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走不出 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1 原生家庭走不出 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告别感言怎么写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每天十分钟 育儿很轻松欢迎收听引领右脑【夜听】栏目 今天的主播是天意 我们的一生,都要经历两个家庭。一个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家;还有一个是我们成年后自己组建的家,第一个家庭叫做原生家庭。而且只要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就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为在这个家庭里,我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都受其影响形成。我们现在的家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将会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幸福。所以,我们有希望将过去那些不好的东西,努力改变它,不要延续下去,于我终止。点击上方音频,和天意一起,听听今天的故事吧~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们点个“在看”呗

原生家庭走不出 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有温度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来源:《网络舆情》第20期舆情观察·民生舆情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杨蓝 导读近日,热播剧《都挺好》频上热搜。有人称,它是亿万中国家庭的缩影,让人再次看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何其深远。有关原生家庭的讨论屡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截至3月25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显示,已有相关报刊新闻283条、网络新闻11401条、APP文章20600篇、微信公众号文章20891篇。3月24日,#原生家庭能决定一生吗#登上微博热搜头条,截至3月25日,该话题阅读量达1.6亿次,讨论量达1.4万次。原生家庭,可作镜子却不足以衡量一切         原生家庭如果过于极端和强势,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半生,甚至影响一生。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则直接归纳了来自父母的几大“基本罪恶”,包括“冷漠”“不守承诺”“偏爱”“羞辱”等,这将对孩子产生严重的伤害和深刻的影响。       当然,也有人觉得,“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非主流心理学。小偷家庭里,照样可以成长出警察;文盲家庭里,照样可以成长出高级知识分子。因此,也需要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绝对的,现代人大约20岁前后就会走出原生家庭,之后的自我塑造,更多的是在于自己。原生家庭可以作为一种提醒父母的警示,但不能成为一些人为自己推脱责任的挡箭牌。它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优劣;但还不足以成为一把尺子,用以衡量一切。与所有的不完美同行          当初教会我们什么是原生家庭概念的人,一定不希望看到我们正陷入极端认知,把家与负面情绪画等号。事实上,每个人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不完美因素,但它不是洪水猛兽、只会伤人。当我们从不完美的父母那里继承的除了有缺陷的那一部分,一定也有积极的因素在其中,只是它们往往被我们“负向”的大脑视而不见。    反过来说,东方文化又总对家庭有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偏执于美好。这本身就缔造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家有千千万万种,重要的是,如何跟真实的有缺陷的家庭共处。心理学希望给予人积极的心态,不意味着追求极致的美好与幸福,而是帮助你获得与痛苦在一起的能力。痛苦就在那里,看得到也感受得到,甚至一辈子无法消除。没关系,我们可以将它视为生命中的一个存在,而不是惟一的存在,或者,让它占据的空间更小,从而扩展人生其他的可能。成年人要学会带着伤痛行走,不过就是让这些痛苦的经历不去影响人们努力生活的意愿。对此,网友评论如下:@庄周梦蝶: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幼年时候的教育会让人记忆深刻,影响深远。 人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从小到大培养的。父母的责任真的很重要。@丛林:家庭是任何人的启蒙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愿每个人都能被幸福环绕,被温柔对待,原生家庭是软肋也是铠甲。 原生家庭影响一生,自我成长能决定一生。@小小斗牛士:我能够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也能清楚地感觉到伤害,没法原谅,但是也不恨,只是算了。     近年来,原生家庭概念在国内被广泛传播,人们开始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挺好》的热播,让这一概念再次回归舆论场,并迅速成为焦点。     早在2010年7月,《南方周末》将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引入大众视野时,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就曾引起争论。“我们在等他们道歉,他们却在等我们感恩”“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一度成为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网民的集中表达。与此同时,在一些采访中,也可以看到父母无法理解孩子在成长中所受到的伤害,对孩子的“控诉”感到不解甚至愤怒。如2018年风靡网络的“北大学生写1.5万字绝交信给父母”,事后父母接受采访,对儿子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两代人的关系奈何成了刺猬之间的拥抱,明明想靠近,却又被“扎”伤,成为那些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成员共同追问的问题。    美国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指出,我们所有人都是被家庭这个大熔炉锻造出来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深刻地,而且往往是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他人。这个体系是一张交织着爱、嫉妒、自尊、焦虑、欢乐和内疚的复杂网络——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类情感。精神分析学家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的不愉快……这些似乎都可以为《都挺好》中苏明玉所说的“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逃都逃不掉”作注解。    但是,原生家庭是否就是一个人几乎不可能改变的宿命,却有待商榷。父母作为成年人该为他们做过的事负责,而每个人也要为自己成年后的生活负责。一味追责原生家庭,有可能是很多成年人在推卸责任,拒绝真正的成长。原生家庭或许对一个人有影响,但是成长成什么样的人却不完全由原生家庭说了算。有观点指出,当一个人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内心能够立得住时,才有机会真正从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戏剧三角关系的角色循环中跳出来,从而按照自己真正的意愿,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去决定自己的行为。    当然,现在大家敢于表达对家庭、对父母的不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认知的进步。激烈的情绪如果没有出口,理性便无法回归。用一个更客观、平等的视角看待父母曾经的行为时,能够意识到更多父母的局限和他们的不得已,父母也是普通人,甚至是同样受过伤害的可怜人。最后,把对完美父母的不合理的期待放下,也不失为一种和解的方式。但是,这样的认知也将今天要怎样做父母、怎样做子女、我们要怎样的家庭关系等新问题抛了出来。在这样的讨论中,新时代的家庭关系困境或许会有新的出口。对此你怎么看?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校审肖  健 编辑初欣蔚(中国中铁团委) 团团有话说 第三十三期 你怎样定义“英雄”这个词?在你心中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英雄”,分享一下你生活中的关于“英雄”的小故事或者你对“英雄”的感悟和理解(多长都没关系,最好能长一点),你从他的身上获得过什么样的力量和勇气,最后,你想对你心中的“英雄”说些什么?欢迎分享给我们~

2 原生家庭走不出 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痛走不出来是什么歌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丨数据报告   原标题: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丨数据报告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再次将“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推向了人们的视野。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人物设定,在他们的背后却满是说不出的伤。   小朋友们用他们的方式解决着问题,大人们以他们的理解处理着冲突。站在自己的第一视角来看,每个人做的每件事好像都情有可原,只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变成了心中的恶魔引导着人一步步变“坏”。   记得豆瓣上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热门的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10万多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祸害”一词是80后子女用来形容50后父母。其实,不仅仅是80后,每一代的家庭关系中都会有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   “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指导者,可惜你的父母不是——别难过,很多人的父母也不是。”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对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疗愈。”如果并非切身体会,你也许永远无法想象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现如今,这批80后中绝大部分的人大概早已成家立业,变成了10后的家长,而那些未被疗愈的原生家庭的痛是否又会延续到新的家庭中?   透过一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看,原生家庭对人们的一生会带来哪些影响。   “父母擅长打击乐,以打击孩子为乐。”   在一项名为《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网友们最反感的前三项分别是:   不少家长会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附属品,会让他们“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思维,会和父母“顶嘴”,这在某些父母眼中都会看作是“叛逆”的表现。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会不断通过打击的方式来让孩子屈服。仿佛他们做什么都是错的,在可怕的控制欲下,他们不知不觉地毒害着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   “ 比起身体伤害,精神上带来的阴影更让人崩溃 。”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原生家庭之伤可以简单归为以下几种类型:身体之伤、言语之伤、性之伤和情感之伤。   提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少人首先会想到肉体上的伤害,但其实可能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在不经意之间承受过来自父母的情感之伤。   情感忽视   - 爸妈你们就不能关心我一下吗?我学习压力真的很大。   - 我们还要怎样关心你?你成绩都这样了,还好意思跟我们提要求?   过度控制   - 你怎么还没对象,快回来相亲,今年必须要找到结婚对象,不然就嫁不出去了。   - 周末跟父母报告自己准备去哪儿、和谁去、什么时候回来,父母就是不同意我搬出家门独居。   情感敲诈   - 爸妈生你养你不容易,你怎么还不去这样那样做?   - 要不是为了供你上学,爸爸妈妈早就过上好日子了,你还要这样对我们!   被迫卷入父母婚姻   - 要不然为了你,爸妈早离婚了!   在豆瓣小组中讨论最热烈的并不是这些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因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阴影。   在《父母毁掉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一帖中,组员说自己被父母毁掉的是“与人交流的欲望”:   因为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说自己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了,或者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父母都会不屑地说:“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次数多了,他就形成了把什么事情都烂在肚子里、跟人疏远的个性。   而其他组员纷纷表示,父母常误认为打击子女可以促动其奋进,最终导致他们自信心缺失。   “ 最大的影响并非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的贫瘠 。”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的小孩儿,每隔七年,他们还会重新回访。   事实证明, 富人的小孩最后还是富人,穷人的小孩还是穷人,但是里面有个小孩叫尼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大学教授。   曾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找来100多名大学生,把他们分成四类:富裕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学生;富裕家庭的,低自尊的大学生;贫困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学生;贫困家庭的,低自尊的大学生。   然后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构,尤其是海马体(大脑学习、记忆、压力管理等多种功能的中枢)。   最后发现,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显著小于那些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但是,注意这个但是, 贫穷家庭但高自尊的大学生,和富裕家庭高自尊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没有显著的差别。   也就是说,就算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只要父母给予的足够丰富的精神资源,孩子还是可以像高智商富二代一样,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 优秀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更优秀 。”   常年霸居美国各大权威名校排名榜No.1的哈佛大学,在我们看来永远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2023届哈佛新生的录取率仅仅为4.5%,43430名申请人中,1666名“幸运儿”被选中。   我们不禁好奇,究竟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每年 The Havard Crimson 都会对新入学的哈佛新生们,发起一项自愿的匿名调查。这项调查,由学生构成、学业情况、生活习惯这三个方面组成,对哈佛新生做一个全景式的呈现。   调研结果发现,每6名学生,就有一名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曾就读哈佛,与去年的比例大致相同;而26.9%的新生,其父母或亲戚,都曾是哈佛校友。   而精英的成功,从来不止是令自己受益。他会让整个家庭,都因他而正向发展。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模仿他,学习他,沿袭他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去成长。   除了教育程度以外,经济的富足同样提供了孩子更好的教育。据统计,新录取的哈佛新生里,哈佛校友子女家庭年收入在4万以下的仅占0.7%,年收入超过50万的占到27%,而第一代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4万以下的占到48.7%。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我们常说:“有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孩子。”父母作为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任老师,也是 孩子生命早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   父母冲突时的言行举止、情绪反应方式都无可避免地会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父母的神态、姿势、情绪、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生活态度以及自我认识。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主要体会到的是父母之间冷漠、疏远、相互指责、互不信任的家庭氛围,孩子就容易变得刻薄、冷漠、退避、自私、怀疑和缺乏爱。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处事方式也会有所影响,珍爱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5%的人认为会有一些影响。   原生家庭中除父母的个性与教育方式之外 , 家庭的气氛对个体的信任感、情绪稳定性和攻击性、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爱的表达能力以及自我认同感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为人格是在人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父母婚姻关系的好坏、父母之间能否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模式,很多为人处世之道通常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他们往后面对社会的方式,也会影响着子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家长们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的作用。   “那些未解的迷,藏在原生家庭里。”   - 为什么你总是容易情绪化,遇事不够理智?   - 为什么你在感情和人际交往方面总是与他人纠缠不清?   - 为什么你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 为什么你感觉自己的婚姻不幸福?似乎走上了父母的旧路?   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依据家庭系统治疗理论的思想,每一个核心家庭的孩子心中都存在一个天生的梦想,就是期待父母之间充满爱、家庭充满爱。   一旦现实之中父母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情感卷入,倾向于将主要责任归咎于自己,形成三角关系。   基于三角关系,父母会将自己的情感困扰和压力投射给孩子。为了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孩子会被迫以分心者、同盟者、退缩者、替罪羊羔等角色出现,或者以自我封闭或问题行为来转化矛盾、减轻冲突的压力。   而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感情从其情感所依附和寄托的家庭系统中分化出来的过程,自我分化是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的最关键个性变量。   在三角化家庭中,深度的情感卷入,会阻滞孩子正常地发展独立自主和平衡情感联结的能力,使之成为低自我分化水平的人。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容易被情感所驾驭,行为缺乏理智的判断,更多基于自动化的情绪反应,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感情和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黏附和纠缠,面对压力情境时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偏执和恐惧......   当这样低自我分化水平的孩子成年以后,又往往会选择与自己分化程度相似的人作为亲密伴侣,组建新的核心家庭、形成新的家庭情绪系统。   如此一来,家庭投射过程再次发生,即这样的父母会将自己的不成熟与缺乏分化的状态又投射到下一代的子女身上,从而继续影响孩子的自我分化过程。   这就如同蝴蝶效应般,在童年时萌芽,在成年后显现,追溯到最原始的原因竟来自于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关系。   如果为人父母需要考试的话,会有多少人不及格,甚至“不配”做家长?   那就请做好准备再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吧。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做子女,大家都是第一次,就别为难彼此了。   以上。   童年阴影评估   原生家庭模式评估   来源:diggmind(ID: diggmind)   责任编辑:
原生家庭走不出,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原生家庭阅读感想

3 原生家庭走不出 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治愈

《都挺好》是正午阳光继《欢乐颂》《大江大河》之后,第三次将阿耐的小说进行影视化呈现。该剧开播不久,便迅速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讨论。澎湃有戏刊发的《 <都挺好>:揭开原生家庭中的疮疤 》,从类型剧的角度为我们揭示这部剧出圈的重要原因——切中这两年互联网上广泛关注的“原生家庭”议题,让观众看到并思考亲子关系的另一面。假若我们将《都挺好》当做一个原生家庭的样本,那么它很值得我们说道说道。比如原生家庭是如何具体影响剧中人物的个性的?剧集伊始就将所有矛盾全部摊开,阿耐的小说原著是如何圆回来的,剧集会怎么处理?《都挺好》海报 这是“都挺不好”的一个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初认知和感受的世界,你的原生家庭是怎么样的,你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就是什么样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相关的心理学著作汗牛充栋。也有不少名人有过现身说法,比如高晓松曾在一档节目中说:“我一辈子没问过父亲问题,我有长达20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与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很多问题。” 《都挺好》中,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奇葩个性,都可以从原生家庭中找到原因。 电视剧从苏母(苏瑾饰)的去世开始。这是小说和影视剧中都经常出现的设定,通过一场葬礼,让各路人马登场,并揭开主要矛盾。《都挺好》也是如此,苏母去世,苏家老大苏明哲(高鑫饰)从美国匆匆赶回,内心暗暗埋怨弟弟妹妹没有照顾好母亲——倒没有想过他自己都10年没回过国了;苏家二儿子苏明成(郭京飞饰)与苏家小女儿苏明玉(姚晨饰)互看不顺眼,如果不是苏母去世,倒有“老死不相往来”的阵势;苏明成嘴上厉害,口口声声尽孝,实际上母亲去世一分钱没出,之前也是变着法子“啃老”;苏明玉看似感情单薄冷漠,却默默操持母亲葬礼;而苏父苏大强(倪大红饰)伤心归伤心,但借着这回大儿子回国,一心想着跟明哲到美国去…… 一场葬礼,将这个看似风光无限的家庭隐藏的内在矛盾和盘托出;而家庭成员的个性形成,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苏母——苏母个性强势、说一不二、爱面子、重男轻女、溺爱男孩;虽然苏母已经去世,但她象征的原生家庭对其他家庭成员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强势的苏母影响着苏家所有人的性格 苏母去世后,苏父的赡养会成为牵扯仨兄妹的最大矛盾点。苏父平生都是“妻管严”,在妻子的强势下,他个性懦弱、唯唯诺诺、缺乏主见,也因为长期压抑变得小气而自私。妻子去世后,他的个性反弹,想抓紧弥补早些年失去的自由,因此对子女过度索取,做作、不讲理,对子女的困境也不闻不问。苏父懦弱自私 苏明哲作为家庭长子,清华毕业后一心出国,考了两年考上斯坦福,因为拿的是“半奖”,家里砸锅卖铁供他读书。加上毕业后他就定居美国工作生活,一直没能反哺家里,所以他对这个家庭既感激又愧疚。长子的身份加剧了这一心理。母亲去世后,对于父亲的需求,他都尽力满足,甚至不惜牺牲“小家”、牺牲妻女的幸福来成全父亲,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小家庭出现危机。高鑫饰演的苏明哲 苏明成是典型的“妈宝男”,从小被苏母各种溺爱,以至于苏明成成年之后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高度依赖苏母。他虽然也有孝顺的一面,但因为没有独立、缺乏主见、责任感不强,生活渐渐乱了方寸。小说中的苏明成好歹是复旦大学毕业生,剧版做了改动,苏明成成绩很差,能上二本学校都是父母砸钱买的。剧版的改动以及郭京飞出色的演绎,让很多观众对苏明成恨得牙痒痒的。郭京飞饰演的苏明成“苏明成出来挨打”上了热搜。郭京飞微博截图 苏明玉是受原生家庭伤害最大的人。因为苏母严重的重男轻女,她从小极少得到父母的关怀。剧版前几集就密集呈现,凸显出苏明玉与苏母的矛盾。像全家为了供苏明哲上斯坦福,就把明玉的房间卖了,也不管明玉在高三复习的冲刺期;苏明成工作前去旅游向父母要2000元,苏母爽快答应了,但明玉要1000元的高考冲刺班学费,苏母不答应;明玉成绩极好,有望上清华,但苏母为了省学费要她报考本地免费师范……总之,为了两个儿子,苏母牺牲了女儿的一切资源,明玉是翻版的“樊胜美”。苏母严重的重男轻女 明玉始终憋着一口气,考上大学后就和家人断绝经济往来;她也非常争气,大学期间各种勤工俭学,跟对了师傅,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很快成为“明总”,是苏家仨兄妹里最出色的一个。当下的苏明玉有魄力、有能力,她以为独立了就可以摆脱糟糕的原生家庭。但苏母的去世还是将她搅和进来,她刀子嘴豆腐心、无法狠心割裂一切,而之后她也会慢慢发现原生家庭打在她身上的烙印:比如她跟母亲一样强势,比如她对亲密关系带有恐惧,比如她始终意难平——因为她想得到母亲的道歉,却等不到了…… 经由这几个典型人物的刻画,《都挺好》进入了对原生家庭的深入剖析。不少女性观众对苏明玉这个角色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些男性观众也从苏明哲、苏明成的性格悲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像苏家这样的原生家庭其实并不鲜见。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可能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 应该事先说明的是,追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不是为自己的性格缺陷和人生悲剧“甩锅”,而是只有找到潜在的问题并解决它,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生活亦能更幸福。女儿与妻子一吵架,苏大强就躲到一旁看报纸 这个世界上有着太多过于懂事的父母,也有太多太不懂事的父母。比如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往往会有“樊胜美”“苏明玉”,自然也会有“苏明成”;而有的原生家庭也不和谐,比如父母并不相爱、家暴、父母出轨甚至是虐待儿童……投胎是一个随机的活儿,假设你不幸地成为“苏明玉”,该怎么办? 苏明玉为我们做的一个极好示范是——赶紧断奶,尽快实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只有这样,才能早日从原生家庭解脱出来。苏明玉比樊胜美做对的一点是,苏明玉不像樊胜美那样将希望寄托于嫁给某个富豪,她将这些精力用于自我提升,因此最后她成了“富豪”——哪怕她不是富豪,人格上的独立也让她比樊胜美“洒脱”。姚晨饰演苏明玉 但经济独立了,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割裂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无论是樊胜美还是苏明玉的遭遇,都引起观众的不平,很多人留言说:这样的原生家庭干吗还联系啊,切断关系得了,他们要死要活是他们的事,不必理会。 狠话是这么说,但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这恰恰是血缘和家人的玄妙之处,就像有人形容的:“血缘关系实在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就因为共享着部分相同的基因,我们隐忍,缄默,甚至放纵着那些难以承受的血泪史,坏脾气,怪性格;我们大声抱怨,指责,甚至有时候大打出手,可到头来终又和解,哪怕是表面上的客客气气。” 血缘就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偶尔有勾心斗角,偶尔恨得咬牙切齿,偶尔相互攀比,但对方一示弱或者遭遇什么困境,你又无法置身事外,又开始于心不忍。 这时就像李安在《饮食男女》中说的那样,“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以从心底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顾忌里,固然有妒忌有猜忌,却始终也有顾虑、照顾。于是樊胜美只能一次次地接济家里;苏明玉最恨母亲,母亲去世后还是由她出钱出力来操持丧礼…… 我们难以与原生家庭割裂——物质上的割裂可能还更容易,精神上的割裂更困难。就比如苏母的性格,深刻影响着家庭成员中的每一个人;阿耐的小说中也有对苏母性格的追溯,同样来自于她的原生家庭。她对原生家庭的伤害不自知,于是将这种伤害延续。 可见,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我们得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一种清醒和自觉。每个人都有必要自我反省:我们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某些性格缺陷是否与之有关?追本溯源,不是要以此来责怪我们的父母,而是避免伤害在我们身上延续,甚至向下一代蔓延。所以《都挺好》编剧王三毛说得挺好的:“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都挺好》中苏母、苏父、苏明哲等人就是没有意识到伤害,只能伤人伤己。在小说里,苏明玉意识到了,她最终决定放弃仇恨,以防把自己搭进去了;在石天冬的爱、包容与理解之下,她也敞开自己,接受了这一段亲密关系。杨祐宁饰演的石天冬 这是大团圆吗?这不是大团圆,圆满不了。这是阿耐小说的可贵之处,她没有采取以往涉及家庭关系小说的惯用模式:两代人结尾抱头痛哭,错的人幡然醒悟,对的人宽容大量,皆大欢喜。这种和解其实是一种“和稀泥”。苏明玉的和解是无奈之下的不得不,就像小说里她想的,“这辈子再强,那也强不过老天了……这个父亲,她无法推脱,她只能背上”。 小说结尾,一家人之间关系有所缓和,但依旧充满顾忌。大年除夕夜,苏父自己一个人过,却意外晕倒送急诊。苏明哲远在美国,苏明成自身难保,只得苏明玉陪床。苏明玉想开了:“与苏家其他人的关系,也别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是姓苏,怎么能避得开去。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她和石天冬幸福就行了。”小说中,苏明玉最终对原生家庭“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 因为无法割舍,只能担着;因为有过怨恨,所以不寄予厚望;因为要放过自己,所以不恨之入骨;因为在痊愈,所以现在自己幸福就行了。如果你不巧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苏明玉的遭遇和态度或许能够给你启发。 最后回到剧版《都挺好》上来。目前播出了几集,剧本、制作、质感、表演等方方面面,“都挺好”。这部剧无疑是值得追的,只是希望剧集能够还原出小说的精髓,直面中国式家庭内部的矛盾和龃龉,不要遮遮掩掩来个“和稀泥”的大团圆,就像观众警告的,“如果结局是‘皆大欢喜’,我就永远唾弃这部剧”。

我是东林夕亭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好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有好的影响,糟糕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有极其不好的影响。 有些人很欣赏父母的婚姻,女孩子找男朋友的标准就是自己的父亲,男孩子找女朋友的标准就是自己的母亲,觉得婚姻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才是最靠谱的。 但有些人则很不看好父母的婚姻,女孩子找男朋友的标准必须不能有父亲身上的缺点,男孩子找女朋友的标准必须不能有母亲身上的缺点,觉得自己的婚姻不能走父母的老路,不然注定不会幸福。 昨天有个读者留言说的有关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就存在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我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对婚姻是一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态度,到岁数就结婚生子。但这样的婚姻,并非全都是结婚生子之后就能安稳度日,很多都是在争吵厮打度过,我父母就是如此。 记得我姐姐跟我说过,我妈总是在外面说我爸这不好那不好,导致我爸很难跟我妈相处。后来因为爷爷的事,我爸妈更是闹得不可开交: 家里回迁之后,我爸是爷爷几个儿子里最疼的那个,所以就把爷爷接来跟我们一起住。因为爷爷爱打牌,以及偶尔有亲戚、朋友来回走动,家里弄得比较乱,导致我妈曾一度想将爷爷逐出门外。 我爸是孝子,看不惯我妈的做法,于是就吵开了,分居了,还一度要离婚。 我想说的是:父母一辈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原生家庭家和万事兴,子孙才能够兴旺发达。 我之前谈的一个女孩子,本来挺喜欢的,但谈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她在恋爱中,总是让我感觉到她在不停地索取,而且不关心我的感受。在一起的时候,还总是有意无意提起同事的男朋友,一生气连人都找不到,很累。 后来想想,恋爱都那么累,真要结婚在一起过日子,得受多少委屈!我父母的婚姻一团糟,我不想我的婚姻也一团糟。我现在是想在提升自身自己的同时,严格对待自己的感情,这样于人于己才都是负责。』现实中,像他这样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不在少数,曾经我有个朋友也跟我聊过她的原生家庭: 『我之所以三十多岁了还一直没结婚,不是不想结婚,也不是结不了婚,而是不敢结婚。 有人说我眼光高,有人说赚钱多了就看不起普通男人了,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来源于我的原生家庭,来源于我父母的婚姻。 从我记事开始,我父母的关系就一团糟,有家暴行为,我爸总是当着我和哥哥的面打我妈。 虽然我和哥哥渐渐长大之后,我爸没有再对我妈动过手,但是童年时期的阴影一直还在,而且父母的关系依旧不好,所以无形中我就滋生了恐婚的心理。 虽然说结婚后可以离婚,但是,结婚遇到了一个有家暴行为的男人,然后再离婚,折腾了一圈让自己遍体鳞伤,最终还是一个人,图什么呢?我真的不想走这条路! 有很多男人追过我,条件也都很好,人看起来也很好,但我依然不敢迈出那一步。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词对我来说不是一般的词,我不想被辜负,不想失望,不想因为婚姻给我的人生留下污点和阴影,我宁愿选择不结婚。』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分为两种! 开头时我们提到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有极其不好的影响。具体来说,这种不好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明明父母自己的婚姻一团糟,不被孩子认可,但他们却还总是以过来人自居,干涉甚至阻挠子女的婚姻,凡事都要插一脚,动辄就说“我是你爸”“我是你妈”,这种行为会让子女极其厌烦。 第二种,就是上面提到的两个案例,父母的婚姻一团糟给子女留下了阴影,虽然他们没有盲目干涉子女的婚姻,但是子女却因为心里的阴影而不敢轻易开始一段感情。 不管是上面哪一种影响,我想说的是:别怨命运不公,别羡慕别人的原生家庭,你的原生家庭不好,已经成为事实,你需要先从内心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想办法管好自己的人生。 上面两个案例的当事人都还不错,前者懂得对感情负责,想到了要经营自己,这样很好,别着急,先把自己经营好,比什么都好;后者因为我比较熟悉,她现在虽然是大龄剩女,但堪称优秀,其实结不结婚,她都能让自己过得很好。 其他人,如果也存在原生家庭的问题,希望你能想明白:原生家庭不好,指望不上,那你这一生能指望的就只有你自己。不仅你要指望你自己,你的原生家庭今后也有可能指望你,所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趁着年轻,多经营自己,你变得强大了,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了,其他问题才会相对弱化。 我是东林夕亭,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你的原生家庭,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



原生家庭走不出 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原生家庭走不出 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因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所以,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和处世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走不出,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原生家庭阅读感想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