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原生家庭网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被堵的哑口无言 都挺好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

1 原生家庭被堵的哑口无言 都挺好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 如何接受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被堵的哑口无言 都挺好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

 “我和爸妈没事从来不联系。” “独立都是被逼的,因为没有人关心。” 在综艺《女儿的男朋友们》里,王子文用平淡的语气,讲述童年创伤: 单亲家庭,开始有记忆的时候,父母早已分开,做什么都是单独行动,很少顾及到她。 她安慰说: “这样也好,那我就能收两份压岁钱了。”慢慢地,她发现自己不得不分外敏感、小心翼翼地去观察父母,投其所好才能得到关爱。王子文习惯父母分开/《女儿们的男朋友》 看到另一位嘉宾的女儿,在节目里元气满满,爱笑爱闹,经常和男友高调秀恩爱,她满眼都是羡慕: “您女儿一看就是没有太多童年创伤的孩子,自信又有魅力。” 王子文羡慕姜文丽/《女儿们的男朋友》 而她长期在冷漠的环境下成长,哪怕如今名利双全,依然无法成为那样自信的人。 因父母而生的敏感、自卑和小心翼翼,已经成了性格里无法抹去的一部分: “这个创伤,我这辈子都带着。”一辈子带着创伤/《女儿们的男朋友》 有人说,这一生,最终都要跟世界、跟他人和解。 可还有无数人,一生都无法放下那些源于至亲之人的伤害。“抱歉,我没法放过我自己” 很多父母总觉得,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小时候经历的“大事”,例如病痛、刺激、意外。 其实,有太多伤害,可能只源于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习惯。 一位网友回忆,幼儿园时候,某天她想穿裙子,于是告诉妈妈。 妈妈大怒:“这么小就学会挑衣服了?” 一气之下,拿起剪刀剪掉了她衣柜里的所有裙子,问她:“还穿裙子吗?还穿裙子吗?” 她哭着回答:“不穿了。” 从那以后,二十多年,她不再喜欢穿裙子,看到漂亮的裙子,都会想起那一幕。网友的“裙子阴影”/微博@吴十二的上上签 也有人,在父母长期的冷漠或苛待下,怀疑自己。 哪怕已经为人妻为人母,还是无法接受自身,无法逃脱无止境的谩骂、挑剔、攀比。 想要原谅,太难了。 那些受过伤害的孩子,多少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自卑、敏感、软弱、讨好型人格; 很难信任别人、觉得不会被爱、也不敢大胆去爱…… 女星阿娇婚后,和丈夫参加了一档综艺《爸妈学前班》。 别的夫妻秀恩爱、撒狗粮,阿娇和丈夫却很少亲密。 丈夫想要搭她的肩,她立刻试图走开;出门散步,一直和对方保持距离;待在房间里,常常陷入长久沉默……在丈夫身边,她最常见的动作是双手交叉抱在胸前。 这是一个常见的防御型姿势,是下意识地在自我保护,常见于一些缺乏安全感的人身上。总是双手环抱的阿娇/《爸妈学前班》 有人评论说阿娇太冷漠,其实这些并非没有原因。 《非常静距离》中,她谈起童年生活: 妈妈生她时只有十八九岁,爸爸在她一岁时就去世了。 母女俩居无定所,她经常被寄养在亲戚家,光是幼儿园期间,就转了六次学。 家人常常拿她和其他孩子比较,让她很没有自信。 某次,一个亲戚用手敲她的头,她回去告诉母亲,母亲不信。 从此她便习惯了咽下委屈,既然说了也没有人关心,还不如闭嘴。 童年的经历让阿娇十分没有安全感,也造就了她慢热内向的性格。“我从来都没有自信过”/《非常静距离》 加上几段无疾而终的感情风波,她“很难信任别人、打开自己”。 被问到是否愿意把时间倒回到10年前,她说只想回到20年前: “想改变家庭,想从头再成长过,我好像没有童年一样,我希望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阿娇希望童年能从新来过/《举杯呵呵喝》 有些伤害,不是后来的“功成名就”就可以弥补。 它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 父母关爱的缺席、过于强烈的控制、索取欲,都可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憾。 如武志红所言:“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就像宿命。”好的原生家庭,没有标准公式 只有一样的爱和理解 2018年,某大学调查了七万多名学生及其原生家庭。 发现那些原生家庭健康的孩子,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领域的评分,都要高过那些原生家庭有缺陷的孩子。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在“自信”和“包容”品质上,评分最低。 但说起怎样的原生家庭才是健康的,大家的答案都很模糊。 调查中,有一个985高校的女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没人知道,她的优秀,建立在从小父母的严厉管教之上。 赖床,母亲就会闯进卧室,直接掀开被子责骂;卧室书桌稍微杂乱,母亲就会指责她“没个女生样,看以后谁要你”;学习上,也从来得不到父母认可,试卷上的家长签字内容永远都是“问题太多,还需努力”……大学接触了心理学后,女生认为,自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导火索正是父母。 一次假期,她终于在父母的责骂中爆发:“都是你们害了我。” 父亲瞪圆了眼睛: “我对你严厉,是为了你好。供你吃喝供你上学,你不仅不感谢我,居然还觉得我有问题?” 以爱为名的过度控制,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与女生相反的,是另一位男生,他从小“被放养”。 爸妈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创业繁忙,又因为国外经历,非常注重孩子的自由成长,没有强迫他学习任何兴趣,也从不在成绩上逼迫他。 但男孩从小就是个“问题少年”,打架、叛逆、调皮捣蛋,老师头疼不已。 后来班主任和男孩谈话发现,他是因为觉得父母总是忽略自己,才想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吸引爸妈的注意。 管得太严不好,太松也不好。 中式教育不好,西式也不见得好。 好的原生家庭,从来都没有固定公式,但好在有一些“范本”可供参考。 前几天刚刚拿下全国游泳冠军赛女子100米仰泳冠军的傅园慧,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乐观、开朗、大大咧咧。 她和父亲一起参加的综艺里,社长看到了最好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 傅爸爸一直是女儿的“头号粉丝”,不遗余力地支持鼓励她做想做的事情。被父母鼓励长大的傅园慧/《我家那闺女》 和女儿一起训练的游泳队队员,因傅园慧的“自恋”向傅爸爸“告状”时,他能大方说出: “我们傅园慧,真的就是天才”。 “我们傅园慧,就是天才”/《我家那闺女》 很多家庭里,父亲总有着“无上权威”,傅爸爸却十分懂得“尊重和平等”:他从不要求傅园慧一定做到什么事,有什么麻烦两个人会协商解决;知道女儿从小手里就喜欢摸一块小毛巾,长大了依旧允许她在衣服上带根红绳,让女儿手边有个安抚物;全盘接受了女儿孩子气的依赖,并且无条件信任她“有分寸,大事上不会含糊”。 打游戏的傅园慧和尊重女儿爱好的傅爸爸/《我家那闺女》 什么样子的家庭,才能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没有标准答案。 只是,那些没有创伤的孩子,成长中一定少不了爱、理解、尊重、沟通…… 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家去找“原生家庭欠了我什么”。 毕竟,现实中很少有父母真的像“樊胜美妈妈”、“苏明玉妈妈”那样难以宽恕。 对平凡普通的我们来说,原生家庭的一些伤害,并不是无解的难题。决定人生好坏的,除了家庭 还有自己 没人可以否定,我们的一生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可是,走出原生家庭后,一生还很长,不是没有修复的机会。 心理学家AlfredAdler觉得,一段经历、一段心理创伤,不会是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人们赋予这段经历或伤害的意义,才会决定我们最终的人生走向。 “你可以把这段经历变成伤害,也可以让它变为成长,关键是,你要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不那么完美的自我。”如果原生家庭真的很恶劣,你还有几十年,把它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如果并没有差到极点,就不要一点小事就去追溯“家庭阴影”,放大父母的一些失误。 你可以不原谅,但千万不要在懊恼悔恨、自怨自艾中赔上一生。 1、你不必因父母的过错愧疚一生 伊能静的母亲在她小时候,反复提及:“如果没有你,妈妈可能会过得好一点。” 这让她一度陷入自责,认为是她拖累了妈妈。“如果没有你,妈妈会过得更好”/TED 许多孩子,因为父母长期偏心、冷落,会开始质疑存在的价值,怀疑“他们不爱我,是我做的不好吗?” 当然不是,谁都无法选择原生家庭,选择什么样的人做父母。 你无须因为父母的过错,惩罚自己一生。 你值得被爱。 2、有一个清晰的自我界定 心理治疗师SusanForward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份子,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简单来说,先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再去关心他人。 自我界定不是自私,而是有独立的思维和信念,了解并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 父母的过度控制、无理要求,你可以坚定立场、选择拒绝。 成年后,你必须学会不被父母影响意志、被家庭拖垮生活。 3、真正的爱可以帮你疗伤 有一个残忍的真相:你的父母可能真的不爱你,或者没有能力爱你,过去给不了,未来也一样。 但父母毕竟只陪伴我们人生一段时光,童年缺失的爱,不是没有机会在别处获得。 这种爱也许来自朋友、恋人,也许来源于自己。 他人的爱,让人相信“我值得被爱”;自己的爱,则代表全盘接纳。 伊能静和丈夫秦昊结婚后说,丈夫告诉过她:“我不是你的医生。” 他爱她、关心她、照顾她,也十分清楚,只有她发自内心接受缺憾,才能真正“脱胎换骨”。 其实,追本溯源,最终是为了修复,“拥有给自己疗伤的能力”,比沉溺于怪罪更能让人成长。 不劝你原谅任何人,因为这对你来说不公平。 但敢放下,敢改变,才有机会靠近更好的生活。 总是集中精力回忆家庭带来的创伤,不如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过好当下,如何珍惜自己”。 家庭没法禁锢某人一生。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不是终点。” 一辈子是好是坏,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2 原生家庭被堵的哑口无言 都挺好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 金庸原生家庭状况


沧海书屋:读《原生家庭》(苏珊.福沃德博士作)【一】 今天来读这本《原生家庭》(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副标题是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通过这个书名,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的原生家庭密切相关。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困难的是,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决定性格。如果真的是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那我们只要搞明白原生家庭是什么,并让它发挥好的作用,我们就能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好一点,我们的人生也许也能从此变得更顺利一些了。而这也正是本书创作的初衷。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这个词在中国已经火了好几年了。原生家庭指的就是我们从出生到结婚前一直生活的那个家庭,也就是和我们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词叫新生家庭,指的就是婚后夫妻一起新组建的家庭,这里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理论相信,一个人原生家庭的气氛、习惯、在家庭角色上的学习对象,以及家人的互动方式等,都会影响这个人日后在自己的新生家庭中的表现。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大多数人在成年以前,都是和父母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父母不仅教会了我们走路、说话,也成为了小小的我们为人处世的模仿对象和标准权威。 小孩子很容易就把自己父母的行为理解成是“正确答案”:家里来客人了,看到爸妈起身,我们就也赶紧站起来;客人走后爸妈开始吐槽他,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可以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爸妈在餐厅里对服务员颐指气使,我们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尊重人;可如果爸妈对我们大吼大叫,我们就会慌乱地停止自己的一切行为。 由于小时候的我们,一开始还没有具备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人类天生又会对父母抱有毫无保留的信任,于是我们只能全盘接受父母的一切反应,这是小小的我们判断自己如何做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当我们慢慢长大之后,虽然看似拥有了思考能力,但其实父母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早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我们身上各种各样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我们甚至已经分辨不出来它们了。 直到我们成年进入社会,我们开始和原生家庭以外的各种各样的人和角色建立关系,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些惯性造成的问题开始一个一个地显现,尤其是在一段亲密关系里。 一些人会发现,不管和谁在一起,对方都不能满足自己的某种情感需求,比如安全感;另一些人则感觉自己在关系里的价值感总是很低,对方怎么肯定自己都不够;还有一些人可能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好像就是那种极度自私的人,在感情里只会索取,不会给予;而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一些人虽然向往亲密关系,但当真的进入亲密关系后又感到窒息、想要摆脱,并不断在“向往”与“摆脱”这两种状态里循环往复。 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好像突然一下子发现自己居然有这么多的“性格缺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曾寄希望于提高沟通效率,或者强制改变行为,甚至是直接换一个对象,但总是治标不治本,同样的情况还是会重复发生。即便获得了表面的和谐,但内心的感觉是最真实的,那就是不快乐。 面对这样的现状,有一个人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我们难以建立和谐快乐关系的根本原因,并不在我们自己身上,而在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身上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是这些影响的具象化反应。 发现这件事的人就是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她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从事专业心理咨询长达20多年,接触过大量的心理咨询者。她也由此建立了”原生家庭“理论。她曾经讲过一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原生家庭到底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沧海之陆期待你的关注和收看。 (未完待续)
原生家庭被堵的哑口无言,都挺好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原生家庭比婚姻可怕多了

3 原生家庭被堵的哑口无言 都挺好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 我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印记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我有个朋友和我说,刚开始读这本书时,他还能划一划书中的重点,但后来不划了,因为他是哭着读完的。 (文章较长,但很有用。) 这本书原名为《中毒的父母》,是一部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作者苏珊·福沃德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我总结为如下几条: 1、反复提起子女曾经犯下的错误,喋喋不休地数落子女的劣行为,并把子女往后的失败和不如意都归结到当初犯的错误上。比如“你当初要不是怎样怎样,你现在也不会这个鬼样子”“我就说当初不应该那样做,现在好了吧”之类的言语攻击。 2、从来不对孩子说“很棒”“加油”“你真优秀”之类的鼓励,不分任何场合和地点,对孩子进行责骂。无情地践踏孩子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拿孩子的身体缺陷或者其它缺点攻击孩子,比如经常会说“你怎么这么矮””你怎么这么笨”。 这种攻击有的父母是简单粗暴的,有的父母则打着“幽默”“玩笑”的幌子,如果当事人因此感到不快,他们就会说“你怎么这么小气,我只是开个玩笑”,或者“你怎么没点儿幽默感”。 4、操纵和掌控欲很强,即便是在子女成年之后。时常以各种方式威胁子女,例如“按我说的做,不然我就再也不理你”“如果不听话,你就滚出去”“你这么做等于杀了我”。 5、将子女的配偶视为感情的竞争对手,与之发生激烈的矛盾,而子女为了兼顾两边的关系,往往腹背受敌。或者批评讽刺子女的婚姻,并预言其必然失败。 6、许多有毒的父母会把孩子与其他人作比较,以突显其不足。例如“你看谁家的谁谁谁多好啊”“你就不能学学人家吗”。这就促使孩子不顾一切去迎合父母的想法,以得到他们的认同和喜爱。 7、父母其中一方经常酗酒,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反而要承担起“父母”的职责。可怕的是,酗酒伴随着严重的暴力行为,在这本书的案例中,父亲酗酒,孩子和母亲都会被殴打。其中一个人为了不挨打,十岁便成了父亲的“酒友”,因为这样做能讨父亲欢心。 8、很多父母对孩子动手,尤其是在孩子不停地哭泣、烦扰他们甚至挑战他们权威的时候,与其说这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于父母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简单说,很多父母打孩子,并不是真的为了教育孩子,而是将自己在其它地方所受的压力和愤怒转移到孩子身上。 9、虐待子女之后祈求孩子的谅解,并把罪责推脱到别人身上,又或者为这样的虐待冠以“我都是为你好”“这样你才能长记性”的美名。许多家长仍持有这样的观念:体罚是让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为准则的有效手段。 10、一方父母会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知己或盟友来共同对抗另一方父母。孩子被迫要在父母之间选择自己的立场,内心充满压力和痛苦。 11、对孩子进行性虐待,这也是最最严重的一种伤害。即使孩子尚且年幼,也明白自己受到了侵犯。但他们会对此守口如瓶,产生严重的负罪感。孩子不愿意看到自己信任的人竟然是坏人,总要有人为这些可耻、屈辱又可怕的行为负责,既然父母不可能是坏人,那坏人就一定是自己了。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讲述的是被父母伤害之后如何进修修复,书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我大致总结如下: 1、不要替父母开脱。很多人讲起父母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总会说“他其实也是想帮我”“他也没有办法”“他平时对我挺好的,只是……”“我觉得他们本来不想伤害我”之类的。书里有一个孩子被父亲殴打,母亲只是在旁边看着,后来他告诉医生“她也是受害者,你要她怎么帮我呢”,但事实是不管出于什么情况,父母不能放置自己的孩子被人殴打,不然就是沉默的帮凶。 2、不要神化父母,也不要轻易原谅他们。很多人从小被教育“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要无条件听从父母安排,稍有异议,便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也会经常被劝“他是你爸爸,难道你要恨他一辈子吗”,告诉你,该恨就要恨,你不恨他,那你就只能恨自己,一辈子活在这种痛苦中。 我们可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但应该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而且,只有当父母努力去求得我们的原谅时,这种原谅才有意义。很多暴虐的父母,根本不会反省自己,你原谅他干啥? 3、不要以父母的期待作为生活标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等于自私自利。也许你经常会想“让父母伤心是我的错”“这么做我很内疚”“我没办法丢下他们不管”,对父母过度的责任感,只会导致自己永远以父母的标准生活。 4、使用非辩护性回应。简单来说,就是不要直接对抗和冲突,比如你妈突然说要搬来跟你一起,你可以说“我考虑一下”,你妈可能有点懵了。但是你说“不行,你不要打扰我的私生活”,你俩就直接干起来了,双方都气鼓鼓。很对人认为,如果不在冲突中为自己辩护,他们的对手便会认为他们软弱好欺负。其实现实中恰恰相反,只有沉着冷静、临危不乱,才能让你保留实力。 5、与父母对峙,表明立场。如果说非辩护性回应是一种谈话技巧,那么表明立场便是一种态度上的对峙,告诉他们你的真实感受(写信,面对面),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只要能做到这个,可以一劳永逸。而且,就就算父母已经离世,也可以和他们对峙。记住,在对峙时要坚决,不要觉得“我不能这样,会伤害他们”,参考第3条。 6、或许有的伤害能够自愈,但对于严重的(比如暴力、骚扰),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办法帮你。





原生家庭被堵的哑口无言 都挺好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

原生家庭被堵的哑口无言 都挺好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 《走出原生家庭》这本书的作者是胡慎之,是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拥有20余年的咨询经验。由他撰写的这本书可以让你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情绪阴影,与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让你活出有力量感的人生。

本文关键字:原生家庭被堵的哑口无言,都挺好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原生家庭比婚姻可怕多了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