满更多的可能。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原生家庭。绝不是要去说指责谁为什么要那么对你,绝不是要让谁去背锅。而是看到自己是怎么被错误对待的,我们可以怎样重新对待自己一次,让自己能足够的被爱,重新成长为一个足够好的人。 现在的自己很糟糕,是每一棒都没跑好的整体结果。但第一棒没跑好,结果不一定不好。也就是说: 过得不好的人,原生家庭一定不好。但原生家庭不好,不一定过得不好。

2 原生家庭让我人生黯淡无光 原生家庭的给妈妈的一封信 良好原生家庭的例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大家好,这里是“第一心理”课堂,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原生家庭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孩子,有时候就是一个家庭的名片,孩子的表现和言行恰恰反映出了他所在家庭的处境和问题。父母的为人,在家庭中的个性展露和父母相互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问题都会映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在外,父母姑且可以伪装自己,假装高尚和恩爱,而孩子的表现则是真实的,家庭问题就如同一个被显微镜扩大高倍数的细菌一样,一览无遗。近些年,随着心理学的细化,专家开始提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治疗、家庭心理学等概念,这无非是把一个人的问题人格和负面情绪以及感情,横向和纵向细化研究了。 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心理和其他层面问题的时候,专家会从其成长的背景、父母的人格、相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等角度分析。由此可见,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长远。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父母双方的人格,即榜样力量 我们要客观的承认的是,每一个父母都是独立而有弱点的个体。所以,天下没有完美而恰到好处的人和父母,他们也是来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两个不同原生家庭走出来的人,带着家庭和自身的不同问题走到一起。他们的原生家庭也许是差强人意,也许是满目疮痍,也许是美满的,再加上他们后天的经历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格问题和负面情感经历,结合在一起,让个体问题累计起来。 所以,在新的核心家庭中,因为彼此性格和背景认知的不同,又会反生一系列的情感和矛盾碰撞,这样,两个不同缺陷和问题的人格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或者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渐渐孩子的性格也会带有一些两个人原本的问题。所以,心理学上有时候将孩子的心理问题归结为遗传,有时候也归结为榜样力量。二、父母双方的相处,即家庭氛围 研究表明,在新生儿降生的时候,父母双方不只是沉浸在喜悦中而已,更多的是在一种矛盾和彼此埋怨中度过的。一方面,是因为新生儿降生以后,男人和女人经历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经历,一切对他们都是陌生而未知的。当人面对一些未知事件和新体验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极度恐惧和焦虑的情绪,这样,即使原本相处很好的夫妻也会产生矛盾。 在后来的磨合中,这种矛盾会呈现出两种极端化,一种就是矛盾加剧,这个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要在父母的争吵中度日,夫妻之间的各种压力和冲突不单单折磨的是双方,更多的买单者其实是他们的孩子。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着很重的自卑情结的。最后,他们的父母在矛盾不能调和之时会选择离婚,而追溯最初的原因,孩子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借口,也可能成为离婚后彼此最沉重的负累,孩子本身在遭受家庭支离破碎之苦的同时,也会产生深深的自疚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矛盾调停和磨合好后的家庭,父母双方给予孩子的成长环境是相对健康而有利的,所以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话,不能不说,对三观确立方面是健康的、健全的。他们会以父母情感相处为蓝本指导以后的择偶标准的,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三、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 心理专家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采用的是一种自然的养育方式的话,孩子之后也会有健康的人格,在社会性发展也会正面的。而如果采用的是暴力和冷暴力的态度,孩子很容易出现人格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摒弃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伤害,用爱和包容来接纳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才会比较平顺。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子衿 参考资料: 《家庭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原生家庭让我人生黯淡无光,原生家庭的给妈妈的一封信,早婚逃离原生家庭

3 原生家庭让我人生黯淡无光 原生家庭的给妈妈的一封信 跟原生家庭矛盾深一些怎么办

导读:原生家庭的影响,自卑的源泉,什么样的家庭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葵葵在上大学的时候,什么都不敢尝试,别的同学都参加各种学生会,联谊,比赛。而她只是默默的上课,很少参与社团还有其他的活动。渐渐的同学们也认为葵葵是个很难接触的人。 葵葵做事的时候还严重的拖延,见到不是很熟的同学一般都避着走,所以很多人对于葵葵的评价并不那么的好。葵葵的妈妈对此很生气,认为葵葵做人特立独行,非常自私。葵葵妈也很不理解葵葵不参加学生会的举动,认为学生会的经历会对葵葵以后的工作很有利。葵葵的妈妈认识的老师正好在葵葵所在的大学工作,所以葵葵妈妈想要找关系,让葵葵进入学校学生会。葵葵对此反应激烈,甚至和妈妈大吵一架,葵葵妈愤怒的继续批评葵葵,葵葵的大学就在家的本地,但是她决定再也不回来住了,她绝对不会让妈妈掌控自己的人生!虽然葵葵的行为是很不懂事的,她没有理解妈妈这么久来辛苦的养她长大,但是她的这种情况很多孩子都会发生,尤其是青春期或者刚刚成年,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孩子家长在幼年时候对孩子的影响。有因才有果,葵葵妈其实是自己酿的苦果。葵葵妈从小就比较习惯性的打击葵葵,她认为她的孩子一定要做到最好最强,所以无论葵葵得到什么样的好成绩,葵葵妈只会轻轻的说一句“你还可以更好!”在葵葵做错了什么事情的时候,葵葵妈对葵葵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都没见她对自己那么用心过。其实这也就是葵葵妈把自己对于童年的遗憾映射在了葵葵的身上,想要葵葵变成最优秀的那一个!葵葵妈深深的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不自信的影子。学生会的事情只是葵葵的爆发点,葵葵妈妈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这其实也体现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独断专行!只有你变得更好,你的孩子才会变得更好。葵葵妈她对于自己也并不是很自信的,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孩子,所以葵葵妈才会质问,或者去努力压榨孩子。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真的是一门功课,父母越用力,可能会起到不良的反效果。 很多父母会习惯性的抱怨孩子,即使那不是她的本意,她也会对孩子抱怨说“因为你,我放弃了很多,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种行为大错特错,这样子会给孩子巨大的心里负担。孩子的闪光点父母不是不清楚,但是这些闪光点也许并不是你喜欢的,也许是很微弱的,但它一定是最独特的。一个人的自信就像是可采用,而且不可回收的矿物质,如果不停的消磨它,那么最终也会消亡殆尽。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孩子的教育,父母要有一种给孩子鼓掌的习惯,如果可以从容的、自信的,独立于世间是父母教给孩子最宝贵的一课。结束语: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言一行都要约束自己,因为你现在不光是自己一个人了,你还有个小跟班在默默的偷看你的一举一动,孩子的眼睛是最雪亮的,你在他面前瞒不过,逃不脱,只有真正的改变,才能培育一个优秀的孩子。 作者:浮生故人

 一位妈妈因难产去世,留下一双儿女。 妈妈的妹妹为了让外甥有完整的家庭,竟决定和姐夫重组家庭。 从此,外甥、外甥女改口叫她妈妈。 在她的精心呵护下,两个孩子的脸上也时常挂着笑容。这则新闻一出,很多网友震惊了,纷纷表示“理解,但没必要”。 看似是一场伟大的母爱接力,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非得嫁给姐夫呢? 从妹妹的自述中,我们得知了背后的原因。 原来,她和姐姐十几岁时便没了父亲。 从小“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里的她,不希望“两个孩子也有一个不完整的童年”。 而她这样做,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变相补偿。 可以说,她此时此刻的选择,并不是为了拥抱明天,而是为了抚慰昨天。 01 原生家庭不幸 困扰孩子的一生 想起,曾看到一位网友讲述自己的故事。 她在父母的打骂声中长大,永远是家里的出气筒。 为了让父母满意,她考了警校,却被爸爸评价“屁都不是”。 或许看着父母都能随便羞辱她,她的舅舅也会因一点小事指责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她是被霸凌的对象,也是朋友面前最先妥协的人。 被自卑喂大,她习惯性忍让,甚至选择多做家务,只为了换取片刻的安宁。想起《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中的一段话: 人类心理的发展与身体的发展有一些差异,身体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愈渐成熟,但是心理的发展却可能因为受到某个创伤事件的阻碍而停滞下来。 即便孩子已经长大,即使他离开曾经的环境,换了社交圈,只要相似的场景再现,内心的创伤立刻就会被唤醒。 只要创伤未愈合,他依旧会复制童年时的情感、反应、行为。 因为那是他最熟悉的模式,哪怕伤痕累累,但却很难摆脱。 财经作家陈为曾在访谈中解释过: 一个人的人生,70%活在原生家庭的影响里,30%才能活出自我。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参考家庭模式,写人生剧本的过程,五六岁之后,孩子的剧本大纲便已完成。 即便童年期、青年期也会有角色的修修补补,但“这个剧本会演一辈子”。 当然,也有部分活出自我的人。 他们在成长和学习中有幸觉察到角色的问题,有能力去改变和规划自己人生的“剧本”,不被固有模式影响,才能逐渐摆脱原生家庭的代际遗传。 02 创伤不愈合 孩子人格病态发展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着孩子是否快乐,塑造着孩子对待世界的方式。 但这种塑造并非都是有益的,有些则是病态的。 电视剧《消失的孩子》中,许恩怀出生在一个冰冷的家庭。 父亲在情感上孤僻冷漠,母亲得不到丈夫爱的滋养,对女儿恩怀也毫无爱意。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恩怀从小缺爱,虽内心极度渴望被爱,却延续了父母的冷漠与自私。 邻居夫妇看她可怜,邀请她和自家儿子一起学习、吃饭、旅游。 目睹着邻居一家其乐融融,恩怀却产生了取代他家儿子,将爱占为己有的想法。原著中,恩怀为了自己能被成功收养,陷害父亲,设计邻居儿子失踪……不择手段。 形成病态人格的孩子,会有强烈的自我主导意识,凡事以主观臆想来驱动自己的行为,进而来反击不幸童年的困扰。 可怕的是,这些方式大多数偏激、片面、臆断、讨好,非但于事无补,甚至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团糟。 《金牌调解》有这样一名女性,从小被父母打骂,17岁便被父母嫁出去。 她逃离第一段失败的婚姻,又遭遇第二任丈夫的不断出轨。 她哭过、闹过,甚至自残自杀过,却无力挽回爱情和婚姻。 现场观察员一语中的:从小没被尊重过,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维护做人的尊严。从心理动力学上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适应每种家庭环境。 有的孩子对不幸有了“适应性”,便渐渐形成不幸模式下的关系、行为、人格。 虽然经验未必正确,但这个模式至少是他熟悉的——哪怕是伤痛模式,适应之后也就习惯了。 03 如何抵御不幸 父母要做三件事 1、父母要意识到,何为原生家庭不幸 一些父母以为离异、去世、单亲才算是原生家庭不幸,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但家庭的死气沉沉,长期争吵,窒息的控制欲、父母爱的缺失……不知不觉都会伤害到孩子。 就像《突围原生家庭》书中所言: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将成为孩子所有人生关系的蓝图。 他们如何对待自己、朋友、伴侣都取决原生家庭的版本是什么。 父母只有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才会在反思和修正中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2、父母的责任,把可干预的不幸风险降到最低 8岁的女儿任性、懒惰,父母察觉到问题后,承认自己的确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 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陪着孩子玩游戏、一起买菜做饭、坐下来倾听孩子心声。做完这些事,父母恍然大悟,原来陪伴、引导、语言方式……都能影响孩子性格发展。 孩子的状态是父母养育好坏的重要依据。 父母能将对孩子的伤害行为降到最低,就是在很好地履行父母责任。 除此之外,父母可以做些约定: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不相互诋毁,相互关心和赞美…… 情感的温暖是预防创造的良药,唯有安全感才能让孩子一生安心。 3、当不幸发生时,父母的解决方案很重要 还记得前段时间,那个一脸治愈笑容的21岁外卖员单亲妈妈吗? 丈夫在女儿5、6个月时去世,婆婆拿走丈夫的赔偿金,并将她们母女两人赶出家门。 为了照顾孩子,她背着女儿送外卖,不逃避、不抱怨,眼睛始终亮晶晶,充满着不屈服的力量。她拒绝了外界的帮助,坚信21岁吃点苦没什么,让孩子健康快乐就是幸福。 资深催眠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曾说:父母能为自己的创伤负责,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当不可预料的不幸发生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乐观、正向决定孩子对人生的判断。 对孩子而言,不幸中的万幸是父母对待苦难的决心。 父母唯有亲手了结不幸,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不幸。 04 谴责父母永远不是一个好的方式,所以我们更想去提醒父母:养育重担关乎孩子一生。 我们创造了孩子的生命,也在无形中更改着孩子的生命状态。 不夸张地说,父母主宰着孩子精神世界的生杀大权。 我们对孩子投以温暖,孩子的人生处处阳光普照。 我们对孩子投以冷漠,孩子的世界从此不见天日。 父母给孩子生命最初的感受,也是孩子对待社会、人际的感受。 这不是要求父母处处完美,而是即便我们不完美,也可以在觉醒中改写孩子的命运。 我们不妨时刻提醒自己,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事、物都值得我们付诸努力。 无论关系、情感、孩子、自我……趁一切都来得及,放下昨天才能拥抱明天。 曾经的不幸才能变成当下的幸运。 唯有治愈我们自己内心的小孩,才能挽救我们的小孩。



原生家庭让我人生黯淡无光 原生家庭的给妈妈的一封信

原生家庭让我人生黯淡无光 原生家庭的给妈妈的一封信 一个不断索取的原生家庭是很可怕的,特别是有一个年轻的弟弟,农村里“压榨女儿补贴儿子”已经成了惯例,曾经有一则新闻,南方有一个家庭生了11个女儿后,才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儿子结婚,11个女儿穿着号码衣服排成一排,看上去十分喜庆幸福。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让我人生黯淡无光,原生家庭的给妈妈的一封信,早婚逃离原生家庭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